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冬梅
摘 要:民俗是一種重要的民族文化現(xiàn)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開設民俗文化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因此在現(xiàn)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應深化教學改革,將民俗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宣揚優(yōu)良民俗傳統(tǒng)道德,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關鍵詞:民俗文化;人文素質;開放式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2-0127-02 “群君相染謂之俗?!泵袼孜幕且粋€民族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積淀逐漸形成的。雖然民俗文化形成于過去,但它始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繼續(xù)發(fā)展和變化著,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正如學者鐘敬文描述:“人民生活在民俗當中,就像魚類生活在水里一樣。”人們在日常行為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風尚和精神氣質及其相互感染、模仿、遵從就是民俗文化滋養(yǎng)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對于大學生而言,開設民俗文化課程,有助于他們了解民俗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民族情懷,進而保護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教化功能
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特征,“民俗主要是由下層民眾創(chuàng)造,人人傳習自我教化的習俗?!眰鞒惺姑袼壮蔀榱素敻?,成為了文化,得以世代延續(xù)下來,并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被后來者融入富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元素,進而為一代代的人所接受并繼續(xù)傳承。一方面,通過代際間口頭傳遞;另一方面,通過非語言的行為舉止傳承,如農事節(jié)氣、交往禮節(jié)、成年禮等人生儀式等等,這一切都通過一代人的行為,潛移默化地感染教化著下一代人。
(二)規(guī)范功能
社會規(guī)范的四個層次分別是法律、紀律、道德、民俗。其中民俗文化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為廣泛的規(guī)范層次。民俗文化一旦為人們所接受,就會自然地變成一種文化自覺,這樣民俗文化的規(guī)范功能越發(fā)彰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成文的鄉(xiāng)約民規(guī),大家都會自覺地遵從這些民俗文化,并以此自律,如有威望的老者受人敬仰,在處理事情上具有話語權,對于鄰里的糾紛等問題都可以進行評判。
(三)增強民族情感的功能
民間節(jié)日、民間禮儀等滲透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華,尤其是一些具有明顯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通過內向的凝聚和外向的融合,不斷增強人們對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正如鐘敬文先生說,民俗文化“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識,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激勵廣大人民愛祖國、愛民族、愛鄉(xiāng)土的情感”。
二、民俗文化教學實踐概況
廣東財經大學民俗文化課是面向全校開設的通識課,該課程是涉及民俗、文學、歷史、藝術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具有明顯的民族性、歷史性和社會性,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對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了解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該課程的實踐性,引導學生廣泛參與課堂,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都不斷創(chuàng)新。具體來說,每個專題都主要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專題教學、分組討論、學生匯報、活動體驗,各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一)專題教學
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而是選取特色民俗文化進行專題教學。教學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以案例引入理論知識,通過一個個生動案例,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各種民俗文化的由來、內涵、形式以及內容的發(fā)展變遷,并通過系統(tǒng)梳理,讓學生既學到了各種民俗文化,又不至于感覺太枯燥。
(二)分組討論
各個專題結束后,要求學生以分組的形式查找相關資料、文獻信息,然后相互交流討論。大家都非常熱烈地參與討論,將自己關于民俗文化的所見所聞與大家分享,并對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的積極功能、消極功能給予評價。有學生反映,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地去系統(tǒng)思考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
(三)學生匯報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各小組推薦較為典型的民俗文化,由學生自己通過多媒體展示和生動的講解,向全班匯報。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各小組都充分準備,搜集豐富的資料,包括圖片、視頻甚至是道具,爭先恐后地將一個個民俗文化項目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出來。
(四)活動體驗
親身體驗會使得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內化為自身的意識,增強他們對民俗文化的感知。在教學中,根據(jù)各個專題,鼓勵學生模擬場景,親身參與。如在人生禮俗專題中,組織學生在教室舉行成人禮儀式;在民間藝術專題中,組織學生動手剪紙、折紙、制作中國結等。通過活動的舉辦,學生真正體會民俗文化的過程和意義。
三、民俗文化教學實踐的幾點總結
(一)學生普遍對民俗文化很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
由于采用了較為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將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起來,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到課堂教學,用圖片、視頻等媒介,生動地展示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學生普遍表現(xiàn)了濃厚的興趣。分組討論和專題匯報中,學生都會充分準備,積極參與,與別人交流自己或身邊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并表達對民俗文化的看法。
(二)部分學生參與民族文化活動少,缺乏對民俗文化的了解
在教學中也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于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甚至是一些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多,如二十四節(jié)氣、漢服的特點、年俗文化等等。很多學生表示,由于在校學習,平時參加的民俗文化活動并不多,再加上對民俗文化并沒有多大的興趣,也就沒有刻意地去了解。另一方面,近年來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有淡化的趨勢,比如年俗,春聯(lián)、爆竹、年畫、彩紙、燈飾等等都是春節(jié)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但現(xiàn)在要么機械化完成,要么不允許進行,導致大家逐漸淡化了這些東西,所以接觸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
(三)部分學生民族意識不強
春節(jié)吃團圓飯、清明節(jié)掃墓、端午節(jié)吃粽子等等這些民俗活動,都以一種隱性的方式向人們傳達著族群意識,是五千年來傳承的豐厚遺產,對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學生或者不知道一些民俗文化,或者沒有真正地去理解,缺乏對本民族豐富民俗文化的了解,沒有培養(yǎng)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這可以說造成了民族精神的流失,以至于他們沒有形成較強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當受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時,容易盲目崇拜外來文化,而喪失了自己的民族情懷。
四、豐富文化教育形式、傳承民俗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開設以民俗文化為內容的基礎課
目前來看,將民俗文化課作為基礎課的很少,這在理工、農林、醫(yī)類院校更為明顯,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很多學校仍是以公共選修課為主要模式,一般都有人數(shù)限制,只有一部分學生可以參與學習。應該把民俗文化相關課程列為基礎課,在全校范圍內開設,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學習到豐富精彩的民俗文化,并把它成為大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弘揚地方民俗特色,提升民俗文化價值
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特有民俗文化,如生活方式、民俗風情等等。當?shù)孛袼孜幕瘜τ趯W生可能感知更強烈一些,認同度更高一些。在課程設置中,可以結合當?shù)孛袼孜幕?,開設專門實踐性課程,促進學生了解本地區(qū)、本民族文化,引導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民族,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提升他們繼承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的綜合能力。
(三)廣泛開展民俗文化實踐活動
民俗文化源于歷史,在實踐中發(fā)展。在高校應該鼓勵組建民俗文化團體,組織民俗文化活動,如可以定期舉辦民俗文化專題講座;舉辦民俗文化月、文化周;多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到烈士陵園掃墓;舉辦文化名人紀念活動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積極引導他們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和參與,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認識民俗文化中不斷培養(yǎng)人文素質、增強民族意識,對于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都會有積極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