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瑋, 王國芝, 康艷霞, 江 玲, 胡起華, 吳曉丹
(上海市閔行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上海201103)
?
斑蝥復方穴位貼敷肺脾同治對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觀察
黃瑋, 王國芝, 康艷霞, 江玲, 胡起華, 吳曉丹
(上海市閔行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上海201103)
摘要:目的 觀察斑蝥復方穴位貼敷肺脾同治對慢性支氣管炎的療效。方法 納入慢性支氣管炎9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9例)和治療組(45例),分別給予兩組患者穴位貼敷,治療組在對照組選穴基礎上增加雙側足三里、三陰交、豐隆、脾俞,分別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兩個冬季的臨床癥狀以及敷貼前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C反應蛋白(CRP)的變化。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咳嗽、咯痰積分、中醫(yī)證候總分、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程度、感冒次數(shù)均降低,IgG水平增高,與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在咳嗽、咯痰積分、癥候總分、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發(fā)作程度上治療組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治療組患者氣喘積分降低、IgA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肺脾同治法在三伏天穴位貼敷治療中有療效優(yōu)勢,穴位貼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
關鍵詞:穴位貼敷;肺脾同治;慢性支氣管炎;免疫調節(jié)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表現(xiàn)為連續(xù)2年以上,咳嗽、咯痰或氣喘累計發(fā)作時間每年大于3個月,早期冬春季節(jié)交替時發(fā)作較多,晚期癥狀長期存在,無季節(jié)特點,逐漸并發(f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等[1],和其他氣道炎癥性疾病一起,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四大死因。然而,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到今天,抗菌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仍存在爭議[2-4],長期反復使用抗生素不僅容易培植耐藥菌株,且能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免疫功能處于疲憊狀態(tài),進而導致再次感染,惡性循環(huán)。
祖國醫(yī)學中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歷史悠久,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顯著。我院開展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已有5年余,在傳統(tǒng)療法的基礎上常加用脾胃經的穴位,療效較好,本研究旨在觀察冬病夏治穴位貼敷中肺脾同治法是否有更好的療效。
1.1 病例資料
1.1.1 納入標準 (1)符合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緩解期患者,診斷標準參照1979年《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5]以及2009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6]制定;(2)年齡在18至85歲之間者;(3)活動不受限、依從性較好、表述能力較強者;(4)好發(fā)季節(jié)為冬季者;(5)近一年內未進行過穴位貼敷者;(6)同意納入課題者。
1.1.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者;(2)合并其他嚴重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合并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者;(3)妊娠及哺乳期婦女;(4)對藥物及膏藥嚴重過敏者;(5)資料、數(shù)據收集不完整,對統(tǒng)計結果有干擾者。
1.1.3 入組患者一般情況 對照組患者49例,治療組患者45例,兩組患者年齡及病程相仿,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均為女性居多,對照組男女比例為0.88,治療組男女比例為0.5(表1)。
表1 入組患者一般情況
1.2 給藥方法
1.2.1 敷貼藥物 我院斑蝥復方由斑蝥、白芥子、生甘遂、細辛、大戟、芫花、生馬錢子、生南星、白芷、肉桂、干姜、補骨脂、高良姜、桃仁、紅花、青黛、冰片組成,上方藥物研細磨粉加生姜汁、大蒜泥調和為藥餅狀,每穴取5毛錢銅錢狀一坨,并蘸取由斑蝥、冰片、青黛等比例混合的粉末少許。所有中藥飲片來源于上海華普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批號20130704。
1.2.2 方法 在2013年農歷三伏分別給予我院斑蝥復方穴位貼敷,每一伏天貼敷1次,共3次,每次貼敷24~72 h不等,以敷貼處皮膚有瘙癢、刺痛為宜。對照組取穴天突、膻中、大椎、定喘(雙)、膏育(雙)、肺俞(雙),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增加足三里(雙)、三陰交(雙)、豐?。p)、脾俞(雙)。
1.3 觀察指標
1.3.1 療效性指標 2013年,追蹤患者2013年冬季(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2月25日)的發(fā)作情況;2014年,回訪患者2014年冬季(2013年12月1日至2014 年2月25日)的發(fā)作情況。
1.3.1.1 中醫(yī)單項癥候積分及總分 采用加權平均分計算公式計算中醫(yī)單項癥候積分[單項癥候積分=Σ(程度×持續(xù)天數(shù))],再將各單項積分相加得到中醫(yī)癥候總分(中醫(yī)癥候總分=Σ單項癥候積分)。具體評分標準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分級制定。咳嗽:3分,重度,晝夜咳嗽頻繁或陣咳,影響休息和睡眠;2分,中度,癥狀介于輕度及重度之間;1分,輕度,白天間斷咳嗽,不影響工作生活;0分,正常,無??┨担?分,多,晝夜咯痰100 mL以上,或夜間及清晨咯痰50 mL以上;2分,中,晝夜咯痰51~100 mL,或夜間及清晨咯痰26~50 mL;1分,少,晝夜咯痰10~50 mL,或夜間及清晨咯痰5~25 mL;0分,正常,無。喘息:3分,重度,喘息明顯,不能平臥,影響睡眠及活動;2分,中度,病情介于輕度及重度之間;1分,輕度,偶發(fā),程度輕,不影響睡眠或活動;0分,正常,無。
1.3.1.2 急性發(fā)作情況 記錄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急性發(fā)作程度及感冒次數(shù)。急性發(fā)作程度:3分,重度,晝夜頻繁咳嗽或陣咳,喘息明顯,不能平臥,影響睡眠及活動,咯痰量多,晝夜咯痰在100 mL以上,滿布哮鳴音;2分,中度,病情介于輕度和重度之間;1分,輕度,白天間斷咳嗽,偶有喘息,不影響睡眠或活動,咯痰量少,晝夜量約10~50 mL,偶有哮鳴音;0分,正常,無急性發(fā)作。
1.3.2 生化指標 檢測敷貼前、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C反應蛋白(CRP)。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9軟件包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數(shù)據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為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性指標
2.1.1 中醫(yī)單項癥候積分及總分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咳嗽、咯痰積分及中醫(yī)癥候總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前后比較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患者治療后咳嗽、咯痰積分及中醫(yī)癥候總分低于治療前,且前后比較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氣喘積分低于治療前,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咳嗽、咯痰、氣喘積分及中醫(yī)癥候總分相仿,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咳嗽、咯痰積分及中醫(yī)癥候總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表2)。
表2 穴位貼敷對患者單項癥候積分及總分的影響(分)
2.1.2 急性發(fā)作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后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急性發(fā)作程度、感冒次數(shù)均低于治療前,且前后比較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兩組患者急性發(fā)作情況相仿,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急性發(fā)作程度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3)。
表3 穴位貼敷對患者急性發(fā)作情況的影響(次)
2.2 生化指標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gG高于治療前,且前后比較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gA高于治療前,且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G、IgA、IgM及CRP均相仿,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開展工作60余年,很多學者對其做了研究及經驗總結。顧成光[8]等研究提示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急性發(fā)作期也可行穴位貼敷。傳統(tǒng)的三伏天穴位貼敷每一伏天治療1次,但也可不同,甚至有學者[9]提出在夏至到秋分的時間中,治療次數(shù)越多,效果越佳。盧金科[10]發(fā)現(xiàn)冬病夏治不僅改善慢性支氣管炎遠期療效,也改善近期療效。穴位貼敷的皮膚反應程度與療效正相關,實驗證實白芥子生藥粉有一定的促滲透作用,外用可使皮膚發(fā)熱、發(fā)紅、甚至起泡。臨床上常通過調整白芥子等在藥物中的配伍比重來保證臨床療效和保障用藥的安全性[11]。房繄恭、文碧玲均等對最近20余年發(fā)表的有關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文獻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最常用的前四位藥物為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12],最常用的穴位組合為膻中、大椎、肺俞、心俞、隔俞、腎俞、膏肓、定喘[13]。
表4 穴位貼敷對患者生化指標的影響(g/L)
在穴位貼敷的研究中,針對選穴的對比研究較少。樊斗霜[14]等在選擇肺俞、定喘、大椎、膻中基礎上根據中醫(yī)辨證分型選擇配穴:肺氣虛選膏肓、心俞;脾氣虛選脾俞、膈俞,痰多加豐?。荒I氣虛選腎俞、關元。蘇玲等[15]采用分型論治方法,選用不同腧穴治療,且與經典取穴肺俞、百勞、膏肓對比觀察,結果在總有效率方面兩者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組在寒型及寒熱夾雜型中療效最為顯著,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熱型中兩者療效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本研究根據慢性支氣管炎肺、脾、腎三臟虧虛為本的病機,加用脾胃經穴位(足三里、三陰交、豐隆、脾俞)進行對比研究,與以往研究不同,結果顯示肺脾同治能更有效地緩解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冬季癥狀。
一般來說,三伏天穴位貼敷的治療作用一般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藥物經皮膚直接吸收發(fā)揮其藥理作用,使藥物直達病所;二是通過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抵御病邪的作用[16]。有學者[17]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為評價指標,采用HPLC定量,用Franz擴散池法研究離體經穴位和非穴位皮膚的滲透特性。結果表明,穴位在藥物儲存、滲透吸收方面均優(yōu)于非穴位,穴位皮膚對于藥物的吸收、釋放速度、藥物濃度與藥效的產生及長期維持起著重要作用。此結論與本研究結論相同。
同時,機體慢性炎癥反應與免疫機制紊亂在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慢支患者Thl/Th2細胞失衡。提示Th2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減少,免疫反應的效應降低,機體清除病原體的能力減弱,導致病原體持續(xù)感染[18]。張么成、劉國興等[19 -20],分別應用胸腺肽及母牛分歧桿菌對慢性支氣管炎進行治療,均發(fā)現(xiàn)可通過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增加抗病力。本研究提示三伏天穴位貼敷能提高患者血清IgG、IgA的水平,具有調節(jié)免疫的功能,且以肺脾同治組效果更佳。蔡秋生等[21]用咳喘靈貼膏(由麻黃、杏仁、半廈、地龍、白芥子組成)貼敷背部定喘、大杼、風門、肺俞、心俞發(fā)現(xiàn):治療組癥狀顯著降低,血清IgG水平顯著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血清IgA水平降低,與治療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此方面可能還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來支撐。
綜上所述,取穴在慢性支氣管炎的三伏天穴位貼敷很重要,肺脾同治法在三伏天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中具有優(yōu)勢。穴位貼敷有一定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具體的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顧維明.慢性支氣管炎臨證探討[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5,12(9):91.
[2] Carl L,Ana M.COPD and antibiotics[J].J Fam p ract,2005,54(12):1066.
[3] Sharma S,Anthonisen N.Rol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exacerbations of COPD current opinion[J]. Treat ResPir Med,2005,4(3):153-167.
[4] 朱東芳,陳 玨.社區(qū)獲得性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加重期的病原菌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4,7(12):914-915.
[5] 佚名.慢性支氣管炎臨床診斷及療效判斷標準[J].成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3(3):54-55.
[6]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409.
[7]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2.
[8] 顧成光,陳麗萍.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472例臨床觀察[J].現(xiàn)代康復,2000,4(3):390-39l.
[9] 黑蓮芝,趙 玲,曹莉萍.痰飲膏穴位外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200例[J].陜西中醫(yī),2008,29(10):1314-1315.
[10] 盧金科.冬病夏治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近期療效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1,40(7):726 -727.
[11] 李春雨,任傳云,龔 容,等.穴位貼敷治療哮喘的皮膚反應與臨床療效關系的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5(6):430-432.
[12] 房繄恭,周雪忠,劉保延,等.冬病夏治穴位貼敷基本藥物和穴位的研究[J].中醫(yī)雜志,2009,50(9):794-797.
[13] 文碧玲,周 華,孫國杰,等.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防治慢性咳喘穴位處方探析[J].中國針灸,2010,30(8):647-652.
[14] 樊斗霜,常生杰,李巧玲.“三伏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3,20(1):80-81.
[15] 蘇 玲,徐 磊.分型穴位貼敷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研究[J].江蘇中醫(yī),1999,20(7):36-37.
[16] 劉西建,韓 濤.中藥穴位貼敷研究現(xiàn)狀及思路[J].中醫(yī)藥信息,2014,31(5):130-132.
[17] 郭秀彩,劉 霞,徐月紅.白芥子涂方穴位與非穴位給藥皮膚滲透特性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 (7):1034-1036.
[18] 劉秀華.慢性支氣管炎的免疫病理機制及藥物治療[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13):197-198.
[19] 張么成.胸腺肽對反復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臨床內科雜志,2001,18(4):311-312.
[20] 劉國興,羅桂妹.母牛分枝桿菌菌苗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6,11(5):661.
[21] 蔡秋生,崔 翔,周三杰,等.咳喘靈貼膏對慢性支氣管炎免疫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02,13(8):4-6.
作者簡介:黃 瑋(1984—),女,碩士,主治醫(yī)師,從事中醫(yī)內科臨床及研究工作。Tel:13764293940,E-mail:hw2002207105@ 126.com
基金項目:上海市中醫(yī)藥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2QL035A)
收稿日期:2015-11-24
doi:10.3969/j.issn.1001-1528.2016.05.053
中圖分類號:R28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1528(2016)05-1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