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開生
名人說“意蘊”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盡而意無窮”。 ——嚴滄浪《詩話》
“聰明的寫作方法是先把讀者看作有頭腦的人,不要把一切都說出來,而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關(guān)系、條件和界限……” ——費爾巴哈
“它自然不是一眼能望穿的淺薄,但也不是故作高深的隱晦,而是一種具有穿透力的凝厚。這種語言風(fēng)格,說到底是一種思想成熟的事物,決不是單純的語言訓(xùn)練所能實現(xiàn)的,唯有思想的深刻和凝重,才能達到‘文句有意蘊的境界。” —— 國家語文高考命題專家張偉明
【考綱概述】
是否“有文采”?《考試大綱》有一評分點是看文句是否有意蘊。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xué)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弊魑哪芊窬哂猩詈竦牡滋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考生對民族文化借鑒、吸收的多少。有意蘊的文句語言不直白,不淺露,言簡意賅,蘊含深邃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讓讀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能給人以啟迪和教益。文章重在飽含感情,言此意彼,將意蘊蘊含在言辭的深處或所寫的形象里,讓讀者經(jīng)過思考,透過字面的意義去了解其中的底蘊;能讓讀者閱讀時被深深吸引,閱讀后能掩卷沉思,有咀嚼回味的余地。
范文例舉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陳華屹
面對滔滔不絕奔涌直下的逆流,有的魚選擇逆流而上,以單薄之軀與江流抗爭,洄到上游方可產(chǎn)卵,不撞南墻不回頭;有的魚卻選擇繞過洶涌的暗流,擇水流平靜處到達目的地。前者費盡千辛萬苦,卻人不勝天,在洶涌波浪中面臨滅亡之虞;后者卻得以舒適、安寧地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蘇軾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然縱觀古今先賢成功例,非惟其堅忍不拔,更重要的是他們面對困難時的變通。古人云:“變則通,不變則亡?!碑斞矍暗睦щy無可逾越之時,與其在一棵樹上吊死,不如繞路前進。也許,回過頭來,便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喜。
卡夫卡在其《城堡》里這樣說:要穿越沙漠是不自由的,但人有選擇如何穿越它的自由。是的,面對高聳而灼熱的沙丘,我們何妨繞過它,也許,繞道即能尋覓到沙漠中的綠洲。著名的黑貓白貓論也說:無論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此語是說方法可靈活、方向可轉(zhuǎn)換、思路可轉(zhuǎn)變,目的是捉到老鼠。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時,不妨換個方向前進,也許就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
著名物理學(xué)家楊振寧先生在國外留學(xué)時,曾立志做個實驗物理學(xué)家,整日在實驗室辛勤工作卻不得要領(lǐng)。老師建議:為什么不試試理論物理呢?楊振寧于是繞開眼前的困難,從理論物理入手,終于在理論物理領(lǐng)域成為大師。在撞到南墻之時,懂得回過頭來調(diào)整自己前進的方向,而不是如移山的愚公般盲目堅持,才是真正的智慧。
古往今來,多少名人志士,都在繞過困難后,覓得自己的柳暗花明。徐霞客多次科舉落榜,他沒有繼續(xù)糾結(jié),而是繞過科舉的大山,游遍五湖四海,留下聞名于世的《徐霞客游記》。倘若人人都像范進般不中舉不罷休,世上該少了多少超世之才,多了多少酸腐文人?
固然,這世界喜歡獎賞堅守如一的人。但在應(yīng)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時,懂得變通者才能適應(yīng)新世界,面對世界的恣肆洪流,墨守成規(guī)、盲目固執(zhí)之人終將被洪流掩埋,唯靈活變通者才能如大浪淘沙,于滔滔江水底閃爍出耀眼的光華。
忽然想起了北島《青燈》里的詩句:無路可走的時候,轉(zhuǎn)過頭來,那執(zhí)青燈的人正立在不遠處,他將巨石沉入水底,讓河道轉(zhuǎn)彎。
[范文解析]
本文的作文材料是:“一只螞蟻來到石頭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這塊石頭對它來說實在太陡峭了,螞蟻爬到一半就掉了下來,于是再爬,又掉下來,爬而又掉,掉而又爬,最后終于爬過了那塊石頭;另一只螞蟻則不然,它繞過石頭,走向了它的目的地;第三只小螞蟻到來,望石而轉(zhuǎn),也找到了豐厚的食源。”該材料立意角度有很多,可從三只螞蟻各自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從材料的整體上立意,但要寫出彩,就需要我們從文章底蘊上下功夫,本文就著重強化了文章底蘊。
一、在形象描述中再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生硬議論,會索然無味,文章從自然現(xiàn)象入手:像那些逆流而上的魚一樣,“與江流抗爭”真能人定勝天嗎?作者通過對這一事例的理性思辨,表達了自己人生價值的取向,明確了文章的觀點,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人文色彩 。
二、在名著化用中浸透書卷氣息。名著既是民族文化的結(jié)晶,也是語言藝術(shù)的典范,我們可以通過對名著的化用直接進入語言藝術(shù)的制高點,如文章引用《城堡》語,既暗合文章內(nèi)在旨趣,又浸透著濃郁的書卷氣息。
三、畫面收尾,含蓄而有意味。文章的結(jié)尾,沒有機械議論,而是用北島《青燈》里的詩句收尾,詩歌的主題雖不確定,但這首詩所寫的畫面又與文章的主旨吻合,詩歌中形象的描述飄逸出詩情畫意,讓人回味無窮。
四、巧妙引用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章底蘊。如文中引用蘇軾語、古人云、經(jīng)典詩句等,使文章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類文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