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黎珠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需求,在教與學中尋找一個契合點,展現(xiàn)自己的教育風采。教師擅長學知識對學生來講可能是幸事也可能是大不幸,如果教師擅長學知識,并且能用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那對學生來說這是幸事,而如果教師有豐富的學科知識但他只是證明了自己擁有學科知識的價值,那對學生來講就是大不幸了,教師利用學科知識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這是教師教育的智慧而不單單是演員的榮耀,作為一名教師,要學會在“進”與“退”之間彰顯自己的教育智慧。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現(xiàn)實給出了具體的答案,我們主張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退出來,但不是完全地退出,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體現(xiàn)出來,而且還要重點體現(xiàn)出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退之道的前提是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定位,在課堂教學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的地方就是教師應該進的地方,有所不為的地方就是教師應該退的地方,在有所為的地方“退”了就是缺位,有所不為的地方進了就是“越位”,當教師在課堂中越位的時候,就會讓自己的學生在應該“進位”的地方“缺位”。
剛參加工作時,憑著自己的滿腔熱情,希望把自己的知識全部教給學生,因此,在課堂上恨不得抓緊每一分鐘,講得口干唇燥,可一到考試,效果卻很差,自己也反思就是找不到原因,后來,經(jīng)過名師點撥才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課堂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犯了“越位”的錯誤,占用了學生應該占有的時間,學生在學習中缺少思考和訓練的時間,有些時候教師甚至代替學生的思維,結果卻適得其反,從此之后,在課堂中,我盡量地避免“越位”情況的出現(xiàn),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思考時間,有更充分的活動時間,講練結合,這樣教學效果越來越好。
作為教師,要如何把握進退之道呢?首先,教師要能夠真正把握本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每個學科都有不同的特點,每個階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不同的,教師只有把握住這兩點,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了解了學生的需求才能在學生需要時及時到位進行指引,讓學生能真正學到知識。
文化不是孤立的一個部分,每個學科、每個領域之間都是緊密相連的,教師只有多讀書,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的頭腦,讓自己成為一個在本學科領域內博學,在其他學科領域內也熟知的人,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來,用自己豐富的知識熏陶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參考文獻:
陳太勝.作品與闡釋[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