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lián)“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之所以廣為流傳,除了聯(lián)句真實揭示了解放前人民顛沛流離、痛苦艱辛的生活現(xiàn)實外,還在于其語言精粹,形式上巧置疊詞,不僅排沓回環(huán)跌宕,而且音韻和諧優(yōu)美。僅僅14個字,竟然連用了四個“年”字,并很好地突出了聯(lián)語中的“時間”的意義,這實在是匠心獨運。
其實,能表示四季輪回、12個月、365天的時間名詞遠非一個“年”字,它除了“年”這個“大號”以外,還有在古詩文中經(jīng)常見到的“歲”、“載”、“祀”、“春”、“秋”、“稔”、“霜”等多個“小名”。下面試舉例簡述之。
歲——本指歲星(即木星)。因為歲星由西向東運行,每行經(jīng)一個星次需要12個月,所以就把12個月叫“一歲”,于是,“歲”便有了“年”的意義。例如《荊軻刺秦王》:“五歲而卒滅燕國?!?/p>
載——本義為負載,也常借用為開始義。例如《詩經(jīng)·七月》:“春日載陽?!薄拜d陽”,即陽氣始轉(zhuǎn)。一年周期過后,萬物便重新萌發(fā)、生長,又開始了新的一年。所以“年”又稱為“載”。例如《史記·文帝本記》:“漢興至孝文四十余載?!?/p>
祀——原為祭祀。殷人崇尚鬼神,祭祀活動特別多,而且每年年末都要大祭一次,因此,祭祀一遍成為一年的重要標志。于是,“祀”就成為“年”“歲”的同義詞了。例如《尚書·洪范》:“惟十有三祀?!薄叭搿奔慈?。
春——本義為四季之首,引申為一年。例如唐代詩人高適《人日寄杜十二拾遺》詩:“一臥東山三十春。”
秋——原為谷物成熟、收成。因為古代黃河流域谷物一年一熟,便以“秋”代“年”了。例如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詩:“四十余帝三百秋?!?/p>
稔——本義指谷物成熟。而古代谷物是一年一熟的,因而“稔”也就有了“年”意義。例如《左傳》:“已侈所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
霜——因為每年的秋冬之際都要降霜,所以“霜”也就具有了“年”的意義。例如賈島《渡桑干》詩:“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