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林
摘 要:簡要介紹師生關系失調的表現(xiàn),并闡述其原因,認為德育的不完備是師生關系失調的主要原因。重點基于德育視域,論述新時期如何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以達到師生關系的和諧。
關鍵詞:師生關系;失調;德育;新型師生關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8-0122-02
一、師生關系失調的表現(xiàn)
據《法制晚報》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在2015年,至少有13起教師被學生襲擊事件曝光,這些事件分別發(fā)生在湖南、廣東、四川、福建、云南、吉林、重慶、湖北、上海等地,其中廣東、湖南、福建和吉林四省份均在2009年之前推行新課改的10個省之中。為何發(fā)生在中小學階段的襲擊教師事件如此之多呢?
二、師生關系失調的原因分析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具體地說,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個體需要以及品德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主動的內化與外化,使其養(yǎng)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動。
(一)德育的關鍵期
20世紀30年代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采用“對偶故事法”研究兒童的行為責任公正觀念和懲罰問題時,認為兒童的道德心理發(fā)展存在著關鍵期。
(二)我國關于道德發(fā)展關鍵期的研究
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種心理成分。任何研究兒童道德心理發(fā)展關鍵期的內容,都要來看這三個方面。
1.道德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期。根據20世紀70年代以李伯黍為首的兒童道德發(fā)展協(xié)作組的大規(guī)模的實證研究,道德認知發(fā)展的關鍵年齡基本上介于7~9歲之間。
2.道德情感發(fā)展的轉折期。根據李懷美等的研究,兒童道德情感發(fā)展的轉折年齡主要集中于約8~9歲之間,即小學三年級左右。
3.道德行為。道德行為具有復雜性、反復性的特點,它作為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勢必會隨著人的道德認知、情感的波動而經歷一段時間的否定之否定,最終才得以確定下來,成為一個人道德的最明顯標志。所以本文認為,道德行為的最終穩(wěn)定要滯后于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
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定,學生道德發(fā)展的關鍵期大致集中在7~10歲,考慮到道德行為的滯后性,所以我們可以確定道德發(fā)展的關鍵期在小學即將畢業(yè)和中學這個階段,即中小學層次。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的關鍵期也正處于這個年齡階段。
三、基于德育視域下的新型師生關系構建
(一)教師角度
1.促成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yǎng)。首先,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提高學生對道德概念的掌握、引導學生把道德知識轉變?yōu)榈赖滦拍?、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其次,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知情結合,激起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以美育情,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內容;真情感化,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fā)展。最后,注重學生道德行為的訓練。使學生了解有關行為的社會意義,產生自愿練習的愿望;創(chuàng)設重復良好行為的情景,避免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提供道德行為練習和實踐的榜樣,讓學生進行模仿;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反思和評價。
2.更新教育觀念,營造“益友良師”型師生關系的氛圍。教師們要樹立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觀念,認真理會多元智力論的含義,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存在的各種智能,并以此為基礎,參考學生和社會的意愿,量身為學生打造特別的培養(yǎng)方案,發(fā)掘學生潛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德育要注意強化。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當學生表現(xiàn)出好的道德行為時,教師可以分解進行正負強化,并注意因人而異。
(二)學生角度
1.樹立終身德育觀。一個人在學校接受的德育只是其一生德育的一個階段,一個人從學校畢業(yè)并小代表著其道德已經完善,而應該時時注意、處處注意不斷加強修養(yǎng),真正做到終身德育。這就要求學校德育一方面應該重視教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應該重視養(yǎng)成學生自我教育的習慣,再一方面應該讓學生形成終身德育的觀念,最后應該讓學生學會在獨處中遵守道德規(guī)范與準則,即“慎獨”。做到終生德育,防患于未然,師生關系必然和諧美好。
2.明確學生觀,樹立尊師意識。新時期學生地位有了較大的上升,但學生的地位提升,并不代表學生可以不尊敬老師。古有程門立雪、韓信拜師的動人故事,其中主人翁敬師、愛師的形象至今仍然為世人所稱贊。一個人只有從心底尊敬教師,才能信教師的話、仿教師的行,才能更好地進步。
3.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師生和諧交往。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配合教師,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積極思考、認真探索,不理解的地方向教師積極禮貌地發(fā)問,對于教師的講解要認真理解。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得到教師的指點迷津,增長知識,教師也可以更加了解學生的思想、性格、長處等,進而因材施教。
四、結語
新課改下德育工作的不完備,是導致師生關系失調的主要原因。德育也存在著關鍵期,而中小學時期正是德育的關鍵期。基于德育視域下的新型師生關系構建,從教師層面而言,要促成學生良好道德的培養(yǎng),更新教育觀念,營造“益友良師”型師生關系的氛圍,并注意對學生的強化;就學生層面而言,要樹立終身德育觀,明確學生觀,樹立尊師意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師生和諧交往。
參考文獻:
[1] 王毓.論德育的創(chuàng)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0,(6).
[2] 邵景進,劉浩強.我國小學生品德發(fā)展關鍵期研究的述評與展望[J].心理科學,2005,(2).
[3] 王立民.孟子[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12.
[4] 邵曉楓.百年來中國師生關系思想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 余嘉云.新型師生關系: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發(fā)展觀[J].當代教育科學,2005,(16).
[6] 趙吉翔,楊鋒.湖南一學生捅死班主任 母親在場[N].新京報,2015-12-05.
[7] 李懷美.中小學生道德情感發(fā)展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9,(3).
[8] 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M].上海:華東化工學院出版社,1992:209-320.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