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聶中華認為語言表達的含糊、曖昧是日本語特色之一。其詞匯的含糊、語法上的含糊、句型運用上的含糊最終導致了在實際生活中語言交際的含糊。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就日語中的語用含糊現(xiàn)象做以下探究。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日語語用含糊現(xiàn)象
一、日語詞匯的含糊
范疇化是人類認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利用語言符號將外界復雜的外部世界化為有序信息的過程。而最簡潔的中型詞匯則是知識組織的基本范疇。原型范疇理論認為,在所有的相關語義中有一個中心或核心意義,這就是其他語義的原型,其他語義都是在它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或輻射出來的,從而形成了更大的語義范疇。
1.詞匯本身含有的含糊。從認知語言學的基礎范疇來看,日語有很多詞匯本身就具有一個核心的意義,然而這個核心意義帶有含糊的語言特征。
學生A “この辭書を借りてもいいですか?!?/p>
學生B “ちょっと···今使っています?!?/p>
以上對話中,一個人向另外一個人借字典,回答者巧妙地運用了“ちょっと”,不論回答者是否真正的使用字典,都體現(xiàn)出回答者并不想把字典借給別人的想法。
而“どうも”中含有的意義就更加豐富了,甚至稱它為日語中的“萬能詞”也不為過。
除此以外,可以說詞匯“まあまあ”的使用也是日語含糊的一個典型代表。靳衛(wèi)衛(wèi)評論說:這些句子里的“まあまあ”到底是什么樣的程度呢?大概沒有一個日本人能給出明確、滿意的答復。這只能依憑個人的感覺去體會,而這種感覺似乎只有日本人之間才會有,是一種可以互相觸摸得到的默契注1。
2.日語“隱語注2”的含糊。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認知方式,它影響著我們的思維。隱喻是語言與文化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分。對隱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對目標語文化的理解與把握。日語中的“隱語”是隱喻的部分之一。而這些大部分的隱語在字典里是查不到的。
二、日語語法上的含糊
日語語法中出現(xiàn)的形式名詞、省略等表達方式語言意義多樣化、簡略化等蘊含著認知語言學中的認知方法問題。
1.日語形式名詞的含糊。日語中有“こと、もの、ところ、の”等一系列詞語,這些詞或多或少的脫離了詞匯本身的意義,增加了表達的含糊。
學生A “その風景は、さびしいことのうえないものであった?!?/p>
學生B “有権者の存在を無視したような、ぞの政治家たちの舞臺裏での爭いは、見ぐるしいことのこの上ないものであった?!?/p>
“もの”本來表示的是東西的意思;“こと”表示事情的意思,例句的意思雖然好理解,然而究其“もの”和“こと”的含義,給人一種無法解釋的感覺,只有領悟日本的微妙心理之后才能運用自如吧。因此,諸如這些意義多樣的形式名詞也體現(xiàn)著日本人不愿意將事情追究得特別明了的含糊心理。
2.日語省略現(xiàn)象的含糊?!耙孕膫餍摹钡娜毡疚幕尘耙r托出日語中的省略現(xiàn)象尤為突出,省略后的日語有的并不好理解。
學生A “ぼくはキツネ、きみは?!?/p>
學生B “ぼくはタヌキ?!?/p>
如果不加任何說明,會覺得兩個人怎么這么奇怪呢?這兩個人到底在說什么呢?其實這是兩個人在吃飯時的一個對話。完整的說法是:
學生A “ぼくはキツネうどんを食べますが、きみは何を食べますか?!?/p>
學生B “ぼくはタヌキうどんにしましょう?!?/p>
日語中,當說話一方省略某些表達時,另一方便會悟出所省略的內容。這種省略的含糊是日本這種單一的民族國家經(jīng)過長期的密切往來和共同生活所養(yǎng)成的。
三、日語句型運用上的含糊
日語句型的含糊表達了語言使用者怎樣的認知心理呢?
1.日語“推測”的語用含糊。
學生A “誰が秘密をもらしたんだろう?!?/p>
學生B “君、まさか僕を疑っているんじゃないだろうね?!?/p>
這兩句話中都使用了推測的表達方式,發(fā)話者由于無法確定是誰泄露了秘密,所以不能武斷的下結論。而回答者也無法斷定說的是不是自己,所以在回應時也用了否定反問的表達方式。暗含著這種事“我”是不會做的,也不是“我”做的。
2.日語“否定”的含糊。
洋子“ねえ、杉山知らない?親しかったよね?!?/p>
大久保“杉山なら、さっきばかっり會ったけど、仕事だって來ないじゃないかな。”
洋子和大久保的對話中,洋子用否定的表達發(fā)問,大久保用雙重否定的表達方式回答,如此一來,說話雙方都沒有肯定自己的想法,而是將說話的主動權讓給對方來增加了信息的不明確性。
四、結語
本研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就日語的含糊語用現(xiàn)象進行了考察,總結出日語的語言含糊現(xiàn)象不僅大量的存在于日常的會話中,也存在于單個的詞匯、語法、句型上。正是由于這些單個的詞匯、語法、句型本身就具有含糊的含義,用它們構成的會話也就自然而然的附上了含糊的特征。可以說,認知語言學的學習與掌握對某種語言的學習產(chǎn)生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影響。
參考文獻:
[1]靳衛(wèi)衛(wèi).走進日本[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6.
[2]大堀壽夫.認知語言學[M].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11.
*四川省外語應用研究會科研規(guī)劃項目,課題編號:SW20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