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山禮 王麗萍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0077-02
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加快了城鄉(xiāng)之間人口的流動,繼而在農(nóng)村的受教者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新群體,即“留守生”。伴隨著一個個“空巢”家庭而來,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這些留守青少年少了父母的溫暖和關愛,容易產(chǎn)生孤僻、冷漠、自卑、虛榮、敏感、仇視甚至恐懼害怕心理,也容易出現(xiàn)任性、暴躁、叛逆、悲觀失望等不良情緒,部分留守青少年天不怕地不怕,到處惹事生非,比如喜歡通宵上網(wǎng)、抽煙酗酒、談戀愛、愛撒謊。而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究其原因,對癥下藥,注重心理教育、培養(yǎng)自我約束能力、學校實施多元化管理、家庭給予精神關愛、媒體擴大輿論關注、社會相關社團機構共同監(jiān)督,一起來關愛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校留守學生的心理現(xiàn)象
由于留守學生的父母在外務工或經(jīng)商,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與情感培養(yǎng),使得學校、家庭之間出現(xiàn)了教育銜接的斷層。通過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我們學校的留守生中有70%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一般而言,留守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
(一)孤僻、自卑
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疼愛,這些孩子長期居住在親戚的屋檐下,或者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做事情總是畏手畏腳,有種被大人遺棄的感覺,與人交往不敢大聲說話,由于在學習上沒有家長的輔導,生活瑣事也要分心。大部分留守學生成績跟不上,在家里沒人交流,在學校得不到認同,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產(chǎn)生了自卑的心理。
(二)敏感
中學階段本來就是一個學生心理極度敏感的時期。留守學生會把別人不經(jīng)意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視為“別有意味”的輕視,以致對周圍人懷有厭惡、抵觸的情緒。那些被親戚帶養(yǎng)的學生更是感到寄人籬下,產(chǎn)生被父母拋棄的心理。我曾對40名留守學生做過調(diào)查。其中有9人是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住在自己家里,沒有大人監(jiān)管,最大的那個孩子管理生活費用。有25人是跟祖父母一起。有6人是跟小姨、姑姑或是叔伯等其他親戚住在一起。40人當中有30%的人有過跟親戚生活一段時間的經(jīng)歷,他們均表示寧可自己一個人或跟祖父母一起過,他們總覺得在姑姑、小姨或叔伯家,這些大人總是袒護自己的孩子,有時候會把莫名其妙的錯誤推到他們身上,對他們不公平,總覺得自己在別人家是個附帶品。他們那根敏感的神經(jīng)教會了他們察顏觀色。
(三)虛榮
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在外務工的父母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以此來補償孩子的情感缺失,殊不知人對高級需要的缺乏會加強對低級需要的追求。這樣留在家里的孩子往往講究吃穿,熱衷攀比,喜歡擺闊,虛榮心強。
(四)仇視,冷漠
在留守生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大部分是女孩。由于家庭的貧困,姊妹較多,家長無法負擔沉重的生活費用和學習費用,且又有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思想作祟,許多家長想男孩子讀書,女孩子早點外出打工補貼家用。這群女孩子平時在家里照顧弟妹或爺爺奶奶,在學校里給弟弟妹妹洗衣服,還要用心讀書。由于家庭、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壓力較大,成績下滑,造成了許多女生自卑,孤僻,仇視自己的父母。恨父母無能掙不到錢,恨父母不該生那么多的孩子,恨父母總是要自己照顧弟弟和妹妹,恨父母偏袒弟弟或哥哥,更恨父母總是想讓自己輟學去打工掙錢給弟弟或哥哥讀書。她們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愛,在學校里成績不突出,又得不到同學或老師的認可,她們心中充滿了憤恨,甚至憎恨比她們成績好或者有錢的學生。
(五)自我中心,榮譽感不強
在打工的浪潮中,留守生的家長們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對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也有很大的沖擊,加之家長對孩子一味地物質(zhì)滿足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為人處事總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原則。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識。對班集體、學?;驀野l(fā)生的重大事件漠不關心,缺乏集體榮譽感和愛國主義情操。
以上幾點是留守生存在的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但也有少數(shù)學生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變得更加堅強和自信。他們把對父母的思念感激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自覺上進,人品優(yōu)秀,成績優(yōu)異。
二、留守生教育的對策分析
面對留守生存在的種種不良現(xiàn)象,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究其原因,對癥下藥,注重心理教育、培養(yǎng)自我約束能力、學校實施多元化管理、家庭給予精神關愛、媒體擴大輿論關注、社會相關社團機構共同監(jiān)督,一起關愛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注重心理教育
當前,我們市的教育機構還沒有規(guī)范的“心理咨詢室”和專業(yè)的心理學老師,我認為可以培訓班主任,讓他們當好“心理醫(yī)生”,及時引導留守學生走出誤區(qū)。讓班主任成為“心理醫(yī)生”,這是當前教育現(xiàn)狀對班主任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讓廣大班主任成為能洞察學生心態(tài),能深入學生心靈的“心理醫(yī)生”呢?我認為可采取培訓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形式來培養(yǎng)班主任的這種能力,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利用教師繼續(xù)教育、放專題片、請心理專家辦講座等各種辦法培訓教師,要求他們購買相關書籍,勤記筆記,實施相關策略,用硬性措施“逼迫”班主任提高育人技能。自我教育,就是引導班主任時刻反思自身言行,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高昂的熱情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時多搜集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上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和相關知識,及時為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切實引導學生走出心靈的“沼澤地”,使他們擁有一方明凈的天空。
(二)培養(yǎng)自管能力
留守生身體、性格、生活能力等各方面正處于發(fā)展期。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很有必要。
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合作者,學生的管理潛能是可以開發(fā)和提高的。唯有把學生當作小主人,才能把他們培養(yǎng)成小主人。教師應虛心聽取學生對學校、班級工作的建議、批評、設想,鼓勵他們在管理中的每一點進步,尊重每一位學生參與管理的熱情,想方設法開發(fā)他們的管理潛能。
(三)實施多元管理
留守生中的“問題學生”比較多,單靠班主任來進行一一教育與管理,難以顧及全體,必須依靠學校全體教職工共同的關愛和教育。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學生”教育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對他們實施多元教育與管理。
總之,留守生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課題,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聯(lián)合社會相關機構共同研究,找出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從而提出更有效的教育措施與方法,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促進留守生的正常發(fā)展,提高教育成效。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