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槐
《論語·學而》篇有一句話說:“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弊鋈魏问露家プ「?,只有抓住了根本,才能把事情做得風生水起。語文教學之“本”,就是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和學好語文的方法。 《詩經(jīng)·豳風》有一句話“執(zhí)柯伐柯,其則不遠”,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拿著斧子到樹林里去砍一截樹枝當斧柄,如果不知道該砍什么樣的樹枝合適,那么只要看一看自己手里的斧柄就知道了。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返璞歸真,注重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的繼承,要向語文大師學習,體會他們的思想境界、教育情懷、人格魅力,學習他們的做人之道、學問之法,以他們自然樸實特色鮮明的教育教學范例為“則”,執(zhí)柯伐柯,教好語文。
世所公認的萬世師表孔子,敏而好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平易近人,愛生如子,他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憤悱啟發(fā)”給學生留下了終身難忘的深刻印象。千古而下,每念及此,后人耳邊仿佛回蕩著顏淵的喟然長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未由也已。”孔子尚且如此,作為語文老師的我輩更應(yīng)念茲在茲,竭誠盡智。
韓愈對世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告誡與言傳身教的師范作用,令我們時時體會到老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基本準則。反觀當下,許多語文老師教學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此:自身師范乏力。
著名學者梁實秋在追憶一代名師梁任公的講課藝術(shù)時說:“先生的演講,到緊張?zhí)?,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進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進太息。聽他講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梁任公的課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他講課時旁若無人的真情投入?!案腥诵恼撸群跚椤?,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語文老師講課應(yī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以情感人的優(yōu)勢和長處,以文章之情、以已之情來感染影響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心體其情,達到情到深處意更濃的境界。語文教育倘能如此,就一定能入心入腦,伴隨學生終生。
于漪在《歲月如歌》一書中回憶她的語文老師:“難忘教我們高中的趙老師。他上國文課別說備課講義沒有,有時連課本都不帶,學問全在他肚子里,上課時只要調(diào)動調(diào)動,就一套一套出來了。他教課不講究方法……清晰地記得教李密《陳情表》時,他一句不看,但逐句疏通,腦子里好像刻著文章。講到‘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右手食指搖晃著,大聲說,‘煢,煢,不能讀錯,也不能寫錯,接著在黑板上寫個大大的‘煢,‘和“貧窮”的“窮”一個讀音,字的下部是“ ”(說明:引號中所缺的字是“煢”字寶蓋頭以下的部分),不能看走眼,看成“凡”,不是撇,是豎,筆直的,“煢煢孑立”就是是生活孤單無靠。說著說著,不覺做個筆直的資勢,生動啊,我一下了就記住了?!壁w老師的課講得好,是因為他的“學問全在肚子里”;“他講課不講究方法”,其實是他教學的最高妙的境界——無法有法,揮灑自如,濃淡相宜,爐火純青,化有形為無痕。趙老師的課能將語言的音韻、識字、訓詁相融合,把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天衣無縫地自然結(jié)合。
語文教育名師錢夢龍在《“打破常規(guī)”的語文教學》一文中說:“我上課有些隨意,有時候大半節(jié)課都是學生在默默讀書,有時候?qū)W生為了課文中的幾個詞、幾句話的理解爭論不休,有時候我不講則已,偶爾講起來滔滔不絕;整個教學過程既沒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嚴謹結(jié)構(gòu),也不刻意追求學生發(fā)言此起彼落的熱烈氛圍。這樣的課,用‘課型概念來衡量,非驢非馬,實在說不上是什么‘型。但學生學得興趣很高,教學效果居然出乎意料地好?!卞X老師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語文教學的真諦和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學生讀書,討論講解,不拘教法,學生學得好。
自古及今,每一位文人學者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啟迪。近現(xiàn)代語文名師名家燦若星辰,他們的語文之道、語文之法是摒棄浮華的不法二門。當下語文教學與其迷失于新概念、新學說的云霧之中,不如靜心思之——“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