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遜娜依·阿布里米提
【摘要】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應吸取我國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取得的經驗與成果,遵循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在進行語言知識教學的同時重視漢文化教學,將文化教學寓于語言教學之中,通過文化教學帶動語言教學,使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更有興趣,更富實效。最終提高對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教學的質量,促進民族地區(q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少數民族 漢語 教學 措施
1.提高師資力量水平
師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民族老師的漢語水平主要通過:
對在職教師漢語水平的再培訓提高教師漢語水平的實力。
(2)開展?jié)h語文化活動讓民族教師更多地了解漢語文化的背景、底蘊了解漢語文化的意境增強民族教師的軟實力。
(3)對于教授漢語語言老師的資格進行嚴格把關選用優(yōu)秀老師。實施漢語老師援助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給民族學生授課注重提高民族學生的漢語發(fā)音以及漢語用語的語境選擇。此外,少數民族漢語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表達方式,要注重口頭語與書面語的結合、與姿態(tài)手勢的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們“民漢”兼通。講解內容時要用簡潔條理清晰的書面語言而在具體事理如描繪景啟發(fā)誘導時要用生動、自然的口語表達以增強感染力。
2.教學結構的改善
漢語語言博大精深、語法結構復雜多變、字形相近相似者甚多,教與學都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教與學都要抓重點而不是全部灌輸。對于音節(jié)一定要一次性通過即第一次教授時就要求學生準確發(fā)音,一旦第一次發(fā)音不準以后就很難糾正,這是因為學習具有慣性式“原始記憶”第一次錯一旦形成慣性想改都改不了。對于語法不宜講過多過繁講的太多反而會擾亂學生對語法的記憶,以前掌握的都可能變的模糊不清。語法教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日常生活中及寫作中常用語法知識講通即可,也就是語言知識的講授一定要精要好懂,讓學生學后有實際用處。對于字形相近者采用區(qū)別法,即找出不同點通過比較字形的不同來加以記憶。此外教學結構的考核,也是需要改革的一個重點“教考分離”的考核制度,對老師及學生的考核力度都有加強充分激發(fā)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使得考核結果能夠切實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此外,結合考核成績對教學考核成績好的老師給予獎勵,對考核結果不好的或對于學生缺乏責任的老師要給以處罰,這樣有獎有罰才能提高教師間的競爭,使老師們更積極有效的投身到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事業(yè)中去。
3.使用新穎的教學方式
在教材選材合理的基礎上,再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將最現實、最實用的漢語生活語言帶到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言學以致用的能力。由于漢語語言方式靈活,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語言環(huán)境性不同場合、環(huán)境都可能造成語意的變化。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在多媒體信息中如身臨其境般的親自體驗漢語言的應用。例如:充分利用語言學習資源在新疆地區(qū)漢族人數幾乎占半,這給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新疆的不少學校都是漢民同校、同宿,所以同學之間可以很方便地交流,以促進民族同學漢語言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可以盡可能的采用民漢同宿、同習促進民漢學生的語言交流,以實踐來提高民族同學的漢語水平。
4.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讓學生掌握漢語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焙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性、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對學習者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不僅要求他們掌握大量的知識信息,還要求他們掌握一定的學習技能,以便利用這些技能自主學習為適應這個“終身學習型社會”打下基礎。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點,就是培養(yǎng)其閱讀習喂及寫作習喂通過大量的閱讀,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及技巧,在慣性閱讀中讓學生逐漸摸清漢語語言的規(guī)律,這些都是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此外還要大力倡導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漢語語言的學習由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給學生留下更多的自學空間,使得他們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上述所講幾個方面的措施追根究底都與漢文化密不可分,所有具體措施的實施也離不開對漢文化的熟悉掌握。
5.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要因材施教
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生源地的漢語語言環(huán)境強弱的不同,也導致了學生漢語基礎水平的參差不齊,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也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進行教學,在學生們完成漢語練習作業(yè)時,要兼顧整體,對待基礎差的學生要更有耐心,并加強其日?;A訓}練。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要結合民族預科生的實際情況,重點要放在簡短議論文、記敘文和小說上,預科教師要精講細練。通過學習議論文和記敘文,使民族學生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現實意義;了解議論文和說明文的特點和寫作手法;掌握消息、通訊、簡報、特寫傳記、回憶錄、游記等記敘文的敘事、描寫、抒情的具體寫作方法和深刻內涵;學習小說文后,學生應該能夠了解到故事發(fā)生的時代、社會背景,具體的生存環(huán)境,并理解故事情節(jié),人物之間的關系。加強閱讀與理解,使得學生切實的感悟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哲學意義,感受到小說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文學欣賞水平。通過寫作訓練,使民族學生們正確運用字、詞、句和語法知識,作文要主題明確,寓意深刻,語言流暢,言簡意賅。在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漢語教學過程中,校方在開設綜合課的同時,還應該要增設聽說課、閱讀課等多種實踐課型,并通過這些實踐課程的認真實施進一步增強漢語教學的交際性,漢語的應用性,加速民族學生對漢語能力的“內化”過程。
結語:
總而言之,學習語言最基礎的是學習文化背景,尤其是漢語這樣一門歷史悠久的文化,其底韻內涵之深。其概括力,語言彈性,包容性之大更增加了其學習上的難度。因此對相應敷師及其相應教學措施的要求也比較高,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有一套扎實系統(tǒng)的漢語理論知識,同時漢語語言的實踐性也必須結合起來各種教學手段表現出來,這是漢語語言抽象性概括性的特點所決定的這樣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才會取得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滕紅,《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9期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興趣探討
[2]吳曉麗.試論漢語教學中少數民族學生語感之培養(yǎng)[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1)
[3]姜彩英.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