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簡茹
展覽“水陸城市,首爾:清溪川的變遷”更像一個研究報告,它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欣賞,更多的是要讓人思考,關于城市的命運,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城市化進程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加速了經濟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自然環(huán)境也不可避免遭到了破壞。從以物質規(guī)劃為核心的城市更新理論發(fā)展到更具人文關懷的城市復興思想,一直以來都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在這個方面,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復建工程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示。2015年11月27日至2016年1月24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的展覽“水陸城市,首爾:清溪川的變遷”,通過首爾城市河道清溪川變遷的史料梳理,為觀者徐徐展開了600年首爾的歷史與城市建設風情畫;在獲得全球范圍贊譽的同時,它也把治理清溪川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問題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坦誠公開,對后來者不失為一個典范。城市之源
首爾的傳奇從一條河流——開川(清溪川的原名)開始。這里是居民的河邊洗衣處,也是游戲場和下水道,與漢陽居民共生了550多年。清溪川的歷史雖悠久,命運卻跌宕多舛。它全長5.8公里,自西向東穿過首爾市中心的繁華地帶。首爾原名漢陽,意思是漢江北岸向陽的廣闊土地。自古以來,漢陽的道路就是隨著水路的方向鋪設的,水路之間形成了村落。雖然歷代君王有對開川進行治理,但洪水問題一直未能克服。大規(guī)模地進行浚川工程是在英祖(在位期間1724-1776)時期,投入巨資設立管理開川的浚川司。此后,順祖時期與高宗時期均開展過大型的浚川工程。朝鮮時代王朝沿著開川的不同流域分別形成上村、中村、下村、北村、南村、東村、西村,并分別代表不同的地域文化。
全世界的每一座城市都經歷了傳統向近代的轉型,首爾也不例外。城市人口激增、工業(yè)化轉向、生活方式改變,導致清溪川成了貧民的聚集處,水質因此急劇惡化,河流成為露天排水溝。1958年,韓國政府將污染的清溪川掩埋覆蓋,在上面架起高架路,成為貫穿城市的交通動脈,沿線成為商業(yè)核心地帶。這種掩埋的方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起到一定的治理效果的。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清溪川的外號是“城市的腫瘤”,日本殖民者曾將很多支川覆蓋后當下水道用。在這次展覽中,觀者就可以欣賞到1926年的福清橋橋名柱的實物,這是殖民者在改修道路時,用混凝土代替了原來支川上的石橋惠政橋所留下的印記。一切史料都證明:上世紀50年代的韓國政府并不具備徹底改造清溪川的能力,再加上急于建造現代化都市的愿望,只能選擇覆蓋的方式。榮耀重生
2003年7月,隨著李明博當選首爾市長,修復清溪川的工程正式啟動。這個修復計劃勢在必行.原因在于半個世紀前匆忙展開的覆蓋工程啟動經濟騰飛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大量進出城的車輛排放有害氣體,造成空氣污染并產生噪音,同時周圍形成的商業(yè)地帶使清溪川成為嘈雜區(qū)的代名詞。一度被推崇為首爾動脈的清溪高架路和覆蓋道路從現代化的象征淪落為市中心的丑陋建筑。而這僅僅是高架路建設完工后還不到20年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清溪川的覆蓋工程和復原工程是兩次截然相反的嘗試。讓一條死亡幾十年的河流重獲新生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清溪川開始以修復生態(tài)代名詞的角色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盡管遭遇清溪川商圈的反對與示威,清溪川的復原還是成為現實。復原后的清溪川大大改變了城市環(huán)境與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成了動植物的棲息地。同時,步行環(huán)境的改變吸引人們重新回到市中心,市中心由以往單純的上下班空間蛻變?yōu)樾蓓臻g和文化空間。然而清溪川的故事并未結束,因為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治水和親水空間,將重點放在激活城市發(fā)展,導致復原生態(tài)與歷史等核心目標被排擠至次要位置。為防止洪水而設計的直線形態(tài)河流,以及為提高可達性而建設的諸多人工設施等正在威脅生態(tài)的穩(wěn)定性與多樣性,尤其是用防滲膜鋪設的水路上流淌漢江水和地下水,其本身抗拒了生態(tài)各要素之間的循環(huán)互動,歷史復原也難免被指責。
生生不息
欣賞到展覽的最后一個板塊,人們可以看到2014年2月出臺的“清溪川2050總體規(guī)劃”,規(guī)劃重點在于恢復清溪川的歷史性和生態(tài)性,這是一個中長期計劃,將持續(xù)推進至2050年。戰(zhàn)略計劃共分6個步驟。包括恢復清溪川的文化遺跡、激活清溪川邊的河川文化、將城市恢復為生生不息的自然友好型環(huán)境、讓河川自然發(fā)展下去、打造市民方便通行的步行環(huán)境、營造與清溪川相匹配的周圍地區(qū),構筑清溪川的可持續(xù)管理系統。這個規(guī)劃的關鍵詞在于“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全球范圍內城市發(fā)展的核心目標??沙掷m(xù)發(fā)展可以使城市復興的目標更明確,同時也證明了城市的變化永遠不會完結,它將會根據人類的需求和新的狀況不斷被調整。
總體來看,展覽“水陸城市,首爾:清溪川的變遷”更像一個研究報告,它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欣賞,更多的是要讓人思考,關于城市的命運,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展覽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從朝鮮時代一直展望到2050年,以圖片和文字介紹為主,實物和模型為輔助,讓觀者在短時間內可以迅速把握首爾的城市發(fā)展脈絡。難能可貴的是,展覽不僅呈現了首爾蓬勃發(fā)展的一面,同時也將城市進程中遭遇到的問題開誠布公的展示出來,讓所有的觀者都自動進入它所設置的問題體系中??吹阶詈?,每一個人心中不免會有這樣的詢問:清溪川并不是第一個改造河流的個案,那么,為什么這個個案會在眾多河流復原案例中脫穎而出,并讓清溪川改造工程全球范圍內聲譽鵲起?我想,除了當地政府有堅定的決心和果敢的行動之外,它是屬于首爾市政府建設“生態(tài)城市”的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實在在的營造以人和自然為中心的城市綠色空間,而不是為了政績考量的一時沖動。由此及彼,在中國,許多城市都有一條類似清溪川的河流,它們同樣面臨著即將被改造或是已經改造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通過這個展覽所反映的各種實際情況,可以幫助我們借鑒其成功的地方,同時我們也要及時反思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資源破壞等問題,并根據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及時做出調整,尋求適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復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