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一體化的推進,英語這門語言在各大升學考試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英語學習呈低齡化趨勢。本文主要以啟蒙教育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研究對象自身特征,深入分析和探討了我國啟蒙英語教學的可行性,旨在提升我國幼兒英語教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啟蒙;英語教學;可行性;探討
近年來,隨著英語的高度普及,英語教學呈現(xiàn)出低齡化趨勢,為學前教育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啟蒙主要指那些年齡在7周歲以下,還沒有正式接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3~6歲的幼兒。由于學齡前這個研究對象較為特殊,英語教育專家針對“啟蒙是否應該進行英語教育”論題產生了不同看法。一部分教育專家認為,學習英語會影響兒童對母語的學習。另一部分教育專家則認為學習英語有利于開發(fā)兒童語言學習功能。幼兒時期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階段,充分利用好這個時期的優(yōu)勢,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強了兒童的語言應用能力,相對于成人學習第二語言來說,優(yōu)勢較為明顯。因此,啟蒙英語教學是否可行成為了整個教育界和幼兒教育機構需要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1 啟蒙處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關鍵期假說”這個理論由哈佛大學醫(yī)學院Lenneberg教授最先提出,該理論主要基于人體生理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在不被外界干擾的狀態(tài)下,能夠本能學習任何語言。Lenneberg教授基于自己提出的理論,表明人在出生之后,人腦以極快的速度成長發(fā)育,在2歲左右,人腦的成熟度基本能夠達到約60%;在3~5歲時,人腦已經可以發(fā)揮左右腦的基本功能,而左腦主要是對語言的處理,在2歲后,人腦的語言區(qū)域會向左腦偏移。一般來說在青春期階段,人腦能夠徹底完成語言功能向左腦偏移。由此可見,在人的青春期階段,人的大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甚至還可以對相關大腦功能進行重組。舉例來說,處于青春期的人,一旦左腦出現(xiàn)損傷,可以通過一些有效手段對右腦的語言能力進行挖掘和激發(fā)。從而獲得語言能力。因此,Lenneberg教授將2~13歲的成長區(qū)間稱為“兒童語言學習關鍵期”。
“關鍵期假說”的提出,引發(fā)了教育界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對于兒童語言學習關鍵期的時間段也不盡相同。此后,人們在學習第一語言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與學習第二語言的理論,主要內容就是兒童可以像學習母語一樣去學習第二門語言。Lenneberg教授等人通過對第二語言的學習進行研究和分析,基于相關實驗明確了人在學習外語時也有關鍵期,如果能夠好好把握好關鍵期的優(yōu)勢作用,并熟練掌握好第二語言,同樣可以使第二語言的應用水平與母語齊平。外國教育學家針對在3~39歲期間移居美國的中國人為研究對象,對這類人進行測試,得到的實驗結果是:7歲以前移居美國的中國人英語表達能力與美國本地人基本無差異;7~15歲之間的移居美國的中國人語言學習能力顯著低于幼齡階段;15歲以后移居美國的中國人語言差距更大。根據(jù)上述實驗結果可見,啟蒙學習英語的生理優(yōu)勢較為明顯,也很好的體現(xiàn)了在學齡前階段兒童英語教學的可行性。
2 啟蒙學習英語語音能力超出了成年人
相對于成年人而言,啟蒙學習語音的能力比較容易。國外教育專家對華盛頓地區(qū)200個6~15歲移民兒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1~13歲的比6~10歲的兒童掌握得好。針對語法和句法方面而言,唯一不同的就是在語音學習方面。在這項調查中,6歲之前移民的調查對象中,有70%的人英語發(fā)音與美國人接近,而13歲之后移民的兒童中,僅有15%的對象英語發(fā)音接近于美國人。研究結果表明,6歲之前是啟蒙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時期,這種關鍵時期有著不可逆的發(fā)展特征。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啟蒙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對于母語的學習影響較小,語音語調更接近于本族語言。然而,在成年階段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由于長時間受到母語的影響,很難像啟蒙實現(xiàn)純正的外語發(fā)音。
3 啟蒙自身具備學習外語的心理特征
對于成人來說,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存在部分主觀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心理方面,不主動也不愿意開口用英語與人交流,對于外語的學習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而啟蒙有著極強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只要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挖掘他們學習語言的潛力,并借助多種教學模式和途徑,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第二語言。
4 結語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幼兒時期是語言學習的最佳階段,充分利用好這個時期的優(yōu)勢,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強了兒童的語言應用能力,對于啟蒙的英語教學來說極具可行性。因此,作為學前教育機構來說,需要為啟蒙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多去引導和鼓勵兒童學習英語,充分挖掘兒童的語言天賦,讓兒童在良好的氛圍下學習除母語外的第二門語言。
參考文獻:
[1]嚴月娟.我國中小學教師資源配置的嬗變與反思[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
[2]舒康云,金荷華.“學習場”:營造促進兒童發(fā)展的情境[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3]劉滿堂.關于學前英語教育師資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作者簡介:
趙秀妹,女,1992年12月生,海南儋州人,漢族,學生,研究方向:英語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