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民族中學 謝菊春
?
儋州市歷史政區(qū)演變初探
□海南省儋州市民族中學 謝菊春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步伐加緊,校本教材的開發(fā)也在各地緊鑼密鼓地實施。筆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地方歷史只記得初中學過的片段海南歷史,涉及到學校所處的市縣歷史,學生竟一臉茫然。面對所處千年古郡的儋州市,筆者深感作為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有必要把本地歷史呈現(xiàn)給學生。因此,本文旨在概述海南省儋州市歷史政區(qū)演變,權當拋磚引玉,望有志于本地歷史校本開發(fā)的專家多做工作,呈現(xiàn)給我們學生一本通俗易懂的地方歷史。
【關鍵詞】儋州市歷史政區(qū)演變概述
海南島古稱“儋耳國”,《山海經》有“儋耳國”、“離耳國”之稱,表明早在先秦時期中原地區(qū)的古人對海南島已有所認識。海南島出現(xiàn)行政區(qū)劃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西漢元封元年(前110),置儋耳、珠厓二郡,領縣十六。自此,儋耳郡作為海南島上最早的行政區(qū)域之一,開始接受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管理,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并在島內傳播。如今的儋州市是西漢儋耳郡及其后歷代政區(qū)演變的結果。今儋州市位于海南島西北部,東與臨高、澄邁縣接壤,東南與瓊中黎族自治縣交界,南至白沙黎族自治縣,西南與昌江黎族自治縣毗鄰,北與西北瀕臨北部灣。儋州市作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如今乘著國家發(fā)展國際旅游島的東風,正在尋求更為寬廣的經濟、文化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空間。2015年升格為地級市的儋州亦面臨著巨大的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百僦葑怨旁娻l(xiāng)歌?!?,歷史悠久。
西漢王朝在海南島建置行政區(qū)劃之前,海南島的歷史也就是儋州市的歷史。即便是《山海經》中提及的“儋耳國”、“離耳國”也并非單指西漢時期的儋耳郡之地,而是指正式劃分行政區(qū)前的整個海南島。因為海南島在進入中央政府行政區(qū)劃系統(tǒng)之前,除“儋耳國”、“離耳國”的叫法外并無其他稱呼。
1.西漢建置短暫的“儋耳郡”。秦末,趙佗據(jù)嶺南地為己有。漢高帝初定天下,體恤將士勞苦,國力需要休整,于是暫放趙佗不誅,并且冊封趙佗為南越王。西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期國力雄厚,且漢武帝又是一位熱衷于開疆拓土的皇帝,這就為把嶺南納入西漢王朝的行政統(tǒng)治中來創(chuàng)造了條件。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下湞水,咸會番禺,誅佗玄孫建德及呂嘉,遂定南越之地。在海南島上創(chuàng)置儋耳、珠崖二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千里,合十六縣,戶二萬三千余。西漢在海南島建置后,原來處于部族統(tǒng)領下的土著不斷反叛,使得西漢王朝無法對當?shù)剡M行正常的行政管理。于是西漢在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儋耳郡,并屬珠厓。儋耳郡建立前后約28年,但是反叛的情況并沒有因為儋耳郡的撤銷而結束,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后,海南當時僅置的珠厓郡同樣面臨反叛不斷的難題。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又罷珠厓郡。由此可知,儋耳郡與珠厓郡被罷皆因當?shù)赝林倪B年反叛。為了平叛,西漢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但未能達到明顯效果,甚至越發(fā)兵平亂,反叛越兇。至于土著反叛的原因,依史料可知,是酷吏遇到未開化之民的結果。首先,酷吏不僅對當?shù)赝林嗲治辏€貪其珍賂,大量征調布匹,當?shù)赝林豢岸愗?,于是發(fā)生叛亂。其次,海南島土著居民歷來與外界隔絕,不相往來。西漢王朝對其地實施行政管理后,土著不愿受西漢官府管制而進行抵制,不遵守官府的規(guī)定,數(shù)犯吏禁。土著不服官府管制、官員進行壓制,而土著對壓制不滿,則越壓制越反叛。珠崖郡的持續(xù)叛亂,引起朝廷的重視。漢元帝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待詔賈捐之分析西漢王朝用兵珠厓,損失大量人力、財力也未能使之盡降,以及山東為饑饉所困等當時西漢所處的困境后,他認為宜棄珠厓,救民饑饉。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西漢王朝撤銷海南島的郡級政區(qū)建制,放棄對其大部地區(qū)的直接統(tǒng)治,僅設朱盧縣,管轄海南島內愿意歸屬漢朝的地方。東漢改朱盧縣為朱崖縣,歸合浦郡(今廣東境)管轄。
2.魏晉南北朝。三國時期,海南島屬孫吳之地,復置珠崖郡。黃龍五年(233年)“秋七月,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以兵三萬討珠崖、儋耳”。“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朱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背酁跷迥辏?42年),復置珠崖郡。三國吳置珠崖郡治是在徐聞縣(徐聞縣治在今雷州市雷城鎮(zhèn))?!皶x平吳,郡廢,入合浦,后復立朱崖郡。梁兼立崖州?!睂俳恢?。
南朝蕭梁時,海南島除宋齊立的珠崖郡外,又立了崖州。蕭梁時崖州和珠崖郡治所(行政中心)均在漢儋耳郡地。梁在海南島的行政建置是在原有珠崖郡的基礎上兼立崖州,但與劉宋置珠崖郡于徐聞縣不同,蕭梁所置崖州和珠崖郡都在海南島內。由此推知,南朝梁時期在今儋州市曾建立海南島唯一最高的行政建置——崖州,下轄珠崖郡,統(tǒng)轄海南島諸縣。
3.隋唐,唐武德五年(622年)“儋州”建制出現(xiàn)。隋大業(yè)三年(607年)于縣城置珠崖郡,“統(tǒng)縣十,戶一萬九千五百?!贝髽I(yè)六年(610年),析珠崖郡置儋耳郡,同時將珠崖郡遷至漢珠崖郡址瓊山縣(今??谑协偵絽^(qū)府城)。儋耳郡領義倫、昌化、感恩、毗善四縣,治所在義倫。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隋儋耳郡為儋州,領義倫、昌化、感恩、富羅四縣。貞觀元年(626年)儋州轄縣五:義倫、昌化、感恩、富羅、吉安。天寶元年(742年),改儋州為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昌化郡復為儋州,領原有的五縣:義倫、昌化、感恩、洛場、富羅,屬嶺南道。
武德五年,今儋州市的專名“儋州”作為行政區(qū)域全稱開始出現(xiàn)。而在唐代,“儋”是專名,“州”為通名。貞觀元年(626年)所置崖州都督府,是唐代海南島的地方高層行政管理機構,督領崖、儋、振三州,受廣州中都督府節(jié)制,屬嶺南道。
隋唐至五代儋州領縣有時是四縣,有時是五縣,但是其管區(qū)基本沒有大的變動。
附表1 唐代儋州領縣及其變動簡表
4.宋元時期作為軍管型政區(qū)——南寧軍。今儋州市在宋初仍稱儋州,后改昌華軍,南寧軍。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避趙匡義諱而改州治義倫為宜倫。熙寧六年(1073年),廢州為昌化軍,領縣三,宜倫、昌化、感恩。紹興六年(1136),廢昌化軍,降昌化縣、感恩縣為鎮(zhèn)并入宜倫縣,稱宜倫縣并以宜倫縣隸瓊州。十四年,復為軍,鎮(zhèn)也復為縣,以屬縣還隸本軍。端平二年,改曰南寧軍。縣三:宜倫、昌化、感恩”,屬廣南西路。元因之。至元十五年(1278年),隸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戶九千六百二十七,領縣三:宜倫、昌化、感恩,受湖廣行省統(tǒng)轄。
5.明清時期歸今廣東省管治的儋州。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1988年海南省建省前,海南島長期在今廣東省的管轄之下。在此期間除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升崖州為崖州直隸州,管原崖州區(qū)域外,海南島內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直屬中央的建制。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改南寧軍為儋州(散州),屬廣東省瓊州府?!罢y(tǒng)四年(1439年)六月,以州治宜倫縣省入州境,領縣一:昌化。
清初,瓊州府管州三:儋州、崖州、萬州。清代史志對儋州有詳細的記載。“儋州,府西南三百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臨高縣和舍司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海岸三十五里,南至崖州樂安司界二百十里,北至海岸四十里,東南至黎界五十里,西南至昌化界一百十里,東北至臨高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海岸五十里。昌化、感恩已歸屬崖州直隸州。儋州屬廣東瓊州府,下無屬縣?!?/p>
民國改州為縣,稱儋縣。1988年海南建省,1993年經國務院批復,撤縣為市,儋州市是縣級市。2015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批復升格為地級市。
據(jù)以上記載,可知歷史時期儋州的轄區(qū)不斷縮小?!短藉居钣洝份d:儋州“東西六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里”?!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載:儋州“東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儋州市歷代行政區(qū)域的變遷,呈現(xiàn)出由大范圍轄區(qū)演變至今儋州市域范圍,轄區(qū)由大到小是由政區(qū)劃分日益細化決定的,是歷史政區(qū)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各朝代的中央政府不斷加強對海南島的管治的結果。行政區(qū)域和管理機構的越來越多,表明中央政府對該地的管理不斷細化,這有利于當?shù)氐陌l(fā)展,而且政區(qū)級別越高越具有發(fā)展優(yōu)勢,發(fā)展的速度也可能會更快。
【參考文獻】
[1]潘錫思等.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M].普通古籍,影印本.
[2]范曄.后漢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重印.
[3]班固.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重印.
[4]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7重印.
[5]歐陽忞.輿地廣記[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6]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7]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6重印.
[8]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重印.
[9]劉煦.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重印.
[10]萬斯同.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重印.
[11]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6重印.
[12]顧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吳松弟編.兩唐書地理志匯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454頁.
[14]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第二冊35-36,第四冊42-43,第五冊24-25和69-70.
[15]儋州市文史辦公室.儋縣志[M].儋州文史辦公室. 1982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