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玉
【摘 ? ?要】21世紀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成績有著關鍵的作用。高中階段是學生強制性學習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壓力是最大的,尤其在化學、物理的學習上,這兩門學科的拓展性比較大,考查學生的靈活運用性,所以,教學設計要格外注意。
【關鍵詞】高中化學 ?診斷性評價 ?思維導圖 ?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01
化學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必不可少的一門科學,化學的發(fā)展促進了我國經濟、政治的發(fā)展,是促進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催化劑。高中化學知識相對初中來講比較深入,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比較高,尤其是近幾年的高考內容越來越偏向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查。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的學習除了要掌握大量的基礎知識和實驗能力,教師的教學活動也要注意準備,在準備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都要兼顧到。
一、教學活動進行前教師要進行診斷性評價
高中生在學習方面自主性比較強,而且高中生的思維邏輯性比較強,由于多年的學習經驗加上各自獨特的學習方法,在高中新課的講授之前,學生都會進行預習工作,對新知識有大體的了解。這樣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就要進行全面的教學準備,但是教師的備課教案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學習情況,好的教學方法不是統(tǒng)籌來講的,而是看該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好的教學方法是要看是否能夠發(fā)揮到最大的教學績效。這樣,在進行備課之前,教師要先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價,每個班級的化學學習水平都不一樣,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根據(jù)自己班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調整。
所謂的診斷性評價也稱前置評價,一般就是在學生開展某項知識活動之前,對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摸底測試,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準備情況。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學生的準備能力都不盡相同,所以,教師要進行摸底測試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大體了解,判斷學生是否具備接受新知識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這樣教師對學生的大致情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活動的計劃以及實行,這樣根據(jù)學生能夠接受的程度進行教案的編寫以及教學活動的實行,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診斷性評價能夠更好地適合學生的需要和背景,對于化學學科來講,學生學習的兩極差異性較大,因為化學學科本就屬于理科范圍,如果學生用學習文科的方法一味的強記強背,那樣只會把化學學死。如果學生沒有較好的學習方法去自己攻克化學學習的難關,那教師的教學就要完善這一點,但如果對待每一屆學生都采取相同的教學方法,那在兼顧教學績效方面就會有缺失,所以,診斷性評價在化學學科的教學上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個體差異較大的缺點。
二、課堂中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講解
化學學習中最重要的就是實驗的應用,化學學科最關鍵的就是實驗,近幾年的高考題型內容等都呈現(xiàn)出對化學實驗的重視,很多知識都是通過實驗的發(fā)散性知識進行考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化學中的基礎實驗,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現(xiàn)象,這些基礎實驗的各種氣體的燃燒在其他的一些重點實驗中都是必須要了解的知識。高中化學學業(yè)壓力較大,各個學科的課程量都不是很多,教師拿來講課的時間都很緊張,更別說拿出專門的時間給學生反復訓練實驗。
其實從高考制度來講,高考并不會考查實驗探究的過程。但是,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的真正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驗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深入了解課本上給出的理論?;瘜W的理論知識大都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的,課本上并不會給出詳細的實驗過程,實驗的每一步學生都需要了解,但這種學習過程都是通過教師直白的講,教師就是課本理論的搬運者,這樣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根據(jù)自身的教學經驗來講,新授課時,一個班級有一半的學生能夠真正完全掌握新知識就不錯了,剩下的一部分都是半懂的。
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意分層次,外加上化學學科的跳躍性比較大,這就會導致學生跟不上整體的步伐。所以我認為,要想解決這種弊端,就需要在課堂中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新授課,思維導圖就是表達發(fā)射新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而且減少思維的跳躍性,能夠方便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上整體的教學思維。
現(xiàn)在的教學都要求創(chuàng)新性與發(fā)散性,發(fā)散性是化學學習比較重要的一種方法,通過一種實驗的現(xiàn)象原理發(fā)散到另一種沒有學過的實驗中去?;瘜W物質多種多樣,高中三年學習新課的時間只有一年半,剩下的時間都是通過復習來提高的,在復習階段,學生主要通過做題的方式接觸更多的知識,在脫離課本接觸更多的內容的時候,學生主要通過發(fā)散性思維進行補充。思維導圖的另一種好處就是可以將整個實驗現(xiàn)象的思維模式進行詳解,這樣對學生進行掌握與復習時都起到了導向作用。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現(xiàn)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設計問題情景以及促進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現(xiàn)在應用最廣泛的就是多媒體課件,但有的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導致對課堂的掌控度不夠,課堂的整體核心力量不明顯,由此就會導致很多課堂問題的出現(xiàn)。雖然化學學科知識有很多比較抽象的知識都需要借助多媒體,但是就高中教學的現(xiàn)狀來講,多媒體只能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不能過分使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一些新的知識動態(tài)都會在互聯(lián)網上進行同步,很多信息資源也都被應用到了課堂上,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學科資源相結合,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使信息技術成為教師解決教學過程中難以用言語解決的一些宏觀物質的講授,也使得信息資源成為學生拓展知識的有力手段。
具體來講,就是既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實驗的本質,也能相應地減少課堂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留給理論知識的講解與應用?,F(xiàn)在信息資源的廣泛使得很多化學實驗在網上都能找到具體的視頻,一些重點的實驗學生沒有機會去做,就可以通過觀看實驗視頻進行學習。信息教學制作課件,具有可調控性,對于重點的步驟可以反復觀看進行了解,這樣既解決了教學時間不多導致無法大量實驗的不足,也提供了機會使學生去了解實驗的詳細步驟。
總而言之,教學環(huán)節(jié)包含課前教案的編寫,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引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的應用,這些都是高中化學教師必須考慮到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