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邦述
摘 要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今天,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德育是教育之本,德育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與學生談心。教師掌握與學生談心的原則、藝術,當好學生的心理醫(yī)生,走進學生內心,與之溝通、交融。通過交流、溝通,讓學生喜于接受教師,德育工作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學生也會取得真正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學生 談心 原則 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098-02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與學生談心仍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只要運用得當、掌握得法,談心就能增進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也能更好地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友誼,產生一種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風和班風,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那么,教師應當如何與學生談心呢?
一、談心應遵循的原則
1.平等相待,不居高臨下
無論在課堂還是在生活中,學生都需要老師的微笑;教師的眼神應真實自然,有一種特有的神韻美。而教師眼神中所傳送出的笑波應是教師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教師要多跟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只有平等地對待學生,和學生交心結友,才能真正了解其內心世界,從而及時、準確地引導和教育他們。
2.講知心話,不空洞說教
真情是無價的,也是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的,教師應用真情感染學生,一句溫馨的話語,一束關注的目光,往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走出既定的生活圈子,擺脫因煩躁帶來的不良情緒??斩吹恼f教只能促使學生反感。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生活小事去理解、關心學生,促使學生感情涌動,就會從內心勃發(fā)出強勁的驅動力,真心實意地通過自身的努力滿足教師的良好期待。
3.選擇恰當時機,不急于求成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性格的孩子,對那些性格倔強或脾氣火爆、理解問題容易偏激的學生,我們與其談心要采取“冷處理”的辦法,避開其在“火頭”上的時候,等待時機成熟時再談。也可以重新選擇適當?shù)膱鏊⒎绞?,如家訪等,這樣有利于教師推心置腹地與學生交流感情,因勢利導,從而解決問題。
4.善于傾聽,不受“先入為主”因素的干擾
教師必須要學會善于利用我們的耳朵,做個懂得傾聽的人,成為別人的一個忠實的聽眾,如此一來,對方一定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對你產生好感,愿意與你建立人際關系;相反,當別人說話時,你不用心聽,或者也搶著說,就會使對方失去說話的興趣,以后也不愿意再和你交談了。
5.有耐心,不計較、抱怨
耐心是一種責任,倘若一個教師工作不負責任,對學生沒有責任心,沒有責任感,就很難做好教育工作。為了解決某一棘手問題,與學生談心時一定要有耐心,即使談心談得并不順利,產生了一些誤會,甚至碰釘子,也不要灰心,或聽之任之、撒手不問,更不能與學生計較或抱怨學生。
6.以德服人,不以勢壓人
教師理智地用自己切身成長的經歷去感染學生,可以使學生在改正錯誤時充滿自信,更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使學生達到聽得進、記得住的神奇效果。反之,如果平時老師的形象不正、處事不公、濫用權力,就會影響學生對整個社會的看法。談心時如果使用權利和高壓手段,就會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僅使談心一無所獲,還會適得其反。
7.學會換位思考,多一點鼓勵
教師談心不能以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去要求學生,統(tǒng)一規(guī)格只能塑造庸才,而應尊重學生個性,并激勵其張揚,通過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在“揚善救失”中積極面對,尋找對策,自覺加強自我調控。
二、談心要講究的藝術
1.以心換心的藝術
學生是復雜的全體,他們的個性特征、心理特點和學習成績各有差異,教師必須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他們的思想現(xiàn)狀、學習情況和某些生活行為方式,才能真正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心理,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會讓學生覺得老師非常了解自己,從而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誨。
2.情感交融的藝術
教育的過程其實是師生心靈互相碰撞的一種情感交融,語言的交流是情感交流的表現(xiàn)形式,在師生心靈的相互碰撞的過程中,實現(xiàn)感情的交流、融洽、升華,由情到理。為達到師生情感的融洽,班主任老師必須以寬厚的師愛贏得學生的信賴,去激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以高尚的師愛去教育學生怎樣去愛。只有這樣,師生的心才會更貼近、更融洽,談心才能有很好的效果。
3.有的放矢的藝術
教師在與學生個別談心之前,或者要糾正學生不正確行為時,一定要先深入調查、掌握實情,了解清楚學生產生某一問題的原因,然后,針對這些問題去對癥下藥。這樣,才能使談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師沒有事先了解,則可能抓不住學生的癥結所在,使談心發(fā)揮不到最好作用。
4.善于啟發(fā)的藝術
與學生談心要有啟發(fā)性,并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自己在提高認識的情況下,自己做出合情合理的結論,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學生的認識提高了,感到有必要去做某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才能自覺地去做。
參考文獻:
[1]張向葵.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10).
[2]柳海民.教育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2).
[3]葉奕乾.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