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琴
寫作心理研究告訴我們:作文必須經(jīng)歷“物-意-文”雙重轉化的過程,即將現(xiàn)實生活、客觀事物轉化為觀念或情感,再將這種觀念或情感轉化為書面語言。但是在多數(shù)情況下,寫作時現(xiàn)實生活、客觀事物并不出現(xiàn)于眼前,賴以轉化的物質基礎其實就是現(xiàn)實生活、客觀事物留在人腦中的表象(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梢?,表象是寫作中雙重轉化的基礎。沒有表象,“意”和“文”只是無源之水。因此,表象儲存的質量如何與寫作質量直接相關。
表象的積累,是兒童形象思維發(fā)展的基礎。表象具有直覺性和概括性,所以表象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途徑獲取。直接獲取的表象,依賴于感知使各種事物的特點在大腦中儲存起來,如觀察、調查、實驗、活動等;間接獲取表象的途徑有閱讀等。
在中年級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指導學生“激情體驗,豐富表象”來“促進表達”。
一、豐富閱讀,鼓勵想像,積累表達
語文課堂60%以上都是閱讀教學課,一篇篇經(jīng)典的文章,文質兼美,接近兒童生活。是精選的適合兒童心理認知的閱讀材料。容易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真實情感,與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有機聯(lián)系。
教學中,可以精選課文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喚醒生活經(jīng)驗體驗,活化閱讀文段,在理解中展開想像,為表達積累材料,并以片段訓練為突破口,進行寫的訓練。
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下《槐鄉(xiāng)五月》時,以視頻與圖片讓學生感受槐花之美;以類比聯(lián)想體會槐花之香;以角色扮演表達槐花之趣。特別是在學習第三自然段,為了再現(xiàn)“小姑娘與小小子玩槐花”的情景,讓學生討論:如果你就在槐花叢中,還會怎樣玩?
生1:我將一串串槐花,挽一個花環(huán),戴在頭頂。真是又香又美。
生2:我用細細的線,將一朵朵槐花串起,掛在胸前。啊!這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香項鏈呢!
生3:摘一簍洋槐花,曬干成香噴噴的花干,枕著它睡覺,一夏天的夢都是香的呀!
生4:我躺在洋槐花樹上,蜜蜂過來和我聊天,我就這樣睡著了。
生5:我摸了摸像白玉一樣的洋槐花花瓣,啊!真涼呀!我擼下一盆,洗了一個清涼馨香的槐花浴。
生6:我串了一串粗粗的洋槐花花環(huán),足足有我的手臂那么粗。我把它圍在我的脖子上,??!又清涼又清香,我坐在洋槐樹下,比在空調房里還舒服呢!
……
課后,在學生寫自己的感言時,有的學生摘錄了自己喜歡的文段,有的學生在朗讀中讓自己走近槐鄉(xiāng),做了一次神游。課文學習后,有學生運用所積累的文中好詞句,寫下了這樣一首小詩:
槐鄉(xiāng)五月
洋槐花開,槐鄉(xiāng)似海。
似瑞雪出降,雕于琢雪;
似白發(fā)披散,掛滿枝頭。
打旋的風,熏醉了小蜜蜂,
嗡嗡嗡,嗡嗡嗡,
斜了身子,歪了腳步。
粘一身香粉,釀一屋甜蜜。
白生生的槐花啊,清亮亮的蜜!
喜盈盈的笑臉啊,甜絲絲的心!
香噴噴的槐花飯啊,醉倒了傻乎乎的我!
一片片槐花,一 年年的夢!
五月的槐鄉(xiāng),勝天堂!
抓精選的文段,深入閱讀,引導想像,既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又理解了課文,激發(fā)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有意義的表象,通過“讀-想-說”實現(xiàn)了“物-意-文”的自然轉化,為學生的表達積累素材。
在歷史上,羅貫中從陳壽的《三國志》及裴松之所作的注中,積累了大量素材,寫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可見閱讀對于寫作具有巨大作用。
以上事例說明, 閱讀的過程就是幫助建立表象的過程。表象不是一次感知的結果,而是多次感知結果的積累。表象不僅反映某一事物的直觀形象,還反映某一事物概括了的一般特點,它可以通過閱讀獲取。結合閱讀教學進行適當?shù)南胂笏季S訓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課堂的閱讀是有限的,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不同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訂讀書計劃,精讀泛讀相結合,鼓勵學生把看過的書籍擇要講一講,這樣學生就能把書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通過讀書會、故事表演等方式引導學生把書中內容轉化為具體形象(即先形成表象),然后以具體形象及文字這兩種不同的形式并存腦中,更有利于表象積累。
理解與積累,為學生的表達,貯存了豐富的素材。
二、開展活動,親身體驗,自由表達
學生提高寫作能力,要寓作文教學于語文課堂中,又要寓作文教學于兒童游戲中。
兒童發(fā)展專家拜瑞布萊澤頓指出:“智力是建立在情緒能力的基礎上,情緒智商的概念是一切智力的基礎?!蓖嫠J莾和畹闹匾M成部分,玩耍為兒童打開知識的大門。兒童通過玩耍來探索世界,這是他們身上天然存在的學習驅動力。鼓勵孩子聰明、巧妙、愉快地玩,不僅能幫助孩子愉快地生活,也能強化體驗,積累感受,形成生活表象,積累寫作素材,為自由表達打下基礎。
我經(jīng)常利用語文活動課時組織學生開展活動。
如在“看動作猜詞語”的活動后,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
老師請了媛元去猜詞。不知道會有什么結果呢?
你看她直直地站在講臺前,面向同學們,等游戲開始。
劉老師一臉壞笑的望望我們,故意做出思考的樣子,然后大筆一揮,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大字——流血!
呵呵,這可得怎么猜了!平常斯文的林鴻懿腆著肚皮,微微地笑了一下。你看他,不緊不慢地抬起左手手臂,伸出右手食指,點了三下手臂,又往下劃了幾條線。恩,不錯,還蠻像的呀!
鄭媛元大約沒有能領會他的意思,直望天翻眼睛。好久都沒有回答。你看林鴻懿,還是那樣不緊不慢地重復做他的動作,大約他認為這樣很清楚地表達了他的意思。大家急得又揮手又做口型。終于,鄭媛元憋了一口氣,大聲地喊道:“粽子!”
天哪!就是端午節(jié)到了,你也不能一腦子都是粽子呀,怎么一點也沒有聯(lián)系呢?同學們樂翻了天,有的捶著桌子,捂著肚子,哈哈大笑。
哎,就是中秋快到了,你也不能這樣聯(lián)想啊!真是牛頭不對馬嘴!
關注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分享體驗,也是豐富表象的好方法。
一天下課,我發(fā)現(xiàn)學生憲民倒握礦泉水瓶,不同地推拉,經(jīng)過詢問,原來是他發(fā)現(xiàn)在礦泉水瓶中,可以制造旋渦,這可是新鮮事情。于是我們利用上課時間,讓他帶領全班學生一起玩耍,課后,一篇篇有趣的習作出來了,有《我也發(fā)現(xiàn)了旋渦》《小民教我做旋渦》《劉老師沒有批評他》《我的龍卷風最厲害》《水瓶中會轉的三角形》《我能制造龍卷風》《甩出來的龍卷風》《13秒龍卷風》《小民的眼睛真亮》。
“表象儲存于人腦是否清晰持久,與情感投入成正比?!保ㄕ浴秾W習的革命》)兒童在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過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當感知和想像的動力,從感知一開始,情感因素便介入其中。如果對象是比較熟悉的,感知就會撞開形象記憶和情緒記憶的大門,使主體產(chǎn)生一定的情緒反應,并且支配感知的選擇方向;如果對象是陌生的,新奇感和期待感便會增加主體的注意力,強化感知的成果——飽含著情緒色彩的表象。由于情感的進一步誘發(fā),也使表象獲得了新的生命,不斷運動、分解和綜合,使主體進人“神思飛揚”的狀態(tài)。因此,我們創(chuàng)設各種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讓學生動情動心,讓極平常的人、物、事件都變得有情有趣。如此形成的表象不但儲存質量高,而且易于被喚醒,表達時才能鮮活生動地再現(xiàn)出來。
三、觀察生活,接觸社會,個性表達
葉圣陶先生說:“小學生練習作文之要求,惟有理真情切而意達。即文學未能外此。(《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那么,“理”“情”從何而來?“真”“切”因何而生?回答是源于自由而豐富的生活。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在看圖寫話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靜物的觀察,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進行動態(tài)觀察,然后指導學生觀察動靜結合的事物。如一個人的動作、表情,一個有動靜結合的場面,一種變化著的景物等。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觀察生活,感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注重在生活中學習寫作,關注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做到有感而發(fā)。
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其文化背景、生活經(jīng)歷也各不相同,讓學生關注生活,融身社會,既有利于豐富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也有利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還有利于他們豐富的個性化表達。
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熱點話題的討論或日記或隨筆的方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在學生的習作中,有反映法律與生活關系的《法律真有用》,有表現(xiàn)家庭生活樂趣的《我是小小聯(lián)合國秘書長》,有記錄假日多彩生活的《大尖山上英雄多》,有訴說心理喜樂的《當爸爸的孩子真幸?!?,等等。
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班級作文報《小腳丫》成了學生積極表達,展示個性生活的舞臺。
“激情體驗,豐富表象,促進表達”,以激情引路,讓學生主動體驗,厚積表象,肯定能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