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珍
中圖分類號:G25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059-02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養(yǎng)成堅持閱讀的良好習慣,將課堂與課外的閱讀活動進行有機整合和有效連結,我校堅持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總結起來可概括為六個步驟。
一、創(chuàng)情境,以“展”引讀
1.“讀書展示榜”中炫一炫。我們在班級墻壁上設立“讀書展示榜”,讓學生們在每周星期一匯報上一周的讀書情況,要求學生像搭建小房子一樣在展示榜上展示自己讀完的書目(把已閱讀過的書目填在橫條紙并貼在展示榜上),這樣,每個學生在展示榜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讀書多的孩子建的“房子”越來越高,獲得老師和同學的一致贊賞。通過展示榜,鼓勵孩子們閱讀更多的書籍,讓書籍成為每個孩子最好的朋友。
2.“好書推薦角”中覽一覽。要求老師在教室中開辟“好書推薦角”,每周向孩子推薦、展示一本優(yōu)秀讀物。除了由老師推薦,還鼓勵家長、學生一起參與推薦;除了在“好書推薦角”中展示,還通過手機、網絡等工具把書目發(fā)送給家長分享,一起支持孩子閱讀。還利用讀書課讓孩子們交流這本優(yōu)秀讀物的有趣或精彩章節(jié),使他們讀有收獲。這樣,學生有機會接觸大量的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孩子的閱讀天空更加異彩紛呈。
3.“書香長廊”中走一走。在學校的一樓書香長廊設立書柜、書臺,把書籍按“校園生活”“動物世界”“詩的海洋”“童話真美”等主題分類擺放。圖書來源一方面由學校圖書室人員定期購買、更換,另一方面也有企業(yè)家及部分家長捐贈。學校安排圖書值日生在課間時間到書香長廊管理、登記。每到課間時間,我們鼓勵學生們走出教室,到書香長廊選閱書籍,借閱次數(shù)多、并能愛護書籍的學生期末可參加“閱讀之星”的評選。
二、樂交流,以“講”助讀
1.交流讀書收獲。每周設立一節(jié)閱讀課,對于課上所讀內容,教師不做規(guī)定,學生可從家中帶來自己喜歡的書籍, 也可從班級書柜中借閱。前半節(jié)課讓學生靜靜閱讀,后半節(jié)課請學生分享書中的精彩章節(jié),說說自己的讀書收獲。閱讀之后的交流不僅能夠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2.交流經典文學。在“紅領巾廣播站”開辟 “經典分享”欄目,每天由小廣播員跟全校師生分享《弟子規(guī)》、《三字經》中的內容,講述其中蘊含的故事、道理;又或是品讀一首唐詩、宋詞,細細詮釋,領悟經典文學的美妙。這樣,孩子們從“程門立雪”知道了要尊重師長;從“孔融讓梨”中懂得了要謙讓守禮;從“黃香溫席”明白了須孝敬父母; 從“鑿壁借光”中知道了做學問要刻苦、努力……
3.交流好詞佳句。學校各個班級都實施了“每課一詞”,利用語文課的課前五分鐘,請一個學生上臺講述在閱讀中收獲的一個好詞或佳句,或是與課文人物、背景相關的成語。如在學習古詩《石灰吟》前,有個學生上臺跟大家交流了“兩袖清風”這個詞語的意思和來歷,并由這個詞語的來歷聯(lián)想到《石灰吟》作者于謙可歌可泣的一生,學生的講述在課堂上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fā)了學生們深入了解作品和詩人的極大興趣?!懊空n一詞”的實施,既能提升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積極性,又為學習課文打下了良好鋪墊,
三、善指引,以“拓”延讀
1.結合教材拓展。被選入語文教材的一篇篇閱讀課文,都是經過編著者精心選編的,但僅學習這一篇或一單元同主題的課文,學生的收獲還不是很大,還要開展“拓讀”,即通過讀一篇課文,能拓展到讀相同類型的多篇作品;或通過相同題材、不同內容的對比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如學習了《貓》這篇課文后,讓學生閱讀文學家夏丐尊和鄭振擇的作品《貓》;學習了課文《湯姆·索亞歷險記》后,推薦學生閱讀《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魯賓遜漂流記》;學習了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引導學生閱讀魯迅的《吶喊》《彷徨》《故鄉(xiāng)》等文集……
2.結合實際情況拓展。每學期,我們都精挑細選一些適合各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文質優(yōu)美的作品推薦給學生閱讀,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陶冶情操。我們給低年級學生推薦了系列繪本閱讀書目:課堂上,教師動情地講述、展示《不一樣的卡梅拉》那詼諧的圖文故事,課堂外,孩子們交相傳閱著《爺爺一定有辦法》、《猜猜我有多愛你》等生動好玩的繪本故事……學生們愛上了繪本,愛上了閱讀。我們推薦了商曉娜、楊紅櫻的校園小說系列給中年級學生,推薦了科幻小說書目給高年級學生,一段時間里,“馬小跳”、“馬一左”、“哈利波特”成了孩子們口中最常出現(xiàn)的詞匯。
四、尋佳徑,以“法”助讀
1.快讀與細讀的方法。“快讀”就是快速瀏覽式地讀,用這種方法讀書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從讀物中了解基本內容,攝取到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教會學生在接觸一本書籍時,通過觀察封面封底、瀏覽作者介紹及主要內容,翻取書中幾頁快讀,從而基本了解讀物特點,做出閱讀取舍。細讀是一種最基本的閱讀方式。讓學生知道,好書,需要細細研讀,用心感悟。唐彪說過:“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讀書在于細讀、熟讀、反復玩味,才更有收獲。
2.邊讀邊標注的方法。標注,是指閱讀時給字、句畫上符號或者根據(jù)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點點畫畫、寫上批語。要讓學生知道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良好的讀書習慣。教師可教會學生一些簡單的標注方法:①用“——?”來標記你不理解的字詞句,②用“~~”來標注好詞好句,③用簡短的句子或詞語來記寫自己當時的感受,如“好!”“對!” “很好!”等。常標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心讀書的好習慣。
3.邊讀邊提問的方法。“疑”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在剛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的時候,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給自己也可以給其他同學提問。問題不在于精,而在于能不能提出來。可提一些知而問之的問題,也可提一些不知而問之的問題。明知故問可使學生加深閱讀理解的印象,不懂而問又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去鉆研語句。如在一次閱讀課上,在學生閱讀了《城南舊事》這本小說后,我開展了“拷問”環(huán)節(jié),請學生互相提問,學生們提出了“英子最喜歡看老北京城的什么動物嚼東西?” “英子最好的朋友是誰?”“英子是怎樣發(fā)現(xiàn)妞兒的親媽是秀貞的?”“英子討厭那個藏在草堆里的賊嗎?為什么不討厭?”……等一連串有趣的問題,大家搶著問、爭著答,氣氛可熱烈了。
五、重激勵,以“評”促讀
為了鼓勵家長們陪伴孩子閱讀,學校召開以“親子共讀”為主題的家長會,向家長發(fā)放“家長閱讀書目”,并制訂“親子共讀登記表”,要求每周一次記錄。期末在各年級中評選出“書香家庭”,請家長和孩子一起上臺領取榮譽;為了激勵教師們堅持閱讀,學校給每個辦公室征訂多份雜志、書籍,向全體教師下發(fā)閱讀書目,請教師寫好讀書筆記,期末評選出“書香教師”;為了在班級創(chuàng)設閱讀氛圍,我們通過看(看閱讀展示榜記錄、班級借閱登記情況)、聽(聽教師上閱讀課情況)、查(抽查孩子閱讀量)、評(設閱讀測評考題考核學生閱讀情況),評選出各年級的“書香班級”;為了讓愛閱讀的學生得到肯定,我們在學生中評選 “十佳閱讀之星”,由校長在全體師生前頒獎,并在展示欄中及學校網站中介紹他們的事跡。
曹文軒老師說:“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千本書就是燦爛千陽,要用它去照亮我們的靈魂……。”就讓我們?yōu)楹⒆訝I造一個明亮的閱讀天空,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