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伊樺
摘 要:《尚書》作者在成書過程中特別強調(diào)“德”,有著較為豐富的德治思想。本文試從“德配天命”、“明德慎罰”、“任德尚賢”三個方面對《尚書》中的德治思想內(nèi)涵進行研究。
關(guān)鍵詞:尚書;德治;德配天命;明德慎罰;任德尚賢
一、“德”與“天”——德配天命
李鏡池先生說:“古人迷信,遇事狐疑,總喜歡問神請示。殷人用龜卜,周人用占顯?!庇捎谏a(chǎn)力的限制以及人類對大自然的無能為力,人們普遍相信崇高的“天“有著無所不能的力量。但當周人看到專恃天命的商代覆滅,感到“天命無常”,從此人們對天的意志,對商周交替之際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產(chǎn)生懷疑?!渡袝ぞ龏]》篇就有“天不可信”說。因而周人又提出“德”濟“天命”,希望以此宣揚政權(quán)的合法性。王國維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巨于商周之際”。作為記錄皇帝言行事跡的上古帝王之書《尚書》對這場變革也有著典型的反應(yīng)。
大權(quán)的在握與歷史的局限給昏庸的帝王錯覺,誤認為只要有上天的保佑,天命就會永遠眷顧。當西伯大軍壓境,殷紂王仍天真地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書·西伯戡黎》)。在《尚書·盤庚》中,我們看到殷朝的統(tǒng)治者憑借天命威力來加強他們的統(tǒng)治:“汝有戕,則在乃心,我先后綏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斷棄汝,不救乃死。”其實神靈都是站在統(tǒng)治者一邊的,然夏桀殷紂用天命來愚民,結(jié)果就是被人民打倒。面對著夏殷兩朝慘痛的教訓(xùn),周初的統(tǒng)治者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德與天命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常德”、“純一之德”,就不可能“保位”、“受天明命”?!盎侍旄ケ!保耆悄阕约骸柏实路浅!钡慕Y(jié)果。
《尚書·無逸》中還有一段從正面來論述的文字:“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杖彳补В瑧驯P∶?,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庇捎谖耐蹙次诽烀?,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幫助鰥寡孤獨、無依無靠之人,宵衣旰食,不敢有絲毫的玩樂游逸之心,于是上帝讓他享位五十年。周王通過壟斷配天之“德”,使其集神權(quán)和王權(quán)于一身,周人并舉屬于神性范疇的天和屬于倫常觀念的德,對于貴族階級的現(xiàn)實統(tǒng)治是非常有利的,這使他們能夠一方面利用‘天的權(quán)威,給自己的統(tǒng)治蒙上神秘與合法色彩;另一方面又可利用‘德的觀念,來證明統(tǒng)治的合理性、必然性。兩者相輔相成,成了貴族長久統(tǒng)治的理論依據(jù)。
二、“德”與“刑”——明德慎罰
“明德慎罰”是西周統(tǒng)治階級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策略和政治理念,是西周立法的重要指導(dǎo)思想之一,也是《尚書》德政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所謂“明德”,即明白、通曉德行、德政的思想內(nèi)涵;“慎罰”即慎重處罰。其實質(zhì)是尚德、敬德,適中地處罰罪人,不罰無罪之人。然而,此兩者地位卻又并不等同,“明德”為先,“慎罰”在后,“明德”是“慎罰”的指導(dǎo)思想和前提保證。其實,“德”、“罰(刑)”歷來都是統(tǒng)治階級慣用的兩種政治操控手段,但具體兩者如何權(quán)重如何操作,就很能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政治智慧了。
最早使用“明德慎罰”的人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渡袝た岛啤分杏涊d,“孟候,聯(lián)其弟,小子封。惟乃王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袛袛,威威,顯民?!贝宋氖侵芄谄蕉ㄈO(jiān)之亂后封康叔于殷時對康叔的訓(xùn)誡之詞,主要用于人事方面,目的是使人在其位。希望康叔能任用并尊敬有才能的人,懲罰該被懲罰的罪人。
三、“德”與“位”——任德尚賢
夏商周三代正是中國歷史時期中血緣氏族關(guān)系最濃重的時期,統(tǒng)治者深知官員素質(zhì)對國家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的影響,在修身修德的同時也不忘采用“德”的來選拔人才。
“任德尚賢”是周代任官制度一以貫之的指導(dǎo)方針。這一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尚書·君奭》和《尚書·立政》兩篇文獻中,建立在周公對前代歷史經(jīng)驗的反思上。周公認為,君王自身有德雖然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顧,但在處理具體政務(wù)時畢竟不能事必躬親,這樣,能否得到賢德之臣的大力輔佐,同樣是關(guān)乎君王享有天命國祚久暫的大事,在《尚書·君奭》中,周公對召公說:我聞在昔成湯既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币虼?,在“任德尚賢”的用人原則指導(dǎo)下,“有其德者有其位”就成為西周官僚隊伍建設(shè)的理想狀態(tài)。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九德”了。用“德”作為選拔依據(jù)必須有一套相應(yīng)的選拔標準,這套選拔頂級人才的標準就是“九德”。
“九德”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九德是講“德”,也是講“行”。孫星衍對“九德”的解釋可謂頗得真髓,他說:“行謂寬、柔、愿、亂、擾、直、簡、剛、強之行。九德謂栗、立、恭、敬、毅、溫、廉、塞、義之德,所以扶掖九行?!痹趯O氏看來,“九德”的第一個方面是“行”,第二個方面是“德”。“德”是用來扶“行”的,“行”則是“德”的歸宿和目的。因此,“九德”直接把“德”、“行”統(tǒng)一,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德、行一致的思考方向。《尚書·皋陶謨》云:“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如果能使具備九德之人皆得用事,各盡其能,無所遺棄,則天下俊德治能之士都能擔任官職了。退而求其次是“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有六德之人,可以為諸侯了。再次,“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九德之中有三德具備,可以任命為卿大夫了。其實這是一個從上而下層層遞減的選拔官員標準,體現(xiàn)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政治智慧。
參考文獻:
[1][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蔣善國.尚書綜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孔穎達.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陳夢家.尚書通論[M].中華書局,1985.
[5]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901
[6]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