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明
【關鍵詞】 善于積累;展現個性;激發(fā)想象;作文批改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4—0090—01
一、要求學生善于積累,掌握寫作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要“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就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边@話不假,學生腦中如果沒有好的素材,寫作文就像擠牙膏一樣,皺著眉頭,想一句寫一句,寫出來的文章不是前言不搭后語,顯得笨拙,就是思路不清晰。那么怎樣才能做好積累呢?我想應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兩點:提倡多閱讀文章。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睍x得多了,知識才厚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要注意觀察,尋找生活積累。
其實,如果我們做一個有心人的話,會發(fā)現生活處處有語文。如果說作文是朵花,那么,它是盛開在生活的土壤之上的花。20世紀8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在《作文論》中明確指出:“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 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案。”因此,盡可能地充實自己的生活。如參加研究性學習,小記者活動,盡可能多讀書讀報,有選擇地收看電視節(jié)目,增加閱歷和人生體驗,都能夠為自己的寫作積累好的素材。另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若對生活進行感悟,那么也將有不小的收獲。感悟生活是使寫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時時在意,處處留心,逐漸磨礪出能發(fā)現美的眼睛;社會現象、自然生態(tài),大都蘊含著一種哲理,一種思想??吹搅魉?,就想到時間一去不復返??吹斤h落的花瓣,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吹轿浵佭\食,就想到“團結的意義”等等。要及時定格對生活的感悟,并把這些感悟隨時記下來,這樣也可以逐漸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筆和一本草簿,把你的所見所聞所感及時記下來”。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生活中的美。生活越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內容就越豐富,作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國家教育部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作文教學要重視生活,從實際出發(fā)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動有趣的事來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引導學生寫真實的事情,力求寫實,作文水平才可得以提高。
二、模仿求新,培養(yǎng)文風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正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但“仿”不是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練習對人物外貌進行寫作時,很多同學寫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櫻桃小嘴、彎彎的柳葉眉、紅紅的臉蛋”等。難道這世界上真有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就不是“仿”,而是“抄”。這是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時不希望看到的現象,但它確實存在。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因此,老師在教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應及時糾正這些錯誤,不能使學生的思維受到約束,而要讓他們形成自己的思維特點。
三、展現個性,激發(fā)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寫出優(yōu)秀的作文
個性,是人的一種重要因素,即一個人,帶有傾向性的、本質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實施“個性化”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致的標準和答案強求學生,應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其潛能,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作靈活的要求。鼓勵學生自我選擇感興趣的學習主題,在其獨特的潛能領域進行深入的指導?!币虼?,我們的作文要求也要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心靈去體驗生活,體驗人生,并用各自獨特的視角及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所感所想。
教師就應當充分發(fā)揮習作中蘊含的想象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鼓勵想象中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使學生樂于動筆。如一個學生構思了一篇關于“環(huán)?!钡脑掝}作文。借用豬八戒的形象,好吃懶做,貪心物欲,西天取經后,開了一建材廠,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生態(tài)環(huán)境,大量砍伐樹木,破壞環(huán)境,終釀成苦果,自己嘗盡,最后意識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他的作文有了想象的彩翼,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富有創(chuàng)新性,也體現了一個學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這也是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個性是文章的靈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個性,鼓勵想象是學生作文的動力,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拓寬思路,自由想象發(fā)揮,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以提高其作文水平。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