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霞
【關鍵詞】 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形式;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6—0105—01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指根據(jù)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而形成教學方案?!墩Z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閱讀教學作了如下表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背踔形难晕慕虒W,就要使學生在閱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并為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文化打下基礎,理應成為中學語文教育中的重頭戲。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注重形式,激發(fā)興趣
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的學習需要充分調動起來,其關鍵在于善誘。這就需要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新”、“趣”、“活”、“樂”上下功夫,運用生動形象,靈活多樣的教法,像磁鐵石一樣緊緊吸引住學生,這是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如教學《狼》、《唐雎不辱使命》這類情節(jié)較強的課文時,我把課文編成生動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新奇的、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課文。有時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鼓勵他們自己講述或復述,給學生提供表現(xiàn)才能的機會。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運用多媒體演示出美麗的畫面,并配上鄧麗君演唱的《明月幾時有》歌曲,同學們看著課文聽音樂也情不自禁地吟唱起來。在歌聲中同學明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共賞明月,互相祝福,釋卻離怨。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先恐后要求回答問題。進而激發(fā)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拓展,豐富想象
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新。我經常讓學生把文言文改編成記敘文,告訴學生改寫文言文要把握原文的主題、感情基調、背景,對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心理活動以及事情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可作合理的補充,或進行細致的刻畫,通過聯(lián)想想象,使情節(jié)充分展開,對原文提供的信息非但不能缺失,而要充分利用。如教學《木蘭詩》,引導學生抓住“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進行想象。這句話既體現(xiàn)木蘭馳騁疆場時,英勇無比,巾幗不讓須眉的英姿,同時也能體現(xiàn)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屢建戰(zhàn)功卻不漏破綻的艱辛與難得??蓳?jù)此合理添加情節(jié),體現(xiàn)木蘭的機智與智慧,使這位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豐滿,更富感染力。學生具有豐富的、異于成人的想象力,想象是他們的特長,也是他們的興趣所在,但沒有觸發(fā)點,想象無根;缺乏豐富的閱讀,有限的知識掌握量和閱歷,也會阻礙想象的順暢。文言文的改寫既能發(fā)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又能引導學生自然掌握相應的歷史背景知識;既提高了他們閱讀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字斟句酌的耐心,因為改寫時,一定要學會提取原文中的可擴展信息。
三、注重朗讀,讀出神韻
這里的“讀”指誦讀,雖然從“讀”這一點來說,文言文誦讀與現(xiàn)代文朗讀有許多共同性,現(xiàn)代社會無論如何發(fā)展,都不能割裂歷史、摒棄傳統(tǒng),忽視文化。 對于誦讀的重要性和誦讀的要求,朱熹在《熟讀精思》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多誦讀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突破口也應該選在“讀”上。通過讀,使學生充分認識祖國語言的典雅優(yōu)美,從而提高其閱讀寫作水平。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的朗讀法有較大的區(qū)別。因此我們應該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文言文誦讀法,以便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語文素養(yǎng)。
四、注重訓練,遷移能力
立足課堂教學,通過課堂練習不斷鞏固課堂所學內容,還要通過閱讀相關或者相似的課外文言文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向課外延伸。老師幫助學生開辟新的領域,進一步擴大,鞏固學生的興趣。要組織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并在研讀中培養(yǎng)學生求同或求異思維,由課文教學擴大到課外閱讀的導讀,并在自學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議疑、解疑的能力。如教學《傷仲永》時,就同《塞翁失馬》這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指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探求共性,辨明不同之處。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大致能看出兩篇文章的異同,這是一種獨到的領悟,激發(fā)了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開拓了思維空間,提高了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