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在當前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當站在教學改革的前列,針對教學目標要求,充分優(yōu)化教學模式,以先進的理念作為閱讀教學的有效引領,更大力度推進教學改革,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奠定良好基礎。
一、以“泛讀”為基礎
所謂泛讀,是指在規(guī)定教材閱讀書目之外,廣泛涉獵各種類型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到國外的優(yōu)秀名作,以增加學生的底蘊。筆者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泛讀要求,高一到高二每學期課外自主閱讀量不得少于八十萬字,高三年級不得少于六十萬字,通過大量閱讀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國家、不同年代,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每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都會在學生內(nèi)心產(chǎn)生漣漪,讓他們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感受到文學的神奇美妙,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大量的閱讀也能使學生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來也會吟的效果,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二、以“多讀”為抓手
多讀是指在教材閱讀分析的過程中提高閱讀的遍數(shù),要通過默讀、瀏覽、研讀等不同的方式,對文章達到熟讀成誦、爛熟于心的效果。在每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筆者都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反復閱讀,這里的讀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在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生
文章擺出了哪幾種?探究后要明確,“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chǎn)。對待“大宅子”的態(tài)度和方法有孱頭、昏蛋、廢物、拿來主義。
三、提倡拓展延伸,豐富學生閱讀體驗
閱讀教學要做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能讀懂材料的內(nèi)容,能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解答問題,還要能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突出其人文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在引導學生對文章探究后,要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主題等展開拓展活動。在拓展中,可以是對人物的評價,可以是對情節(jié)的理解,可以是對主題的辨析,更多的是要讓學生能結合自己的實際和生活而生成出獨特的體驗。
如《拿來主義》,是否意味著所有國外的東西都不能“拿來”呢?課后教師可以借視頻展示“韓流”現(xiàn)象、我國每年引進外國大片等資料,引導學生用“拿來主義”精神來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從而深化對拿來主義的理解,辯證分析拿來主義的利弊。
再如在《一個人的遭遇》學習后,結合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的話題,引導學生對戰(zhàn)爭生成出自己的感悟,這樣不僅可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也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閱讀教學中,不能只把閱讀定位于考試,而要把閱讀和學生的發(fā)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閱讀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效。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是對學生實施引導,而不是再以單純的講授方式向?qū)W生灌輸知識。在實踐中,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探究活動,在弄清文本的內(nèi)容和結構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對文本的內(nèi)涵進行拓展,豐富體驗,這樣才能讓閱讀教學更加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