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麗
以交往互動為特征的教學,能讓學生跟老師有更好的溝通讓學生學到的知識掌握得更好,理解列得列透徹。
“教學”言下之意就是老師的傳授與學生的學習交往溝通,要達到老師的傳授與學生的學習交往溝通常常要借助對話來實現(xiàn),而對話不光是一種應答,應該是在各種價值相等意義平等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是敞開與接納,傾聽與接受其享中實現(xiàn)視界融合,精視互通,共同去例行有意義的活動。新課程改革把“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作為每一名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理念,我認為人是社會的主體,教育又是人為的,是為人而存在的,也就是為人服務的,課程又是為受教育者而設置的,說穿了就是為學生設置的,課堂就是為學生服務的,為學生服務就得以學生為本,關愛學生的賞識,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觀念轉變。
一、改變師道尊嚴觀念
師道尊嚴是師生不平等的一種觀念,古人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表面上看是強調學生非常尊重教師,實際上是強調了教育教學是以教師為絕對主體,而學生是被動的客體。造成鎮(zhèn)壓式、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就是與學生溝通,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互動,團結協(xié)作,共同探討課程內容。
二、改變只管教,而不管導,只看分數(shù),不看人的觀念
應試教育是自明朝開始的科舉制而引起到如今的一種陋習,形成了社會,領導對學校教師評價的一個標準。也就是: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定。很多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得好成績。只顧自己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授,而不注間學生課程的理解掌握和在生活中的應用,本來教材中傳播的內容,就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的知識要讓學生接納。別人總結出的經(jīng)驗,師生進行交往互動溝通,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動手、自己去想的習慣,理解課程傳授知識的內涵,深入到課程理念中去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做到一切為了每一名學生的發(fā)展,關愛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實現(xiàn)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成材、成人的目標。
三、要轉變老師教學生學的觀念
教師負責教學、學生負責學,已是部分教師采取的教學手段,這是教學掌握中的錯誤,我在一堂一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中嘗試了讓學生記住看標志詞引起學生答題錯誤(所謂的標志詞是指一共,還剩,積是多少……之類),這天我板書了“一年級一班的小朋友做紅花。他們送了4朵給二班以后還剩8內。一班的小朋友做了多少朵紅花?”老師讀了題目,讓學生思考后,才讓同學們回答,這道題該用加,還是用減法算時,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說用減法算。我接著問,同意這種算法的其它同學請舉手,此時有好幾位小朋友舉起了手,我覺得有些奇怪問:“為什么這樣算?”他們回答:“因為老師講過過看到‘還??梢杂脺p法”時,我意識到講解疏略會給學生理解造成錯誤,于是才又反復指導學生讀題。
其中一位小朋友說:“用減法不對應該用加法”。我又在黑板上只了這些紅花,孩子們才知道,要算出一年級一班同學原來做了多少朵紅花,就要等于送給二班的紅花加上還剩下的紅花,才是一班同學做的紅花。
綜上所述,教師要以平等、寬容的態(tài)度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在與學生的溝通與對話中才能實現(xiàn)師生的共同發(fā)展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語言橋梁架通,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關愛學生實現(xiàn)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