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繩方
摘要:宋《平江圖》于1229年由平江知府李壽朋主持刻繪。這塊石刻城市地圖是研究我國宋代地圖制圖和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極為珍貴的實物史料。2500年來,王朝興衰,行政建制不斷變更,蘇州城的名稱建制也多次改變,但城址基本未變。通過精讀《平江圖》,并結合蘇州城市發(fā)展史,對平江城的城址選擇、水的利用與處理、城市格局的創(chuàng)新、城區(qū)行政規(guī)劃、城市空間藝術等諸多方面進行解讀分析,將有助于人們了解宋平江城城市規(guī)劃的理論和經驗,認識蘇州城市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宋《平江圖》;水網城市;城址;理水;雙棋盤式;街坊;空間藝術
蘇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當時正值春秋戰(zhàn)國爭霸時期,吳國在此建都,伍子胥考慮到備戰(zhàn)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國都設計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之后經過千余年的發(fā)展,唐代蘇州城市建設達到了頂峰,全城有60坊、街巷300多條、橋梁300多座,宏偉壯麗,是中國的雄州。進入宋代,蘇州的繁榮超過唐代。從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250余年間,蘇州先后改為平江府和平江路的治所,蘇州城改稱平江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下攻入蘇州,城市遭到極大破壞,但蘇州人以獨特智慧和頑強毅力恢復重建,并且留下了一張重建完成后的“城市現(xiàn)狀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平江圖》。國際著名地理學家陳正祥在《中國地圖學史》中稱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都市地圖,被世人稱為中國城市地圖的祖本。平江知府李壽朋于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將該圖鐫刻在石碑上,即現(xiàn)存的宋《平江圖》碑。圖碑高2.79米、寬1.38米,為單線陰刻,上、下、左、右標出方位,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圖形象地、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南宋平江城的面貌和建設成就,顯示出十分典型的江南水城特征。平江城的規(guī)劃既代表了我國古代封建城市的基本規(guī)劃思想,也反映了水網城市規(guī)劃的獨特手法和成就,堪稱是我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一個杰作。
一、因水制宜選擇城址
平江城上襲春秋闔間城,下延今日蘇州,城址一直未變,前后歷2500多年之久,雖經水旱災害的侵蝕,多次戰(zhàn)爭的破壞,仍然完整地屹立在太湖之濱、大運河畔。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城址的選擇,并因水制宜地對城市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布局,為后世城市和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首先是政治、軍事上的考慮。
闔間當上吳王后,在公元前514年選址建設都城,闔閭曰:“善!夫筑城廓,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shù)以威鄰國者乎?”子胥曰:“有?!狈从沉藚菄Q霸的雄心。在“左與勁越同壤,右以強楚為鄰”的政治軍事形勢下,吳國城址選擇首先從構成城市外圍防御圈出發(fā),利用由城郊至太湖的群山如同心圓似的三道弧形防御圈,緊匝地圍著蘇州城。城周分布的水系以太湖為首,城處于水鄉(xiāng)澤國之中,出城幾乎舉足皆水,有利于殲敵固守。而出擊作戰(zhàn),水路有三條要道,可北上中原,西向楚國,南達越國。所以,從軍事角度分析,蘇州城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極優(yōu)越的位置。國都布局也適應了進攻和防守的兩種功能,又兼顧人民的生活。
2.吳國都城選址充分與自然山水環(huán)境相融合,具有城市發(fā)展最為關鍵的戰(zhàn)略眼光。
蘇州從大地形范圍分析“山”,以陽山屹然獨高,為眾山之祖,鎮(zhèn)城西。陽山以南群峰列峙、崗阜累累,呈拱月狀,近有虎丘、獅子山、橫山、上方山;遠有天平山、靈巖山、穹窿山、鄧尉山、漁洋山、洞庭東山、西山等,如群馬南馳,蔥蔥郁郁,而盡太湖。水構成都城地理環(huán)境的主導因素,蘇州在長江下游,靠近太湖,河流湖泊眾多,且彼此互相串連。酈道元《水經注》云:“東南地卑,百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枝津交渠?!北彼巍秴强D經續(xù)記》也稱:“地勢傾于東南,而吳之為境居東南最卑處,故宜多水?!?/p>
平江城的水以太湖為首,城東北有陽澄湖,城東為金雞湖、獨墅湖、澄湖,城南為石湖等,構成重湖環(huán)抱古城、河港縱橫交織、塘蕩星羅棋布、京杭大運河繞城而過的格局。正如明代莫旦在《蘇州賦》中所描述的“眾水莫不滔滔汩汩,浩浩茫茫,宜汲宜灌,可浮可航?!?/p>
子胥建城,因天時,就地利,“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觀其草木之饒”,然后營邑立城。對城址水文、地質、地理環(huán)境等進行查勘,對水質優(yōu)劣、土地肥脊進行了解后,終于選中了太湖水系中山崗至平原之間,一塊地形高爽平坦優(yōu)越的地址,并避開了湖泊低洼地帶,既可避免水災、旱災,又西靠丘陵山區(qū),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都城“山脈”與“水脈”有機融合,造就極富特色的山水城市。
平江之水雖多,“惟水勢至此漸平故日平江”,說明平江城有很好的水利和航運條件,再加上京杭大運河繞城經過,使平江城成了南北水運的重要樞紐,在交通關系和南北關系上,也處于最佳位置。從水運方面講,完全符合《管子》所言城市應建在“要害之處,通川之道”的規(guī)劃原則,這也是古城2500多年以來城址一直未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3.平江城因城外多山,盛產建筑材料。
如陽山產白泥,“可用泥墁,潔白如粉,唐時歲以供進”。天平、靈巖等山產花崗石;洞庭西山、光福、鄧尉等山的石灰石,堯峰山的黃石以及太湖沿岸和湖中洞庭西山等島嶼上,出產太湖石等等,這些為城市長期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建筑材料。利用這些地方建筑材料,按當時生活、生產要求創(chuàng)造了高水平的建筑藝術。
4.平江城長期興盛,還與城市周圍富足的農業(yè)生產有密切關系。
平江城址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歷代又不斷開發(fā)建設,并因水利導,大力改造自然環(huán)境,改良水利灌溉,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城市四周又有幾十個鄉(xiāng)鎮(zhèn)作為腹地,為平江城提供豐富的農副業(yè)和手工業(yè)產品。到唐、宋時期已成為全國主要商業(yè)經濟重鎮(zhèn)和糧食生產基地,故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大量米、絲、魚、茶的生產和輸出,促進了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繁榮,為城市發(fā)展建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盡管歷史上城市多次遭受戰(zhàn)火之災,甚至極大地破壞,總能在原地迅速恢復起來。
公元前514年,吳國創(chuàng)建國都闔間城,奠定了蘇州城市規(guī)劃的基礎。以后歷代充分利用地理優(yōu)勢,因水制宜,努力經營建設城市。到唐代經安史之亂后,北方凋蔽,經濟中心漸向南方轉移,蘇州地位上升,又經五代吳越國直至宋代,政府重視興修水利和城市建設,至平江時期城市已甚繁榮且特色凸顯。由虎丘、獅子諸山眺望平江城,“俯重湖之漂緲,煙景何窮,睇層城之紆馀,金剎相望?!惫懦莿t“郛郭填溢,樓閣相望,飛杠如虹,櫛比棋布,郡城內外,勝剎相望,近郊隘巷,悉甕以甓”。寬闊的護城河環(huán)匝古城,城內河道縱橫交錯,稠密如織,河與街雙雙如棋盤形的雙棋盤城市格局已經定型,這個水陸相擁、相融,虛實相生又相間的城市空間結構,既是保護城市安全的水利設施,又是方便的城市給排水系統(tǒng)和城市交通的水運通道,更是居民的生活空間,縱水生輝的雙棋盤格局為城市創(chuàng)造了“小橋、流水、人家”一種特有的城市藝術審美感。于是,便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官閑地少,水港小橋多”“萬家前后皆臨水,四檻高低盡見山”等優(yōu)美的詩句。這些不只是詩人的溢美之詞,而是反映了平江城人居環(huán)境的真實生活景象和水城風貌。
宋平江城選址正確和后來建設取得的卓越成就,正如著名版本、史志學家王謇在《宋平江城坊考》評論所言:“凡設險守國,必有城池,若夫支川曲渠,吐納交貫,舟楫旁通,井邑羅絡,則未有如吳城者。故雖號澤國,而未嘗有墊溺之患,信智者之所經營乎?”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平江(蘇州)城不愧是世界城市史上最古老、最出色的水網城市。
二、理水得法,縱水生輝
蘇州東枕大海,北近長江。據《吳越春秋》記載,古時“險阻濕潤,又有江海之害”,先秦時期城離海還很近,宋代“海潮”還直到蘇州城東20里。因此,必須“恃水作險”來建設城市??v觀蘇州2500多年來的城市歷史,正是不斷治理水、規(guī)劃水、利用水的過程。宋《平江圖》清楚地表明了建城一千多年來理水和城市建設成果。在水鄉(xiāng)澤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條件下,蘇州古城揚水眾之長,因水利導,因水制宜,以水為中心的規(guī)劃理念來規(guī)劃建設城市。
1.持續(xù)建設城中河網
開國建都時就“筑斯城,鑿斯地”,在城中既利用原有的自然河道,又開鑿建設許多新的河道,使其縱橫交織如棋盤,并在城垣四周建設了8對水陸并列的城門,裝有閘門,至少到唐代,蘇州已是我國城市中河網規(guī)模最大、河道最密、橋梁最多的水城了,至宋代是更趨完善的水網城市?!镀浇瓐D》標明河道有82.2公里,橋梁314座,如經如緯數(shù)以百計的河道能如水庫般積蓄大量暴雨之水,而完善又堅實的8座城門、閘門和連帶城四周高大堅固的城墻,組成御水防水系統(tǒng),縱有大水,也能將水阻擋于城外。所以,平江城河道水網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出色地解決了水患問題,正如范仲淹在《答手詔條十事》中所說:“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shù)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澇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逼浇且?guī)劃建設成旱澇不及,確保人民用水,又甚安全的大城,顯示出我國古代極高的城市規(guī)劃水平。
2.引水進城,縱水生輝
2500多年以來,蘇州“眾流貫州”。前輩將太湖水系之清水引入城內,將河道水系融入其中,構成城市體內的“血脈”,成為城市整體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縱橫交織密如網,數(shù)以近百計的河道,使人們能枕河而居,濱水而行,有的還引水入宅,引水進園。前街后河的街坊和民居前的“水巷”成為人們可共享的親水空間,實現(xiàn)了“建筑、人、水”三者的融合和互動,締造了“人家盡枕河”人性化的城市空間。
3.充分發(fā)揮水的交通功能
歷代以來,蘇州都是江南中心城市,居大運河和太湖水網體系之樞紐,更注重規(guī)劃組織好城內外互相溝通的河湖水系,使之成為交通的網絡。尤其在城內,科學而巧妙地規(guī)劃了“水陸相鄰,河街并行”水陸雙棋盤城市格局,水路、陸路相輔相成平行而行,又縱橫交織,既可合并,又可分流,形成互不干擾的兩套交通系統(tǒng)。所謂“水陸二路,陂澤基置,川渠網絡,利以是注溉運輸,舟楫四達,豈非富遮之資邪?!边@是一種方便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現(xiàn)代化的交通分流思想,中國在宋平江城時代就已實現(xiàn)。
4.水是城市的藝術要素
在平江城的規(guī)劃中,河道水系不僅具有生活、交通、運輸、防洪等實用功能,還是大自然所賦予的藝術素材。古城地形平坦,便以水來改變城市的地勢,豐富城市的空間。城市總體結構,也因為納入了水,造就了如經如緯數(shù)以百計的河道和三百多座遍布全城的橋梁,清澈的水在凹狀空間的河道中縈回貫穿,與枕河民居、濱河園林綠化、優(yōu)美的橋梁和官署、寺廟、殿堂等各類建筑充分地融合、交織,使城市空間形成了無窮變化之美?!耙蛩眉丫啊笔翘K州歷代建筑和造園匠師極為明確的規(guī)劃設計指導思想,水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演變?yōu)槌鞘械奈幕坝^。蘇州水系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水系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是水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有力證據。也正是因這些河道、水巷的長期存在,保護了平江城基本格局的穩(wěn)定,并促進城市的持續(xù)發(fā)展。
三、創(chuàng)造了雙棋盤式的城市格局
平江城的規(guī)劃格局淵源于吳國都城闔間城,受周王朝營國制度的影響,繼承井田制方格網經緯涂制來規(guī)劃道路系統(tǒng)。但在此基礎上,結合蘇州的實際,將楚國治水理水的經驗,運用于吳國新建的都城并有所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優(yōu)勢,創(chuàng)造性的規(guī)劃以水系為脈絡,河道為骨架,道路相依附,構成河道與街巷縱橫交織成方格網的雙棋盤式城市格局的基礎,以后歷代發(fā)展,至唐代這種雙棋盤式城市格局已定型,宋代則更加完善,在宋《平江圖》上顯示得相當清晰。雙棋盤格局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科學的水陸交通運輸方式。因為它將交通系統(tǒng)分布在不同標高和層次上,街巷在上,河道在下,無論人車舟馬都可以按各自的運輸方式,互不干擾地運行在水道或陸路上,使交通非常方便,運輸效率又高,符合江南水網城市的實際。
這種雙棋盤式城市格局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交通的人車分流、快慢分流的規(guī)劃原理,為平江城構筑起一個十分科學合理的親水共享空間體系和人工與自然有機結合虛實相生的生態(tài)平衡體系。2500多年來這優(yōu)質的城市格局和空間結構一直造福于人民,而延續(xù)至今。
四、因水就勢規(guī)劃城市平面和城墻、城門位置
宋平江城的平面,有史志稱之為“亞”字形,《平江圖》也顯示似“亞”字形,但確切地講應是略呈變化的長方形。按常理,長方形平面的城墻其轉角處應為直角,而從平江圖上看城墻的東北、西北轉角均抹角,西南角城墻向外凸出略呈折角弧形,東南角卻完全是工整的直角形。這正是結合水流、水勢和地形的變化,規(guī)劃設計出來的符合實際的平面形制,由于城北護城河水流湍急,城墻轉角如果是直角,河流轉角太小,易形成阻流和水流不暢;抹角后則變直角為鈍角,對水流暢通和行船都甚有利,并可避免急流沖毀河堤和城墻。西南角不抹角,反而凸出略呈折角的弧形狀,使城門朝向東南,原因是平江城西南多山,地勢較高,又接近太湖,一旦山洪爆發(fā),水勢兇猛,較易直接沖向城中。所以把城墻西南轉角處建成外凸狀,同時把盤門城門位置布局為面向東南,讓來自太湖、運河之水即便是急流、洪峰也可順著折角弧形城墻繼續(xù)下流,避開正面西南方向來的洪峰,可以防止洪水沖灌入城內。城的東南角就不同了,因水流是沿著城墻的東側、南側,直接流向護城河轉彎處的一個名“赤門灣”較寬闊水面,水流較平緩后,又隨大運河向南流去,故城東南角城墻作直角也利于水流。另所謂“亞”字形城市平面,是指東、西兩側城墻并不成直線,東側城墻在中段有曲折,西側城墻在2/3處也成曲折,這樣處理可能出于軍事防御考慮,因城垣曲折比城方整的直線城墻更有利于守衛(wèi)防敵。
平江城略為變異的“亞”字形城市平面布局,說明當時的城市規(guī)劃設計注意地形條件、水勢變化和重視守衛(wèi)防御,而不拘泥于城市方正的傳統(tǒng)形制。
平江城門的開辟,也不似曹魏鄴城唐長安等古城城門那樣,方向端正,位置對稱,而是呈不規(guī)則分布,主要是根據城門所處位置的地勢和河道進水和出水的方位來決定的。唐代及以前蘇州城原有8對水陸城門,到宋代平江城時城門減為5座。從《平江圖》可以看到5對水陸城門與周圍主要河道走勢的關系,平江城位于太湖下游,太湖東北流出的水經此流往下游,城門都設在接近主要河道的地方,且每一座城門均設水、陸并肩的兩個城門。唐以前城西側的胥門正對胥江,在宋時被廢除。胥江之水源,來自太湖,從太湖經木瀆、橫塘,沿棗市街到泰讓橋下直注入外城河,這是進入蘇州城內河道最重要的水源,歷來水勢兇猛,水流十分湍急。戰(zhàn)國時期春申君測知太湖地勢交于蘇州,為了避免胥江水沖進城內泛濫成災,就把胥門水道封閉過,此后胥門水陸城門均被取消,改為他用,以確保城市安全。
平江城的城市和建筑布局也與河道、水運有密切關系,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后漸漸影響沿運河的城市布局。平江地處富裕的江南太湖地區(qū),自唐中期經五代至北宋,這一帶已為朝廷經濟所依,江南糧食和物資通過運河轉達京都和汴、洛。南宋時國都移至杭州后,平江更見倚重。大運河南達京城臨安,西聯(lián)長江而與內地諸省相通;出城經婁江達太倉之瀏河,浮海可至朝鮮、日本、南洋各地,所以平江既是南宋的陪都和京師之輔郡,又是內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水運交通,尤其是大運河,對城市布局和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從《平江圖》中可以看出,運河到達城外在閶門與盤門分為二支:一支繞城廓之西及南而過,利用護城河之西及南兩部分;另一支由閭門、盤門入城,與城內河道連通,并經第一直河與第一橫河后穿城而出,第一直河因南近盤門,北端連閶門,實際上是城市對外交通運輸?shù)臉屑~。因此,賓館、貢院、驛站等沿河而設,商業(yè)店鋪、市場應運而生,平江府的府倉、鹽倉等重要物資貯存處都設在這段運河附近。城中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也偏于城市的西側,即在子城西北角的“樂橋”以北和以南沿市河一帶,這里集中了全城最主要的商業(yè)建筑,如著名大酒樓麗景樓、跨街樓、花月樓等,高級賓館如接待中外賓客的姑蘇館、望云館、賓興館、高麗亭等,還有谷市、米市、果子行、絲行、魚行、薦行、鵝鴨市場等。平江全城共有65坊,從《平江圖》上可以看到,46坊在西城,19坊在東城。與唐時全城有60坊,東、西城各30坊比較,可見城市重心已明顯偏于城西,西城繁華,東城則較冷僻,這明顯是受了大運河影響,城西包括閶門城外地區(qū)也因靠近大運河而繁榮起來。
總之,平江城是一座水網城市,它的規(guī)劃建設必然會受到河道、水系的制約,而影響到城市和建筑布局。
五、水城獨特的街坊規(guī)劃和里坊制
宋朝以前城市的居住區(qū)規(guī)劃布局,多為里坊制,尤其中原一帶,將城內的居民區(qū)劃分成許多方塊,用土墻圍起來,四面或兩面開門,形成一個個的似土圍子,整整齊齊地排列在城中,這種土圍子就是“里”亦稱“坊”?!秴强ぶ尽酚涊d,唐時城內有60坊,平江城時有65坊,但從《平江圖》上和在蘇州古城里,看不出也找不到像唐長安那樣以土墻包圍的所謂“里坊”的遺跡,史書和文學史料上也不見記載,使人產生疑慮。到宋代,所謂65座坊,都把坊名標示在街巷口,這里所標示的坊名僅是指街巷名,和隋唐里坊制的坊顯然是兩回事,足證宋代平江城市里坊制已被革除。而宋前之里坊,從蘇州城市地理環(huán)境實際出發(fā),城中河道縱橫交織稠密如棋盤,要跨河或濱河而筑墻成土圍墻式的里坊可能性不大,因此古代里坊制度可能南北方有所不同,結合水網城市的實際情況規(guī)劃建設,我們推測唐代蘇州的60坊,其性質很可能只是一種行政管理單位,而不同于中原城市中的里坊,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平江城的居住街坊,是由城內水陸雙棋盤形的城市總體格局劃分而成的,多數(shù)街坊規(guī)劃成“前街后河”形式。由于經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平江城人多地少,造成居住區(qū)的建筑非常密集,形成南北向一戶戶緊密相鄰的連排式住宅。這種“水陸相鄰、河街平行、前街后河”的街坊規(guī)劃布局,為居民生活創(chuàng)造了方便的條件。居民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資如柴草、糧食、蔬菜等可由水路直接運抵宅前;手工業(yè)作坊的原料和產品以及商店的貨物都可以通過水運到達沿河水碼頭。
居住街坊的規(guī)模一般為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東西向的橫街巷長約250~350米左右,街巷之間相距約60~80米,是五至七進的住宅尺度,大型住宅正好自南向北直貫到底,而中型民居則前后分作南北兩戶。住宅多以南北向為進深的遞進式布局,具有良好的朝向。河道是便于生活和運輸?shù)目臻g,南北朝向的遞進式住宅順平行的河道東西向緊靠相連拼聯(lián)式布局,使每戶占用最小的河岸線和街巷路段,構成緊湊的住宅組群,是精細地利用土地科學合理規(guī)劃布局居住建筑的優(yōu)秀城市設計。
六、子城——典型的府治機構
蘇州是東南大郡,唐時又為雄州,歷史上多委以名士重臣任刺史,南宋為陪都與輔都后,地位更重要,行政機構可與臨安相比擬,城內有一府、二縣、四廂的衙署。
平江府治位置在城中心略偏東南,此處原是吳國首都闔閭的官城、楚春申君宮殿、唐蘇州刺史治所和北宋平江節(jié)度使治所。金兵陷蘇州,建筑毀于戰(zhàn)火。紹興初,南宋曾擬建都平江,就子城原址建官室,但不久又改為府廨,所以南宋平江府廨制度宏敝,建筑規(guī)模頗大,仍大體保持唐代模式,其布局分為大廳、公干、后宅、郡圃四部分。
子城正門(額題“平江府”)、戟門(額題“平江軍”),仍以南為正門,門取倒凹字形官闕式,上有城樓,門南直對大街——府前直街,在街左右集中設置一些衙署所屬機構。府治儼然如官城格局,突出政府權威。正門前有一與河平行的橫街,正門兩側各建一座牌坊、亭子,名“頒春”、“宣昭”,大門如此布局,更強調了子城的地位。大型建筑群正門前的這種布局,為以后金、元、明、清所常用。戟門以后為設廳,即大廳,為燕犒將吏之所,謂之“旬設”,故名。內宅以子堂、宅堂為中心,兩側設東、西齋,平面成“王”字形,是延用唐代官署常用的“軸心舍”形式。上述兩部分居子城軸線上,其左右側是府衙的各種軍、政、機構及庫房、教場等設施。內宅之后便是郡圃,有大水池及若干亭臺樓閣建筑,猶如一座大園林,每年春初,修飾園中建筑、花木,縱民游玩,以示與民同樂。園之北,子城北城垣上聳立著齊云樓,“輪奐雄特,不惟甲于兩浙;雖蜀之西樓,鄂之南樓、岳陽樓、庾樓,皆在下風”,此樓俯瞰全城,如在檻中。子城西垣鄰近城市中心、商業(yè)最繁盛之地,故在西門之上建“觀風樓”,寓觀看風物洞察民俗之意。
七、獨創(chuàng)的水城空間藝術
平江城具有江南水鄉(xiāng)城市空間特點和因水制宜的規(guī)劃布局,其城市景觀極其豐富,創(chuàng)造了非常具有特色的空間藝術和十分優(yōu)美的古城天際線。
1.寶塔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平江圖》中至少標明有13座寶塔,這些磚石或磚木結構的塔,造型多樣,高度不一,布局主次分明。登上高塔可以俯瞰古城的風貌,近望城內萬瓦如鱗,遠眺城外,水光浮動,峰巒疊翠。古塔是平江城空間構圖的核心,又具有統(tǒng)率城市空間輪廓線,起著城市地標、城市形象代表的作用。如城市南北向主干道護龍街(現(xiàn)人民路)其北端所對的宋代報恩寺塔,一千多年來一直與雙塔、瑞光塔、虎丘云巖寺塔一起,成為城市重要的標志性建筑。而平江城的天際輪廓線,在城市總體空間上極富韻律:從虎丘山上云巖寺塔起,越過古閶門直上高78米的北寺塔,后跌落下至玄妙觀到雙塔、經滄浪亭、文廟、古水陸盤門,再升至瑞光塔,跌宕起伏,循城一周,凸現(xiàn)古城精粹的古典美和蘇州空間藝術的個性色彩??傊?,莊嚴古雅的塔,超凡脫俗的韻味和豐姿為世人所矚目,形成了蘇州“寺庵佛塔古剎,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景觀。
2.眾多橋梁突出了水城風貌
平江城內橋梁眾多,星羅棋布,《平江圖》上就錄有314座,突出了水城風貌。橋梁首先是交通功能,其次是城市景觀作用。平江城的橋多為拱橋和微拱的橋。唐代蘇州橋梁都系木構,故有“紅欄三百九十橋”之說。北宋開始易木為石。橋既是交通構筑物,又是河中或濱河的景觀。因為橋梁形式優(yōu)美,造型豐富,是城市的建筑藝術品。橋的布局有單橋、雙橋、三橋、四橋乃至五橋的組合,這些橋又與周圍建筑、街巷、河道相映成趣,橋上、橋下又可互相觀賞,所以橋梁是水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水城藝術風貌不可或缺的因素。
3.“借景”豐富了城市空間藝術
早在春秋時期吳王闔間、夫差父子造“姑蘇臺”、“館娃官”,即借太湖秀美的風景,開城市借景藝術之先河。之后,借景成為蘇州城市規(guī)劃和園林設計的一個普遍原則,宋平江城時有明顯地反映:吳國建都選擇城址就借得好山好水,使吳都周圍到處洋溢著山情水意?!镀浇瓐D》上特意把城市山環(huán)水繞的狀態(tài)移天縮地表示出來,使人們了解城市與自然山水環(huán)境的緊密關系,也體現(xiàn)出平江城規(guī)劃堅守城市融入自然山水環(huán)境和城郊空間立體結合、統(tǒng)一構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樣規(guī)劃不僅使城市自然生態(tài)平衡,又能使整個平江城可以互相因借、互相滲透、互為對景。
《平江圖》上反映出的城市街道規(guī)劃設計已采用街道對景的處理手法。如報恩寺塔作為全城南北主干道北端的對景;天慶觀(玄妙觀)、譙樓(子城即府治的正門城樓)、府治西城門上的西樓(觀風樓)等也都是街道的對景。
4.高臺建筑的傳統(tǒng)和遺風
我國的臺,在夏代就已出現(xiàn),商周時代的都城里都有建高臺的記載?!芭_”同“壇”是一種傳統(tǒng)建筑文化,歷史上一些有名的臺多見于文獻,少見實物,如曹魏鄴城的銅雀三臺、金陵鳳凰臺,春秋闔間創(chuàng)建、夫差增筑的姑蘇臺等已不見蹤跡。但在一些歷史名城中仍能見到一些古代著名的臺,如北京天、地臺,河南於伯臺,邯鄲叢臺等。臺在設計中又大都和臺上(高臺)的建筑物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所謂高臺、樓閣等建筑物。從這個概念上講,《平江圖》上還反映了不少高臺建筑,說明春秋戰(zhàn)國以來高臺建筑的傳統(tǒng)到唐宋時代仍相當流行。
高臺建筑有二種:一是低階基;二是高階基。高的臺約1~4丈或更高,最高的當推城門上的樓臺和憑城而筑的觀賞用樓閣。如平江府西城墻上的姑蘇臺、平江子城上的正門樓和齊云樓、武昌黃鶴樓、岳州岳陽樓、黃崗月波樓等。如《平江圖》上標明的有西城墻上建的姑蘇臺,為宋時所建,從此臺可遠眺西南諸山峰,西迎胥江水,東望百花洲、宋瑞光塔及城內街市景象,風景絕佳。再有子城北城墻上建的“齊云樓”(前文已有敘述);子城正南之郡治大門和城墻上建的城門樓,形象宏偉壯麗,是古城標志性建筑與宋《清明上河圖》上宋國都——東京汴梁的城門樓極為相似;子城西門城墻上建有“觀風樓”,唐時名“西樓”,因近城市中心,為觀覽城市景色的勝地。這些高臺建筑壯麗的形象豐富了平江城的空間藝術。
5.牌坊是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性的街景
平江城是中國首先沖破了封閉的里坊制限制的城市之一,形成了開放型的街巷制城市。但南宋時仍在街巷入口處建立牌坊,將街巷名書寫在牌坊上,替代以往懸掛于坊門樓上的“坊榜”。從《平江圖》上可以看出牌坊的結構大多為一間二柱式,牌坊一方面確定了居住街巷的起始范圍,另一方面也是街道空間的一座景觀建筑。蘇州向有“紀念先哲,頌揚賢德”禮義之風,故許多牌坊名稱具有尊重先賢,法古今完人之意。如范仲淹住宅之街巷口立“文正范公之坊”牌坊,因他是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功績卓著,而以表其間。平江城是牌坊最多的城市之一,其名稱頗具歷史文化內涵,也是平江城的一大特色。
綜上所述,平江城的空間藝術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高聳挺拔、造型秀偉的十幾座寶塔是城市空間構圖的核心,起著統(tǒng)率的作用,它們既是古城空間的標志,又是文脈的象征和藝術的精華,以古塔組成的“高輪廓線”,與城墻、城門、城門樓、殿堂、高臺、寺廟、署館、府學等建筑組成的“中輪廓線”和大量成片成群粉墻黛瓦低層民居建筑群及星羅棋布的橋梁組成的“低輪廓線”,都坐落在河路縱橫交織的雙棋盤城市格局基座上,有機地構成了高、中、低、凹(河的“凹空間”)的層次空間,極富水城特色的城市空間輪廓和藝術特征。二是平江城形態(tài),一方面“平鋪井邑寬”、“里間棋布城冊方”,繼承了禮制傳統(tǒng)的總體結構,講究以子城為中心,里坊端方規(guī)整,路網井條有序如棋盤等;另一方面又“遠近高低寺間出”“參差樓閣出林端”“高閣凌空四望開,勢與浮屠相并列”等,是自由靈活、曲折變化的規(guī)劃布局和空間形態(tài)。河道水系又把這些高中低的建筑串連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規(guī)則、整齊與自由、靈活的平江城空間結構和水城圖景,從整體上構成個性強烈、極富表現(xiàn)力的水城空間藝術風貌。
八、興盛之園林
蘇州造私家園林始于東晉顧辟疆。自晉至唐,園林為數(shù)較少,至五代吳越廣陵王錢元臻治吳,始大興造園之風,他的下屬也紛紛效之。迨之南宋,不僅貴戚官宦有私園,衙署、寺廟也多附有庭園后圃。Ⅸ平江圖》上明確表明的共12座,其中私園5座:①韓園——韓世忠園,原是錢元臻近戚孫承祜園,北宋慶歷間,蘇舜欽離京南下蘇州定居,一日過郡學,看到尚存的孫承祜園遺址,遂以錢四萬得之,在水邊建亭,稱為“滄浪亭”。后為官至丞相的章悖(章莊敏)所有。韓世忠統(tǒng)兵過吳,章氏被迫獻園,是為韓園;②南園——錢元臻舊園,北宋時范仲淹創(chuàng)建府學而裁其南面,但山池亭榭尚存,每春縱士女游覽。建炎兵燹后僅存遺址,現(xiàn)在“蘇州中學”內土山(上有道山亭)一帶即是南園舊跡;③張府——侍中張幾仲宅園,原來也是錢氏南園的一部分;④楊園——郡王楊存中宅園,南宋紹興間賜第后所造;⑤范村——前述著名田園詩人、南宋參知政事、編纂《吳郡志》的范成大在城內養(yǎng)花休閑的園林,坐落在崇真官與至德廟之間的河邊。
官署園圃可考的有7座:①府治后圃,亦稱郡圃,在宅堂后,規(guī)模甚大,前有大池,池北有生云軒、坐嘯齋、秀野亭、四照亭、逍遙閣、西齋等建筑物錯落點綴其間。園最北是建在子城北城墻上的齊云樓,可俯瞰全城,是府署中游眺宴飲勝地。在西齋前,另有小圃,是便坐佳處;②府治內司戶廳西也設小圃,有水池、小山及亭閣之屬;③子城東提舉司,大廳東有水池一泓,上起假山,榜日“壺中勝景”,池南、北各立一亭;④城西運河邊上的都稅務,后面是一座有山池花木的園林;⑤府判西廳,依子城西南,在城隍廟后,城墻之上有小樓,能望見平江城西南群山疊翠景色,故名“浮翠”;⑥提刑司,在烏鵲橋之西北,廳事后日明清堂,堂后小圃竹林,有亭日“留客”;⑦吳縣廨大廳之西有平理堂,西設延射亭,亭之南北各有小山,山有小亭,南日“松枝”,北日“高蔭”。
九、醫(yī)療和慈善機構比較發(fā)達
研究《平江圖》時值得注意的是平江城的醫(yī)療和慈善機構比較發(fā)達,為貧民醫(yī)治疾病有“醫(yī)院”和“安濟院”,還有“惠民(藥)局”和“濟民藥局”;為收容鰥寡孤獨而設立的“居養(yǎng)院”,“居養(yǎng)一日,給米一升,錢十文”;小兒則由“慈幼局”收養(yǎng);貧民死后無力收殮無地瘞埋者,由“慈濟局”給棺,或“齊院”給棺焚瘞,或葬于“漏澤園”。以上屬官辦慈善機構,其中大部分在《平江圖》上有標明。
北宋時東京已創(chuàng)立慈善機構,并鼓勵地方也設立,宋室南渡后,中原百姓大批流亡江南,備受疾病、饑餓、死亡之苦難。朝廷為安撫民心,又陸續(xù)建立慈善機構,“若丐者之于居養(yǎng)院,病者療之于安濟坊,其死者葬之于漏澤園,歲以為常?!逼浇堑尼t(yī)療慈善機構,就是在上述歷史背景下設立的。
十、宋《平江圖》與《吳郡志》和《宋平江城坊考》
南宋著名詩人、進士、官至參政知事范成大(1126-1193年)為蘇州人,所纂《吳郡志》在成書后因故未刊印。后于宋紹定二年(1229年)刊行,與李壽朋主持鐫刻成《平江圖》石碑同一年?!秴强ぶ尽肥侵袊惺芬詠硪浴吨尽访鱾髌竦乃未ㄒ环街?,是由圖經演變定型為方志的一個典型范例。以1229年前蘇州(當時稱平江府)兼及所屬諸郡縣為記述對象,它記事詳瞻,內容豐富,文筆亦清簡……編次亦稱雅吉,為地方志中之善本(《四庫全書》)。《平江圖》和《吳郡志》同是南宋時的文化產物,因此將城市圖——《平江圖》與方志——《吳郡志》放在一起,相互配合研究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正如清代方志學家章學誠在《湖北通志·凡例》中所說:“沿革建置,既詳于府縣考矣,古人圖書并重,則具沿革考者,必兼沿革之圖。古界今名,披文而得其原委,觀畫而洞其形勢,二者缺一不可?!北菊撐囊舱菓{借《平江圖》與《吳郡志》同時存在的有利條件,相互比照參考研究后寫成的。
王謇先生(1888-1969年)字佩錚,蘇州人,是一位深有造詣的史志版本目錄學家。所著《宋平江城坊考》突出反映了他研究宋平江城和《平江圖》及蘇州史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對《平江圖》親自勘查,廣徵文獻,一坊一橋考訂無誤。諸如對《平江圖》巨石碑刻的鐫刻時間,也經其研究考訂,定為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他對《平江圖》的研究為中國建筑史、城市史提供了極科學詳實的依據。
結語
綜上所述,《平江圖》是我國最古老、最出色水網城市的規(guī)劃圖、現(xiàn)狀圖,展現(xiàn)了我國城市規(guī)劃的一個杰作。同時,它還具有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圖中具有大量多方面的實證素材和城市形象歷史記憶,是研究中國城市史、建筑史、經濟史、美術史、宗教史等極可靠的實證;尤其是研究古代這些領域標準的參照物。圖中的平江城,是我國最能真實體現(xiàn)宋代格局和風貌的古城,它上襲春秋吳國都城——闔間城,下延現(xiàn)今的蘇州城,既具春秋時代都城的遺風,又代表封建時代地方城市的特點,是整個蘇州城市發(fā)展中的坐標,起到了承前啟后的城市文脈傳承和延續(xù)的積極作用。
《平江圖》是認識蘇州古城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保護古城的重要依據;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史和城市規(guī)劃建設史中的標本,體現(xiàn)了中國宋代文化的偉大成就。
(責任編輯: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