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青
【摘 要】新時期,民主理念、和諧理念及科學發(fā)展的提出為工會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機遇,但人治思維、訴求多元、制度漏洞也是工會創(chuàng)新面臨的挑戰(zhàn)。本文通過分析高校工會工作創(chuàng)新開展面臨的挑戰(zhàn)而做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高校工會 工作創(chuàng)新 挑戰(zhàn)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規(guī)模達到世界第一,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新形勢下,高校工會如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協助學校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管理干部隊伍和職工隊伍,在努力實現“中國夢”、培育合格人才等方面取得大的成效,這是必須面對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工會工作創(chuàng)新面臨的挑戰(zhàn)
(一)人治思維與現實的困境
人治是與法治相對的一種社會治理模式。任何社會的治理模式都是“人治”與“法治”模式的折中。在中國傳統(tǒng)三千年的皇權思想的影響下,我們在追求法治的現實道路上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將人治限制在合理的限度內。在高校,工會工作做得好不好,不在于是否執(zhí)行了《工會法》,而在于是否有一位開明的校領導和一位有影響力的工會主席。依靠個人魅力而非制度的優(yōu)勢來開展工會工作,成為我們現實中工會工作的典型特色,凸顯了人治思維對工會工作的影響。
(二)維權意識不強
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工會工作在組織教職工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思想教育、師德教育等活動上,強調的是教職工應該履行的義務,忽視了教職工的權利。目前,許多工會多停留于通過“送溫暖”活動以及各種福利補助的方式,在物質福利、問題活動等方面關心教職工,較少真正觸及教職工最基本的勞動經濟利益。工會維權的主體地位不清晰,維權職責的權威性不高。
(三)訴求多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加速分化,已從傳統(tǒng)同質的單一型社會轉型為異質的多樣型社會,多元化主體的利益訴求紛紛呈現。伴隨著利益關系的調整,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人們的利益訴求表達意識日益覺醒,開始用各種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陳述自己的種種不滿和不公正待遇,表現出較強的政治參與和決策參與的需求。以高校為例,有編制內的建立人事關系的人員,有編制外建立人事代理關系的人員,還有編制外的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還有建立勞務派遣關系的勞動者。高校復雜的勞動人事用工決定了主體訴求的多元化,如何平衡多元化的利益訴求成為工會工作面臨的難題。
(四)權力分配體制缺失
高校管理人員由于在制度性的權力分配體制中得到國家權力的支持處于強勢地位,處于支配地位的一方,而教職工處于被管理的地位,在權利關系中屬于弱勢的一方。這使得在制訂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等重大事項和關系教職工切身利益的規(guī)章制度時,教職工參與決策少,源頭參與意識不強。
二、如何實現高校工會工作創(chuàng)新
(一)回歸工會本質
工會是工人階級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從本質上講,工會是非政府組織,黨的領導說明了中國工會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會,保證了工會正確的政治方向。但實踐中,高校工會人財物都來源于高校的支持,高校工會存在行政化的傾向,導致工會在工作中過多地依靠黨委、行政而忽視非政府組織經驗的借鑒。從社會治理看,第三種力量在社會治理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工會工作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工會本質的回歸,即發(fā)揮工會這個傳統(tǒng)的群眾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二)制定與完善涉及事業(yè)單位的相關法律
從國家的層面看,事業(yè)單位的改革不僅僅是靠一個政策決定的,更需要從法治的層面上做宏觀統(tǒng)籌。改革的過程中要及時完善涉及事業(yè)單位人員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guī),避免出現事業(yè)單位無法可依的現狀。另外,修改完善現存的《教師法》《高等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制定《社會保險法》等法律,做到以法律促改革,以改革踐法治,為工會維權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三)地位做到有為和有位
從高校內部看,要想做到工會工作的創(chuàng)新首先必須重新認識工會的地位。在“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大學治理模式之中,工會應成為高校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工會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涉及學校發(fā)展、教職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項的決策中,應處理好“敢說”與“會說”、“敢做”與“會做”的關系。要通過充分調研,將廣大教職工關心的問題及時傳達給學校的決策層,同時將決策層的重大決策通過制度層面?zhèn)鬟_給教職工,實現學校和教職工之間的理性溝通。
(四)人員結構合理化、知識專業(yè)化
工會人員機構的合理與否關系到工會工作的順利開展。長久以來,工會人員存在數量和機構的不合理,一方面人員少,導致工會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另一方面人員的年齡和知識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工會應調動二級分會參與校工會工作的積極性,彌補人員的不足;另一方面,工會應加強人員結構的調整,培養(yǎng)一支老中青結合,人員知識化、專業(yè)化相結合的干部隊伍。
高等教育大發(fā)展的今天,賦予工會一個全新的意義,也賦予了工會全新的歷史使命和發(fā)展機遇,當然也充滿了挑戰(zhàn)。為此,工會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時俱進,推動工會理論創(chuàng)新、機制創(chuàng)新和活動方式的創(chuàng)新,把繼承工會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新形勢下的突破創(chuàng)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工會工作的新格局,把新時期工會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俞可平.民主與陀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