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國棟
【摘要】把握好每節(jié)課開頭的“黃金時間”,通過談話設疑、名言警句、圖片等方法,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撤諊?,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課堂教學的成功。
【關鍵詞】黃金時間 情境 激發(fā)興趣
我國著名教育家于漪說:“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diào)。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①?!币蚨恳还?jié)課的開始其實是每一節(jié)課的黃金時間,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好這個黃金時間,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撤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讓教學獲得應有的效率,達到預期的目的。
要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在這個黃金時間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看過來,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動起來,激發(fā)他們產(chǎn)生積極的認知活動。以下談談本人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點做法:
1、談話設疑導入
當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時,學習才會變得有趣,課堂才會更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課堂導入階段,如果教師設計出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學生會倍感親切,從而激發(fā)出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教授《最苦與最樂》時,我考慮到作者的原意是要從責任之未盡與盡,去談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進而鼓勵人們勇于負責的人生態(tài)度。于是以“最苦與最樂”為切入點,把香港歌手陳奕迅和著名籃球員姚明的頭像投影出來,然后問學生:對于歌手、籃球運動員來說,你覺得他們最大的痛苦與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呢?說說你的看法。因為學生對這兩個公眾人物是較為熟悉,而這兩個明星所從事的職業(yè)也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所以學生饒有興趣地參與話題的討論。在學生簡短地各抒己見之后,我就如此過渡到新課的學習——因為每個人的處境不同,所以覺得最苦與最樂的事情也不同。有一個人他就認為“背負責任是最大的痛苦,而完成責任是最大的快樂”,為什么他會有這樣的看法呢?看看哪位同學能夠迅速閱讀課文找出原因。
在教學《巴東三峽》一文時,我是以第五套人民幣的背面圖案作為談話切入點的。我首先問學生是否知道人民幣背面印上了什么圖案。然后就依次把100元、50元、20元人民幣的背面圖案(遮住數(shù)字,變成黑白顏色)投影出來,然后讓學生去猜那些圖案是屬于什么面值的人民幣。最后我投影出10元人民幣,并告訴學生背面圖案的景點就在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當中,這個景點在三峽中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看看誰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找出來。這樣導入,學生就會帶著較強的興趣去閱讀課文。
如在《黔之驢》的教學中,可以先與學生談談動物之最的話題,然后問學生是否知道“百獸之王”是什么動物,接著提出問題:百獸之王應該是威風八面的,可是它現(xiàn)在卻縮頭縮腦的,為什么呢,結果又是怎樣的?又如在教學《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時,可以結合作者丁肇中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話題導入,問問學生是否知道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獲獎最多的是哪個國家,中國獲得了多少次呢?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初中學生的心理還不夠成熟穩(wěn)定,他們學習的熱情往往會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驅(qū)使。因此,在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如果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nèi)容有意識地在談話導入中設置懸念,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維處于一種激活狀態(tài),產(chǎn)生一種刨根問底的探究心理,而后就可以自然導入新課學習。運用談話設疑導入,要注意的談論話題必須緊扣教材內(nèi)容,宜短不宜長,能說明問題即可,以及應該迅速引導學生思考,轉(zhuǎn)入到新課教授當中。
2、名言警句導入
名言警句是人們在實踐中的經(jīng)驗教訓的提煉和總結,言簡意賅,富有啟發(fā)性、感染力和說服力。學生都比較喜愛,經(jīng)常會留心收集,甚至作為座右銘。用名言警句導入,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順利引入新課,又可以在無形中使學生增長智慧、陶冶情操,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健康的人生觀教育,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
如教《憶讀書》一文時,我就結合題眼“讀書”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投影出來: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劉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
高爾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歌德——“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②”。
接著我讓學生任選一句名言談讀書的好處,之后我就提出問題:既然讀書有這么多的好處,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書才更好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著名女作家冰心提出了什么建議。
又如在教《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聯(lián)系到母親這一特殊的人物特點,我又分別投影了以下名言警句:
(1)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2)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 ——鄭振鐸。
(3)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然后問學生是否同意上述觀點,在學生發(fā)表各自的見解之后,我就結合課文內(nèi)容提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說朱德元帥是一個幸運的人,因為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為什么這樣說呢?請同學位迅速閱讀課文找找原因。
再如在教學《永久的悔》時,我通過結合題眼“悔”出示以下三則名言警句:
(1)泰戈爾:如果錯過了太陽時你流了淚,那么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2)貝多芬:人擁有的東西沒有比光陰更貴重、更有價值的了,所以千萬不要把今天所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3)后悔是一種耗費精神的情緒,后悔是比損失更大的損失,比錯誤更大的錯誤,所以不要后悔。
接著我讓學生任選一則名言來談感受,有的學生說后悔會讓人失去更多的東西,有的說后悔會消耗寶貴的時間,也有的說與其后悔過去、不如奮斗將來等等。然后我就提出問題:既然后悔造成的損失是那么巨大的,為什么我們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會有一種“永久的悔”呢?在他身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讓我們迅速進入課文了解個中原因。
名言警句是名人修身創(chuàng)業(yè)、為人處事過程中的內(nèi)心感悟、經(jīng)驗總結,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學生大多都比較推崇信服。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必須與所授課文的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簡要地賞析名言警句進入一個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課文內(nèi)容設疑,就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去閱讀課文尋找答案。
3、圖片導入
初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還處在從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在課前導入運用直觀的圖片,既可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留下清晰的表象,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解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
如教學毛澤東同志所寫的《紀念白求恩》時,由于考慮到白求恩同志生活的年代與學生相距較遠,學生對白求恩同志的理解少之又少,所以我根據(jù)課文的中心內(nèi)容投影了以下幾張圖片導入新課:(1)白求恩同志的相片;(2)白求恩同志做手術的相片;(3)毛澤東同志與白求恩同志交談的相片;(4)白求恩同志追悼大會的相片;(5)有《紀念白求恩》語錄的水杯;在圖片投影出來之后,我立即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如:白求恩是哪里人?他是做什么工作的?為什么要為他開追悼大會?為什么毛澤東同志要寫文章紀念他?
在這篇課文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把“為什么毛澤東同志寫文章紀念白求恩”這個問題放在最后,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為什么連毛主席都要寫文章紀念白求恩呢?白求恩很厲害嗎?然后學生就會帶著問題迅速閱讀課文,較好較快地找出本文的中心內(nèi)容:號召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國際精神,學習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學習他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又如教學《范進中舉》時,我考慮到課文的寫作特色是通過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范進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弊端。所以我在課前的導入投影出以下三張圖片:(1)范進賣雞買米的圖片;(2)范進看喜報后發(fā)瘋的圖片;(3)范進清醒后眾人簇擁著他回家的圖片。隨著三幅圖片的依次投影,我向?qū)W生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范進抱著雞去集市上呢?中舉應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可是范進中舉后怎么會發(fā)瘋呢?范進中舉后,他的身份地位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呢?
再如教學《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的災難》時,可以投影幾張讓人觸目驚心的雨林毀滅的圖片,然后讓學生猜一猜說一說雨林毀滅的后果是怎樣的,再板書課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課文找出原因;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可以直接投影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的圖片;在教學《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時,可以投影五顏六色的花朵圖片等等。
運用圖片導入新課,要體現(xiàn)直觀性和啟發(fā)性的原則,同時要講究啟發(fā)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創(chuàng)設問題,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其積極思維和產(chǎn)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③?!?所有的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的積極參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新穎性、啟發(fā)性、哲理性的導入語可以吸引注意、激發(fā)興趣、引起思考。因此,教師務必充分利用好每節(jié)課開頭的“黃金時間”。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育論集》,于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中外名人警句》金珺,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1)。
[3]蘇霍姆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