[摘 要] 手機媒體由于獨特的時空屬性使其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以手機媒體為載體推出了各種電視、電影等新的傳播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積極地將手機媒體融入其中,通過傳播學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地進行普及和傳播。主要對傳播學視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革進行了分析。
[關 鍵 詞] 傳播學視域;高校思想政治;手機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28-0022-02
手機在當前的大學生中是普及的,為現代社會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條件。通過手機媒體形式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育的有效性。但由于手機媒體中的很多內容缺少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高校要積極地找到最為合理的應用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傳播學視域下手機媒體的概述
手機媒體也被稱之為隨身攜帶的媒體,是個人媒體移動終端。現代手機媒體中不僅包含報紙、電視等媒體功能,更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限制,真正成為現代媒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手機制造技術也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已經逐漸向高科技方向發(fā)展。手機的功能也日益多樣化。用戶通過手機能隨時隨地地享受各種增值服務,因此手機被稱之為一個便攜的信息傳播載體,也是現代社會發(fā)展中的第五大媒體。相對于其他的傳統(tǒng)媒體來說,手機媒體在傳播方式上有著其一定的特點和差異。
(一)手機媒體對時間和空間上的突破
在傳統(tǒng)的媒體當中,報刊、廣播和電視之間始終是分離的,互聯網環(huán)境中受眾人群始終處于一種被信息包圍的狀態(tài)。而手機是現代社會中人們所不能離開的一種重要工具,與大眾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同時也是人們所能進行主動控制的,因此可以說手機媒體能成為人們視覺和感官上的延伸,從而獲得一定的滿足感。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強大,手機媒體可以將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徹底打破,讓大眾在信息的獲取上能更加自由,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也真正消融了公私生活的邊界,加深了人們對時空的進一步認識,從而在虛擬的社會中進一步得到發(fā)展。
(二)手機媒體對人際關系產生的變化
在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主要通過語言方式進行統(tǒng)一的呈現,在整個交往的過程中,人們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要理解話語當中的意思,還要看人的身體姿態(tài)和表情等,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際交往系統(tǒng)。而在手機媒體環(huán)境下,雖然也強化了人際交往中的語言方式,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傳統(tǒng)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情境,使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容易形成難以理解的局面,從而發(fā)展為人際交往的障礙。
(三)手機媒體的特點
手機媒體是現代社會發(fā)展中所形成的一種全新媒體形式,既包含了傳統(tǒng)媒體的特點,同時也有新媒體的共性,具體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便攜性。手機媒體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快速的發(fā)展,主要是因為其本身不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攜帶上有著良好的特性,十分便于人們的使用。(2)獨特性和交互性。手機用戶作為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進行隨時隨地的參與和反饋。由于整個過程十分簡單,每個用戶都能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接收者,因此更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從而促使手機媒體越來越受到重視。(3)信息傳播的強制性。手機媒體在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有著一定的強制性特點。手機媒體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傳播形式將信息內容強制地傳輸到用戶手機,與報紙和電視媒體類似,使用戶在潛移默化中就接受了信息。(4)多媒體融合性。手機的快速發(fā)展使信息社會形成了一張較為復雜的傳播網。在手機媒體中可以實現單項和多項傳播的模式,其功能也在逐漸趨向于多媒體化。手機媒體可以說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媒體形式,將聽、說、娛樂等多方面整合為一體,實現了全媒體的新局面。此外,手機媒體與傳統(tǒng)的其他媒體相比較而言,更加具有互動性和豐富性,不僅當中融合了傳統(tǒng)媒體的精華,更能讓用戶直接接觸,有著諸多的優(yōu)勢。
二、手機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一)手機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在思想價值觀念上得到提升,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有法律意識,促使他們真正成為社會中有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能反映出人在環(huán)境面前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對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通過選擇教育內容、創(chuàng)造教育條件等方式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手機媒體對于人們的生活是有著一定影響的,尤其是高校大學生,他們的生活中離不開手機媒體,那么將手機媒體與人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以及行為管管等融合在一起,將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手機媒體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他們的意識培養(yǎng)和道德素質培養(yǎng)都具有引導作用。此外,當手機媒體作為對學生影響較大的條件時,通過認真地分析和掌握手機媒體所產生的條件,進行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就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二)手機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契合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社會發(fā)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脫節(jié)性。社會是處于不斷變革當中的,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觀念也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他們對社會中的熱點話題和難點話題等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引導,就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失去其本身的意義。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會因為缺少創(chuàng)新性而難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這也是當前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手機媒體有著其獨特的優(yōu)勢所在,在網絡信息的快速發(fā)展下,手機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進行最前沿的信息獲取。因此,高校教育工作中,還需要大膽地進行嘗試,不斷地豐富思想教育的內容,及時地通過手機媒體形式將一些喜聞樂見的內容傳遞給學生,這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三、傳播學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革的途徑
(一)加強手機文化建設
高校中要想真正將手機媒體的育人功能發(fā)揮出來,首先需要從手機文化背景入手。從本質上來講,手機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是一種能對主流意識產生影響的文化內容。因此,在高校推進手機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的方向,同時要滿足群眾在理性認識和實踐方面的結合目標,保證手機文化的內容能真正適應大學生的追求。同時,還應當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差異化,建設起多種多樣的文化內容,從而保證手機媒體文化能以高品質的文化作為依托進行開展,真正讓學生融入一個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當中去,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二)拓展手機媒體教育平臺
要想利用手機媒體展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學校還應當重視起教育平臺的進一步拓展。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手機媒體的便捷性和私密性等特點,隨時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并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和溝通,展開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手機平臺方式將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出來,然后通過音頻和視頻等方式傳遞到學生的手機上,讓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下主動地接受思想文化教育,從而達到教育深入內心的效果。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手機方式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利用微博和微信等公眾號來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發(fā)布,從而將信息更加有效地傳遞給學生。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現代傳播學環(huán)境中,新媒體是沒有嚴格界限的,多種不同的文化都在這里進行交融。要想促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從思想政治理論、時間和信息多媒體等方面不斷地進行強化。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擁護黨的思想政策方針。只有站在正確的政治立場上才能更好地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為學生展開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環(huán)境下,為了能在教育中更加接近學生,也為了教育工作更具說服力,教師需要不斷深入地了解手機媒體的功能和相關知識,以便在教育中能正確應用手機媒體,與學生展開有效的溝通。
(四)探求有效的教育方式
學??梢越⒋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圖書館,便于學生通過手機來進行自主的信息查找,達到自我修養(yǎng)提升的目的。信息圖書館的建設中形式是不受限制的,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拓展教育資源,實施資源共享形式,讓信息圖書館能打破空間的限制。同時,教師也可以采取實踐結合方式,當遇到一些重大的熱點問題以后,教師可以通過手機媒體方式發(fā)布相應的信息,然后與學生之間展開實踐性的討論和研究,真正將虛擬與現實結合起來,以此來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總之,通過手機媒體來展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能更適應于學生的習慣,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信息發(fā)布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在當前環(huán)境下,高校還需要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積極地探討有效的教育實施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真正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小英.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4.
[2]陸曉紅.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3]蘇景榮.手機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4]周慧敏.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5]王笑笑.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2.
[6]胡華強.手機媒體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2):95-100.
[7]張明,張敏妍,高建新,等.手機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1(11):66-69.
[8]胡余波,徐興,趙蕓,等.手機媒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J].中國青年研究,2010(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