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青 汪濤
[摘 要] 手機APP是新興的移動學習媒介,其學習資源的設計直接影響移動學習的效果。目前,有關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研究主要關注資源設計的片段化、微型化,而對于學習資源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重視程度不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者進行系統(tǒng)學習效率。首先分析了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了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原則,并將概念圖理論結合到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原則中,從而在設計的可行性、概念圖植入和設計流程等方面闡述了概念圖理論視角下的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理論。
[關 鍵 詞] 概念圖;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設計流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31-0005-03
一、引言
手機APP是安裝在手機上的軟件,以完善原始系統(tǒng)的不足與個性化。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手機的功能越發(fā)強大,手機APP可滿足成人學生隨時隨地進行碎片化學習的需求。信息推送平臺,由于具有用戶基礎大、低成本運營、高效精準的信息推送方式及推送形式多樣化的優(yōu)勢,近年來廣泛應用于移動學習,成為學習者進行移動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之一。
一般來說,移動學習平臺的學習資源直接關系移動學習的效果,所以有關移動學習平臺學習資源的研究層出不窮。近三年來,我國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的重點還是集中在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方面,但是,手機APP作為新興的移動學習平臺,有關其學習資源的設計與研究的相關文獻相對較少。其中,李娜(2014)強調(diào)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要首先確定學習主題,然后再根據(jù)學習者的特點來按需推送資源;朱學偉(2014)提出了微信支持下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的原則和流程,并以實例證明了微信在移動學習方面的重要作用;汪濤(2016)從以遠程教育平臺與手機APP搭建的新型混合學習模式背景出發(fā),提出了如何將現(xiàn)有的遠程教育平臺學習資源整合遷移至手機APP的設計原則和流程。以上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手機APP學習資源的設計與流程進行了分析,為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但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強調(diào)如何將學習資源設計得更加片段化、微型化,很少有學者關注到學習資源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
概念圖理論是一項發(fā)展較為成熟的教育技術,不僅可以實現(xiàn)學習資源的微型化和片段化,而且還可以有效地反映知識點之間的結構。因此,本文擬從概念圖理論視角出發(fā),分析影響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因素,提出了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原則,并且從設計的可行性、植入概念圖和設計流程等方面來具體闡述概念圖理論視角下的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理論,以期為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影響因素
手機APP移動作為移動學習的媒介,其學習資源的設計研究也要遵循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一般原則。當前國內(nèi)外相關學者通過對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發(fā)現(xiàn)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在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使用人群、學習內(nèi)容、信息片段、呈現(xiàn)方式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響。但是,手機APP自身的運營特點以及信息推送的特殊性,又與其他移動學習平臺有所不同。因此對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影響因素,我們要在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影響因素基礎上有所改動。
(一)學習者的特點
手機APP是近幾年來興起的移動學習媒介,在起步上晚于其他移動學習應用軟件,但由于其操作簡便,只需稍加熟悉移動手機軟件操作習慣的學習者便可輕松訂閱相關學習資源,從這一點上來說,手機APP作為移動學習媒介,明顯優(yōu)于其他移動學習平臺。因此,越來越多的移動學習者樂意接受手機APP作為移動學習的媒介。這當中以青少年和成人在職人員為主要學習者。但是由于這些學習者個體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的動機、背景、知識構成、學習習慣與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所以我們在設計手機APP學習資源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習者的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習層次、背景等設計不同的學習資源。
(二)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
手機APP的設計初衷是為企業(yè)、名人等開發(fā)一款自媒體應用,但隨著其功能逐步被教育界熟知并青睞,漸漸成為移動學習的重要媒介。要想發(fā)揮手機APP作為教育媒介的作用,這當中如何選擇準確、合適的學習內(nèi)容,直接關系到能否發(fā)揮手機APP作為移動學習平臺的優(yōu)勢問題。顧小青等人運用分類研究方法分析了移動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他們認為學習用途、學習知識內(nèi)容和學習活動直接關系到移動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從當前的手機APP移動學習的學習內(nèi)容分類來看,主要可以分為應試類、培養(yǎng)興趣類和職業(yè)技能類三方面,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這些學習內(nèi)容的特殊性,從移動學習的動機出發(f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習者設計不同的學習資源。
(三)學習信息的容量
雖然手機APP也可以在PC臺式機上進行操作,但是對當前的學習者來說,更習慣于通過智能手機查閱手機APP推送的學習內(nèi)容。另外,運用手機APP進行移動學習的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學習環(huán)境是隨時“移動”的,而且學習者的注意也沒有很集中,所以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要考慮到資源內(nèi)容如何更加“片段式”和“微型化”。斯坦福大學的學習實驗室相關研究表明,移動學習者的學習時間一般都很短,大都在10分鐘以內(nèi)。余勝泉提出了“學習元”的觀點,即要關注到片段式學習內(nèi)容對于移動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設計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時候,也要考慮到移動學習資源的內(nèi)容應該簡短、直觀,資源內(nèi)容之間本身應該是獨立分離的,但是又要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四)資源的呈現(xiàn)方式
手機APP的學習資源可以有圖片、文字、音視頻、動畫等多種呈現(xiàn)方式。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通過實驗研究表明,移動學習是個性化和情緒化的過程,所以對學習環(huán)境的要求比較具有心理安全和積極的心態(tài)。因此,我們要想提高學習者通過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進行移動學習的學習效率,資源的呈現(xiàn)形式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圖文相結合的簡單資源呈現(xiàn)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及時和學習者的學習反饋相結合,了解他們對學習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的需求,以此來推動學習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化進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原則分析
分析影響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影響因素固然重要,但這也不足以指導手機APP學習資源的設計。目前來說,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存在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資源的設計人員過于強調(diào)學習資源的片段化和微型化的設計,忽視了這些學習資源系統(tǒng)性的關聯(lián),因此,確定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原則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學習內(nèi)容的恰當性原則
通過手機APP進行的移動學習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所以學習資源的內(nèi)容必須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保持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使學習過程能夠完整。因此,我們在設計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時候,要堅持實用性、趣味性兼并的原則,有理論基礎但是也不能淪為干癟的說教教材。
(二)知識點的微型化
手機APP應用人群廣泛,部分學習者是在使用手機軟件的過程中瀏覽手機APP的學習內(nèi)容。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學習者手機APP移動學習是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fā)生的,有時候是在休息和與人聊天的間隙,或者是購物排隊的途中,這些環(huán)境都是非常復雜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我們在設計手機APP學習資源的時候,要關注知識點,以知識點作為基礎的單元,設計時間簡短、形式微型的學習資源。
(三)文本聯(lián)接原則
學習者查閱手機APP推送的學習資源,一般都是通過智能手機進行。受手機屏幕顯示和無線網(wǎng)絡帶寬的限制,在設計和開發(fā)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時候要采取以短文本為主,并且要充分利用到每個知識點之間內(nèi)在的級聯(lián)關系,從而達到通過有限的設備資源,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盡可能多地學習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總體來說,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原則應該遵循以上三個原則。概念圖理論是教育技術學方面一項成熟的教學資源組織技術,它可以分離學習內(nèi)容,也可以實現(xiàn)學習內(nèi)容的片段化和微型化,因此我們可以借用概念圖理論來對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進行設計。
四、概念圖理論下的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
(一)概念圖理論
美國康奈大學諾瓦克教授在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概念圖這一概念。黎加厚教授認為概念圖是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腦中概念、思想和理論的方法,也即是把人腦中的隱形知識具體化、顯性化,從而便于人們思考和交流。概念圖具有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和層次結構四個主要特征。概念是指人們感知到的事物的規(guī)則和屬性,通常我們用專有的名詞或者符號來標識;命題是指對事物的現(xiàn)象、規(guī)則和結構的陳述,通常標識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交叉連接表示不同的知識領域的概念之間的關系;層次結構是指概念的層次標識形式,中心概念通常是在于概念圖的最上層,依次往下的是從屬的概念。這就是一般的樹形概念圖的形式,這樣的概念圖的形式整體結構清晰,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都比較明確。
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習者了解認知結構,也可以讓學習者進 行自我的知識建構和自學,從而為下一步的學習明確方向。概念圖可以分為宏觀概念圖、中觀概念圖和微觀概念圖。概念圖的應用范圍廣泛,從教學評價工具到教學技能和策略,目前又發(fā)展成為移動學習的重要輔助手段:我國臺灣的黃國楨教授提出用概念圖來輔助移動學習的教學活動,Borner Dirk使用概念圖作為一種結構化的方法來識別移動學習領域的專家的想法和意見的集群??梢钥吹?,這些研究顯示了概念圖在教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也為概念圖理論應用于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二)概念圖理論下的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
1.研究的可行性
從研究的可行性上來說,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現(xiàn)狀令人不大滿意,而概念圖的引入能夠將原有的、零散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還可以作為導航的依據(jù)。當前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更多的是關注如何將學習資源片段化和零散化,缺乏對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整體結構上的系統(tǒng)化設計。很多手機APP的學習資源甚至將其他學習媒介的學習資源簡單地分解成單個小知識點,但是缺乏了對他們的聯(lián)系。概念圖的引入,可以讓我們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來分析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中的知識結構,劃分之后的知識點邏輯性好、結構清晰,且便于管理和維護。
2.概念圖的優(yōu)化
將概念圖引入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對概念圖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一方面要維持資源的片段式和微型化,另一方面也要結合移動學習的特點,體現(xiàn)知識的整體結構,而且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層次和不同的學習情境提供不同的案例學習資源。經(jīng)過優(yōu)化的概念圖理論,我們在概念圖理論視角下的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知識結構層、知識點層、案例層和資源層。這當中,知識結構層反映知識的整體結構,案例層和資源層就是進行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fā)需要考慮的主要內(nèi)容。
3.設計過程分析
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是以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相結合,發(fā)揮手機APP的功能優(yōu)勢,圍繞學習者需求設計合適的移動學習資源,并達到最佳學習效果的過程。因此,概念圖理論下的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可以包括需求、概念圖、內(nèi)容和呈現(xiàn)設計四個方面的步驟。這當中,學習者的需求分析是資源設計的第一步工作,通過這一步驟,我們可以明確學習者的需求,確定手機APP的學習資源是否適合在移動學習模式下進行學習。第二步是概念圖設計,這一步驟具體有確定中心主題、成立討論小組分析相關的知識點、分析概念之間的層次關系和添加相關案例、繪制初步概念圖四個步驟。第三步是內(nèi)容設計,這是進行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核心階段。設計人員運用“快速原型法”為學習資源設計原型,并梳理學習內(nèi)容的調(diào)理性,將學習內(nèi)容片段化。最后一步是學習資源的呈現(xiàn)設計。這一步驟我們需要在概念圖理論的基礎上來修改相關的學習資源分類名稱,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反映知識的整體結構和分布情況,從而為手機APP的運營主體和維護人員提供管理工具,也可以成為學習者的導航工具。
五、小結
概念圖是一項發(fā)展較為成熟的教育技術。本文將概念圖理論引入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研究當中來,為解決當前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困境提供一條新的解決思路,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手機APP作為移動學習媒介的進程,同時也為手機APP移動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提供一個參考。
參考文獻:
[1]柳玉婷.微信公眾平臺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3(10):91-93.
[2]李惠青,張秋東,汪濤.2013-2015年我國移動學習資源研究綜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7):26-30.
[3]李娜,乜勇.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學習資源設計與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7):52-55.
[4]朱學偉,朱昱,徐小麗.微信支持下的移動學習平臺研究與設計[J].中國遠程教育,2014(4):77-83.
[5]汪濤,張秋東,李惠青,等.新型混合學習模式下微信公眾平臺學習資源設計[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5):105-112.
[6]李浩君,項靜,吳亮亮.概念圖理論在移動學習資源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3(7):76-82.
[7]顧小青,董沖平,李舒愫,等.微型移動學習資源的分類研究:終身學習的實用角度[J].中國電化教育,2009(7):41-46.
[8]余勝泉,陳敏.泛在學習資源建設的特征與趨勢:以學習元資源模型為例[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6):14-22.
[9]Gwo-Jen Hwang, Po-Han Wu, Hui-Ru Ke. An Interactive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to Natural Science Courses[J].Computers&Education,2011,57(4):2272-2280.
[10]Borner Dirk, Glahn Christian, Stoyanov Slavi,et al.Expert concept mapping study on mobile learning [J].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2010,27(4):24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