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愛玲
【摘要】美術是視覺的藝術。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從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出發(fā),幫助學生修煉一雙“藝術眼”。學生在“比較”中學習相關知識,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感悟、判斷,在“比較”中進步、成長。實施“比較”教學時,教師應關注課堂,應視教材為一個有機體,正確設置觀察任務,引導學生思維方向,并兼顧課外,做到見縫插針。
【關鍵詞】比較教學 第一感受 觀察任務 有機體 兼顧
美術是視覺的藝術。一個人審美能力的高低,通常表現(xiàn)為鑒賞能力的高低。雖然“眼高手低”是個貶義詞,但沒有“眼高”,何來手高?因而,我們正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首先從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出發(fā),幫助學生長上一雙“藝術眼”。
那么,在實際教學中,該怎樣去做呢?方法可謂多種多樣,不過,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較”教學法。在我的課堂上,通過“比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多角度較為直觀地對作品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相關知識,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感悟、判斷,進而獲得長足的進步。
一、關注課堂,在“比較”中提高鑒賞力
實施“比較”教學,課堂是主陣地。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材中,所選取的欣賞類作品可謂既廣且博。有將古今作品同置一課“混搭”的,也有將大師與學生作品“同臺亮相”的;還有中外作品的搭配,以及作品類型、風格截然不同的……不管這些欣賞類作品多么繁雜眾多,都具備一個共同特點,可以將它們收納其中。比如在冷暖色的學習中,所選取的范作自然都與色彩運用密切相關。然而,也正是因為一幅作品中同時存在著多種可供欣賞的元素,那么在學生欣賞、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缺乏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偏離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握方向,做到目標明確、直奔主題。
1.一設觀察任務,引導學生思維方向。
“比較”教學法,是通過第一感知將彼此有聯(lián)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直接感知其相同點、不同點的一種方法。在實施“比較”教學之前,我們應首先設置觀察任務,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
例如,在教授《線條的魅力》一課時,教材中所選取的范作有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倫勃朗的素描《大象》和凱文·歐森的作品《演奏》,課上我便直接拋出觀察任務:“請同學們說說這幾幅作品在線條的運用上有何不同?”學生在已設問題的狀況下進入欣賞、比較的狀態(tài)。經過一番思考、討論之后,他們給出的回答如下:《秀石疏林圖》以飛、勁、挺之筆寫竹,線條蒼勁簡逸;倫勃朗則直接抓住大象的本質,線條粗細結合,三筆兩筆就簡潔勾勒出大象的神態(tài)、動作;《演奏》之用線貌似雜亂,實則卻是激情四溢,奔放熱烈,演奏者的忘我境界躍然紙上。
看,在觀察任務的引導下,學生思維流暢了,對作品用筆特點的感受很是到位吧。
2.二設觀察任務,視教材為有機體。
在剛剛開始討論《秀石疏林圖》、《大象》、《演奏》等作品中的用筆、用線時,學生們先是驚嘆于名作散發(fā)的藝術魅力,緊接著就不知不覺地討論起來:這些不同的線,都使用了哪些畫筆?是怎么畫出來的?看來,他們已經開始在觀察中模仿、學習線的技法了。這時,我并沒有停止下來,而是請同學們繼續(xù)打開課本,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快樂動漫》電腦繪畫中線的表現(xiàn)方法——“曲線工具”,繼而拋出觀察任務:“感受一下,這幾幅作品的用線和電腦繪畫的‘曲線工具所繪之線有何不同?”對此,有的同學說電腦繪畫用來畫漫畫還是不錯的,有的同學說欣賞完畫家們所用來表現(xiàn)事物的線,電腦繪畫的線似乎變得冷冰冰的。大家的談論越發(fā)熱烈起來。
教材本身是一個有機體,作為教者,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有機體為教學服務。其實美術作品之間既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不論從哪種角度對比,都會產生不同的對比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出發(fā)點,在實際教學中,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隨機應變,有的放矢。
3.再設觀察任務,在比較中陶冶身心。
過了一段時間,當教學進度進行到第13課《詩配畫》時,我又一次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重新回來欣賞趙孟頫的《秀石疏林圖》。不同的是,這次我所設置的是另一個觀察任務:“這幾幅美術作品的意境有何不同?”
于是,學生在觀察當初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該作品的“秀”與“雅”時,漸漸明白了美術作品的成功不僅需要技法,更需要意境。等我再引導他們將《秀石疏林圖》的柔美與傅抱石的《渭城區(qū)》的清新、學生作品《塞上曲》的豪邁做對比后,學生不由由衷感嘆中國畫的意境之美、技法之妙。
因而,在教師設置觀察任務時,關鍵是看自己的課堂需要突出一幅作品眾多閃光點中的哪一點。需要側重于作品的技法時就突出作品的技法,需要側重于作品的寓意與意境的,則完全可以暫時忽略它的技法。
優(yōu)劣差異大、風格迥異的作品比較是“比較”教學的一個方面,不分高下、風格相近的作品對比是“比較”教學的另一個方面。課堂中,“比較”教學的角度是多元的、無處不在的,不過,均應以拓寬學生視野、陶冶學生身心為目的。
二、兼顧課外,做到見縫插針
課外是課堂內容上的銜接、時間上的延續(xù)。所謂兼顧課外,就是要在生活中抓住活生生的例子,見縫插針,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提高鑒賞力。
讓我記憶頗深的一次課外比較教學,是一次我?guī)е鴰讉€學生去買興趣小組所需的彩紙。我們隨意走進了一家文具店。在門口,我就發(fā)現(xiàn),這家店的招牌燈箱實在不起眼,紅底黑字:“xxx文具店”,平常得很。不過,沒想到這家店的店主竟然是另一個班上學生的父親。他熱情接待了我們,因而,我?guī)缀跏窍乱庾R地就給他提了一個關于改進招牌燈箱的小建議,還當場手繪了一份彩色鉛筆稿子給他。學生們看完我的手繪稿,立刻興奮起來,紛紛表示我設計的卡通燈箱好看,吸引人,而原本的招牌燈箱太普通了?;貋碇?,學生們居然紛紛自發(fā)設計出許多款文具店的招牌燈箱,且個個精美。看來,課外生活之中也可以見縫插針,讓孩子們提高鑒賞力。小小的一件事,或許就會成為引領孩子們走向設計之路的偉大創(chuàng)舉。
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教學機會是不勝枚舉的。學生們課間玩玩具時,我們可以不失時機地討論一下玩具色彩、造型的不同;男生們喜歡汽車,我們可以一起探討汽車的造型——從街頭各類造型迥異、優(yōu)劣不等的汽車比較起,直到各種令人“腦洞大開”的概念車為止;女生們喜歡漂亮衣服、發(fā)飾,我們也可以一起探討一下服裝搭配怎樣搭配為好,怎樣搭配不宜;參觀展覽時,帶著學生欣賞展覽館的布置設計,聯(lián)歡會時,帶著他們比較各個班級場地安排的不同……美育無處不在,“比較”教學自然無處不在。
課堂外的世界,往往是孩子們增長知識、提高認知能力、提高審美情趣的沃土。作為教師,我們應有所準備,把握機會,因勢利導。
美國著名教育家羅恩菲德說過:“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于創(chuàng)造力,而不管這種創(chuàng)造力更適于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有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chuàng)造力,并將之應用于生活和職業(yè),那么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經達到?!焙⒆觽円苍S不會個個都成為藝術家,但他們都可以養(yǎng)成一雙可以與藝術家媲美的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也是我們的美術教學要為之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五墩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