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紅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0084-01
課外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它可以鞏固孩子課內(nèi)所學的讀寫知識;可以拓寬孩子的知識面,陶冶情操,促進其健康成長;可以提高孩子的整體語文素質(zhì),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一、合理安排——保障閱讀時間,養(yǎng)成良好習慣
閱讀時間是閱讀質(zhì)量的保證。美國有一所中學,早在1978年全校就確定了持續(xù)閱讀時間:每周一和周五早晨25分鐘。一到這個時間,整個學校,無論是校長,還是教師當然還有學生,都必須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拿起書來讀一讀。在整個校區(qū)里只會聽到一種聲音:就是書頁翻動的聲音——是非常渴望的翻書聲,而不是原來不情愿的翻書聲。受此啟發(fā),我也在班級內(nèi)部進行了嘗試:規(guī)定學生每天閱讀半小時。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好多學生說:讀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如今,我班的孩子們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普遍提高,由原先提到讀書就唉聲嘆氣,到現(xiàn)在看到書籍就眉飛色舞,他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由此可見,只要給予學生充裕的閱讀時間,將他們從課內(nèi)閱讀的重壓下解放出來,他們都會從內(nèi)心愛上閱讀的。
二、放飛自由——營造寬松氛圍,追求開放的閱讀方式
1.閱讀材料,自由選擇為主,經(jīng)典推薦為輔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睆倪@個新課程理念來看,讀什么樣的書,應該尊重孩子,以學生“自主選擇”為主。教師應對一些經(jīng)典名著進行積極的倡導、宣傳。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話》《綠野仙蹤》等經(jīng)典童話,都會純凈孩子的精神,溫暖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淺。
2.閱讀過程,減輕閱讀負擔,享受其中樂趣
課外閱讀本是一件隨性而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課外閱讀卻被人為地套上了“枷鎖”,很多教師急于看到課外閱讀的成效,便做出了許多硬性的規(guī)定,如摘抄優(yōu)美經(jīng)典的句段甚至背誦,繁瑣分析好字好詞的意義和作用等。這種“揠苗助長”的方法,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們課外閱讀的負擔,讓他們對這種“辛苦的閱讀”厭惡起來。其實,課外閱讀很大程度是一種隨性閱讀,而閱讀的成果處于一種“無心問柳柳成陰”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給孩子們的閱讀創(chuàng)造出一種寬松、自在的閱讀環(huán)境。
(1)雖然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階段的閱讀量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但是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jù)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允許孩子的閱讀有增有減;根據(jù)每個班級的實際情況,每個學段的閱讀總量也可作前后的調(diào)整;另外閱讀量的計算,也應該包括對于同一本書或者同一篇文章的重復閱讀次數(shù),要提倡特別好的作品反復閱讀的好習慣,這樣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會。
(2)結(jié)合課外閱讀,做相應的摘抄,寫讀后感,這是一般教師檢測孩子課外閱讀成果最簡單的外在手段,當然也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他們幾乎都沒有去想一想,還沒有開始閱讀,就已經(jīng)背上了這樣沉重的負擔,孩子們又怎么能對閱讀產(chǎn)生強烈的興趣了?我認為,在進行課外閱讀的初始階段,不要給孩子任何硬性的閱讀規(guī)定,提倡一種“無為閱讀”“放養(yǎng)閱讀”,待養(yǎng)成一定的閱讀習慣后,再逐漸倡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做法。摘抄、讀后感不能強求,我們寧愿孩子在一身輕松的狀態(tài)下,主動積極地閱讀,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他們因為種種重壓而使課外閱讀陷入干涸的沙漠。
三、多元評價——豐富評價手段,促進持續(xù)閱讀熱情
1.開辟各種陣地,提供展示平臺。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蹦敲丛趯W生閱讀之后,教師就要提供機會,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孩子在今后的閱讀之火越燒越旺。在實踐中,我就開辟了各種陣地,讓學生得以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如定期召開班級讀書會,讓學生介紹自己最近讀的好書;進行專題性讀書辯論會,讓學生對于同一本書讀后產(chǎn)生的不同觀點進行交流辯駁,在爭論中得到進步;開展課本劇的排演活動,讓他們將書中的故事搬上舞臺,用表演詮釋自己獨特的理解等。豐富的展示平臺,教師和學生積極的參與投入,會讓孩子們感受到讀書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多種獎勵手段,肯定閱讀成績。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強化學生成功的歡樂,對他們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1)設(shè)立各種榮譽稱號,如“閱讀之星”“小高爾基”“讀書大王”等等;(2)給予一些特殊待遇;(3)獎給一些物質(zhì)性的小東西等。這些方法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的評價手段,它們代表了教師對這些愛好讀書的孩子們的肯定和贊揚,會在學生群體中起到一種良性的榜樣作用,激勵他們向這些榜樣學習。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