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剛
摘 要: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信息收集、加工、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本文從七個方面闡述了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方式;變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332-01
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信息收集、加工、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要積極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來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尤其是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觀,凸顯學生主體
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應該認識到,教育不應該僅僅是訓練和灌輸?shù)墓ぞ?,它應該是發(fā)展認知的手段。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觀,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使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去創(chuàng)新。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知識的建構者,學生轉變?yōu)閷W習的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
二、利用任務驅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現(xiàn)在的信息技術課上經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某些教師上課伊始,把學生帶到電腦室,然后讓學生自己去玩,玩游戲、上網,教師一概不理。這樣學生在學習時,根本找不到目標;或者教師整一節(jié)課,按照課本“照本宣讀”,引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只是機械地完成某些操作練習,這樣也嚴重制約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習慣更是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采取任務驅動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三、利用競賽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爭強好勝是學生的天性。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以競賽方式進行學習不僅能夠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對要競賽的內容進行深入透徹的學習,而且對教師及時地掌握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也是很有好處的。例如在對鍵盤基本鍵練習這一節(jié),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利用好恰當?shù)钠鯔C,組織一次字母錄入競賽,利用“金山打字通”軟件進行競賽,看誰的速度快。通過這樣一設計,學生的學習勁來了,在競賽過程中你追我趕,看誰輸入速度快。這樣就促進了學生對鍵盤的熟悉程度及字母錄入的熟練程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主動學習的精神。
四、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主動學習
興趣是一種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為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歡玩游戲引起的。那我們上課時是不是就禁止學生玩游戲呢?這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而定,在上某些課程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這一特點,把新課的學習寓于游戲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在上鍵盤指法時,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
五、采用“兵教兵”互助的形式
即基礎好的同學如果能快速完成任務,那么他的第二個任務就是當小老師教會一個不會的同學完成任務(老師監(jiān)督,不準代勞)。完成所有任務后才可以獲得自由上機的機會。
通過以上2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認真聽課,學生只要快速完成任務就能獲得更多的自由上機時間;另一方面協(xié)調好基礎不同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基礎好的可以從教別人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提升);再者認真聽課,出色完成任務的同學獲得自由上機時間以后就可以可以自學、自由發(fā)揮特長(杜絕玩游戲現(xiàn)象)。
六、整合學科,多面發(fā)展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就是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去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自覺做到“學有所用”。
如在教學Word時,結合學生實際,讓他們用計算機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修改等;教學畫圖軟件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在教學上網時,結合自然、語文、社會等學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識;……這樣,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過程中完成其他學習任務,讓學生感到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增長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七、演示法與實踐法
有條件的學校,應能在硬件上保證教學的需要,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投影儀等是上好計算機課的基本硬件。教師可以應用演示法,使學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種信息,更容易接受。除上述硬件設施外,還可以制作一些與本次教學有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上機實踐,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計算機、更靈活地應用計算機。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發(fā)現(xiàn)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合理布置學習任務。實踐中,特別是對于一些動手能力差的學生,要鼓勵他們不怕犯錯誤。
雖然大綱已明確要求上機課時不少于總課時70%,但如何安排這70%,是我們正在摸索的課題。但至少可以肯定:a.學好計算機必須有充足的上機實踐的時間。b.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準備好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習題,供選用、學習或探索。c.上機實踐,必明確目標,有多層次要求,必讓學生每堂課有所學,有所獲。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總結出來,計算機教學必將能在良性的軌道上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