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虎成
高考第二輪復習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高考第二輪復習必須遵循兩個基本原則。
1. 知識重組原則
第一輪復習的重點是喚醒,強化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但這些知識點可能仍然是孤立的、零散的、缺少活性的,難以解決實際問題。結(jié)構化的知識才具有生命力。所以第二輪復習的重點是知識結(jié)構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按照一定的邏輯組織起來。這就必須打破知識和技能的固有結(jié)構壁壘,將教材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形成完整的知識組塊和立體的知識體系,在知識結(jié)構上逐步接近高考要求。
[例1](2014年高考浙江卷第30題)某種細胞分裂素對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長的影響如下表所示。
注:①chl—葉綠素;FW—鮮重;DCIP Red—還原型DCIP;plant—植株。
②希爾反應活力測定的基本原理:將葉綠體加入DCIP(二氯酚靛酚)溶液并照光,水在光照下被分解,產(chǎn)生氧氣等,而溶液中的DCIP被還原并發(fā)生顏色變化,這些變化可用儀器進行測定。
請回答:
(1)希爾反應模擬了葉綠體光合作用中階段的部分變化。氧化劑DCIP既可利用于顏色反應,還可作為。希爾反應活力可通過測定DCIP溶液的顏色變化得到,也可通過測定得到。
(2)從表中可知,施用細胞分裂素后,含量提高,使碳反應中相關酶的數(shù)量增加。
(3)幼苗葉片中的細胞分裂素主要由產(chǎn)生。合理施用細胞分裂素可延遲,提高光合速率,使總初級生產(chǎn)量大于,從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
本題涉及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反應機理、酶的成分、植物激素的作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等知識,橫跨生物學必須1和必修3四個章節(jié)內(nèi)容。初看起來這些內(nèi)容之間沒有太多的聯(lián)系。第一輪分章節(jié)復習時是無法將這些知識揉合在一起的,第三輪復習題型訓練也很難碰巧捉到,只有在第二輪復習中以專題復習的形式讓知識形成“方陣”,才可能解決這類問題的。
2. 建構方法體系原則
高考命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zhuǎn)變已成定局。所謂能力,實際上是通過方法的運用來體現(xiàn)的,是運用某種方法將你所學的知識解決考題問題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心理特性。所以,備考復習不能再“抱著知識打滾”了,必須形成成熟的思維方法體系和穩(wěn)定的解題方法體系。
[例2](2013年高考新課標I卷第29題)某油料作物種子中脂肪含量為種子干重的70%。為探究該植物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變化,某研究小組將種子置于溫度、水分(蒸餾水)、通氣等條件適宜的黑暗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定期檢查萌發(fā)種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結(jié)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漸減少,到第11d時減少了90%,干重變化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觀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染液對種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 色的脂肪微粒。
(2)實驗過程中,導致種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填“C”、“N”或“O”)。
(3)實驗第11d如果使萌發(fā)種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須提供的條件是和。
真實的問題情境往往會顛覆學生以往對知識的理解。就此題而言,以學生以往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推斷,種子萌發(fā)時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其有機物的總量應該一直是減少的(干重也應該一直是減少的),而此圖干卻有一個增加的過程,完全出乎學生意料之外。尤其是第(2)小題,學生感覺無從下手。但如果我們使用排除法,這道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實驗條件中沒有提供化合態(tài)N,可排除N;實驗在黑暗中進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可排除C;所以導致種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只能是O了。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