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摘 要: 高校中的青年志愿者活動是高校學生重要的道德實踐載體,是新時期共青團對青年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也是推動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研究當代高校學生在參與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充分發(fā)揮青年志愿者活動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青年志愿者活動 特點 現(xiàn)狀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195-01
一、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意義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尊老愛幼、尊師重教等傳統(tǒng)美德的繼承和光大。無數(shù)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類道德情感的華采樂章。青年志愿者行動既從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汲取營養(yǎng)和力量,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發(fā)揚和光大。
二、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特點
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青年志愿者活動的中心組成部分,在我國的志愿服務事業(yè)發(fā)展的歷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許多高校都把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進行建設,使大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得以活力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呈現(xiàn)出顯著的特征。
1.一般特征
1.1自愿性。自愿性是指志愿者自主選擇參加志愿服務,是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而非第三方或外界的強制。雖然有很多的志愿服務是由政府、相關機構、相關人士組織發(fā)起的,但并非帶有強制的性質,而是通過宣傳,喚起人們的良知,使人們主動自愿參加志愿活動。
1.2無償性。無償性即非盈利性或非功利性。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是不為物質報償?shù)膮⑴c服務工作的行為,即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時間、精力、技能等個人資源為社會或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幫助不是為了獲得報償,而是行使自己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權利和義務。
1.3公益性。公益性是指志愿服務活動不是單純的為某個組織或某個個體的利益而展開的活動,而是為了你、我、他、社區(qū)、社會的公共利益。
1.4社會性。社會性是指志愿服務活動滲透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增進社會公共福利,推動社會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和諧,起到調整社會公共關系的作用。
2.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特征
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指導下,在蓬勃發(fā)展的過程中,還呈現(xiàn)出以下符合時代和青年大學生要求的顯著特性:
2.1時代性。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順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時代要求,著眼于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補充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存在不完善的方面有所作為;它傳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弘揚社會主義新風氣,傳遞文明與愛心,它引導和教育當代的青年大學生在社會服務的實踐中成長成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2.2組織性。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一般都是在高校共青團組織或具有志愿性質的大學生社團號召、組織、指導下進行一系列的志愿服務活動。在此種方式下參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讓大學生覺得更正式、更有安全感、歸屬感和榮譽感。高校一般建立有校級、院級、系級志愿活動指導或志愿服務工作部,體現(xiàn)了很強的組織性。
2.3實踐性。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是一種包含著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的群眾性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實在在的實踐,使服務的主體和客體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真正做到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了自己的主觀世界,充分體現(xiàn)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實踐性。
2.4多樣性。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從原來的扶老助弱助殘生活幫扶等比較單一的內容和形式已經發(fā)展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如義務獻血、愛心家教、交通協(xié)管、義務維修、清潔環(huán)境、衛(wèi)生疾病宣傳、大型活動和賽事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xiāng)”服務行動等等。
2.5流動性。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時間的規(guī)定性,決定了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的流動頻率較大,新老成員的交替相對比較頻繁。一屆一屆的大學生志愿者畢業(yè)走向社會,一屆又一屆的大學新生接過他們手中的接力棒,繼承和發(fā)展著青年志愿者行動的這一偉大的事業(yè)。[1]
三、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現(xiàn)狀
1.參與廣泛。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的參與人數(shù)所占比例很大,從大一的新生到即將畢業(yè)的學生,年級跨度非常大。活動從單一的形式變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多元化的形式。
2.積極性欠缺。有些同學認為志愿服務就是免費勞動力,而只有少數(shù)的學生認為志愿者服務活動是鍛煉自我、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一種方式,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從眾心理或學校要求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缺乏健全的激勵措施,志愿者活動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部分志愿者的積極性。
3.缺乏檢查。隨著青年志愿者的隊伍的不斷壯大,雖然青年志愿服務活動類型眾多,活動組織頻繁,但缺乏檢查,項目內容與形式較為單一,長期下去,這種情況會導致人員的斷層和服務知識與服務情感的斷層,最終使志愿服務活動管理陷入僵局。[2]
四、高校青年志愿活動的發(fā)展探究
1.應立足校園,輻射校園周邊。高校青年志愿活動的開展,要像圓規(guī)畫圓一樣,以學校為中心,向校園周邊擴散。古語有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志愿服務更是如此,校園志愿服務是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的基礎,相對于校園內的志愿活動,校園外的志愿活動難度更大,更需要志愿者有更強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
2.開展專項活動。當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同質化嚴重,應以“專項”為載體,通過科學、全面、合理的程序設計與論證,在項目申報與立項、項目執(zhí)行與管理、項目評估與激勵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與步驟制定具體的標準,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科學化、特色化、穩(wěn)定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3]
3.進一步加強志愿服務精神的宣傳引導。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宣傳與倡導,充分利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和其他社會資源進行立體宣傳,使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行為;把大學生的志愿活動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yǎng)目標的大背景的認識下。
4.結合專業(yè)知識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當前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在快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參與進來,形成了一些傳統(tǒng)活動和品牌。但在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結合專業(yè)知識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不但能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也能使志愿服務活動更加專業(yè)化,同時也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順茗.張華勝.《淺析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特征》http://www.docin.com/p-98137220.html、
[2]《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http://www.docin.com/p-1441829682.html、
[3]章劍鋒:《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現(xiàn)狀及其創(chuàng)新路徑》,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