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獨具民族精神的記憶,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自2007年起、在福??h五鄉(xiāng)、一鎮(zhèn)、兩場進行收集整理。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安排部署,做到了區(qū)域不漏、項目不漏,鄉(xiāng)鄉(xiāng)有項目、在福??h城范圍內普查、挖掘、收集、整理、50多個名錄項目材料分類建檔。經過收集整理篩選出已認定、國家級名錄項目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1個、自治區(qū)級名錄項目包括“冬布拉藝術”和哈薩克族民間“達斯坦”共2個、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名錄項目13個,縣級名錄項目55個。面對如何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社會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本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點工作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加強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健康發(fā)展,結合我縣的非物質文化實際情況,福??h委、政府高度重視,抽調專業(yè)人員組成專家組,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委宣傳部、文體局、財政局、教育局等單位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義、具體要求、方針原則、保護范圍、保護制度等,落實了組織保障、工作職責、經費來源、宣傳交流等工作責任,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順利開展。
二、措施得力,非遺保護工作穩(wěn)步推進
組織實施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對我縣民間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在工程啟動之初,我們便制定了《福??h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方案》,確定了具體目標、工作原則和主要保護對象。2007年以來,對全縣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行了系統(tǒng)普查,基本摸清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延續(xù)、發(fā)展、分布和保存現(xiàn)狀等情況,建立了《福??h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登記表》,及時將普查資料上報到了自治區(qū)、地區(qū)等上級主管部門,并對搜集與征集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實物和文獻資料,做好了陳列、展示、研究和管理工作。對確屬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價值而面臨瀕危消亡的項目,采取了拍攝音像資料、收集實物、派專人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
三、加大傳承人的保護力度,建立傳承保護機制
采取了發(fā)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努力改變目前民族藝術隊伍后繼乏人的現(xiàn)狀,并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為傳承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對具有重要價值的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盡力保護,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鼓勵民族民間藝人帶徒授藝,加強中青年藝術骨干的培養(yǎng),使民族民間藝術絕技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福??h《哈薩克族達斯坦》傳承人哈孜木·阿勒曼同時也是第二批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傳承人,他是福海縣闊克阿尕什鄉(xiāng)齊勒哈仁村牧民,是現(xiàn)在唯一一位吟唱哈薩克族達斯坦數量最多的人,可以吟唱100多部作品。據了解他十三歲開始學藝,受其父阿勒曼的影響早年迷戀上了哈薩克族達斯坦,經過幾十年的磨礪,掌握了大量的哈薩克族達斯坦唱法。同時,他還可以在不翻看任何文字資料的情況下,將一部成千上萬行的哈薩克族達斯坦完整地背唱出來,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被形象地稱為“活錄音機”。2009年被文化部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這么優(yōu)秀的傳承人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資源、一種榮耀、一處寶藏,因此我縣充分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對傳承人加大保護力度進行重點扶持,通過建造住房、發(fā)放生活補助金、劃撥耕地等方式解決了住房、生活、醫(yī)療等問題,以保證傳承人無后顧之憂,專心進行傳承培訓工作,目前已經培養(yǎng)傳承人多名,并積極參與如“文化遺產日”、“納吾熱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等宣傳活動,多次進校園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培訓。通過努力在福??h形成了良好的保護《哈薩克族達斯坦》的社會氛圍,民眾參與積極性較高。
2014年福海縣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授予“中國哈薩克族達斯坦之鄉(xiāng)”榮譽稱號。
福??h哈薩克族眾多,阿肯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動之一,截至今年,我縣已成功舉辦了26屆阿肯阿依特斯大會,每次都在縣鄉(xiāng)村組織阿肯海選與培訓。2015年由自治區(qū)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自治區(qū)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為福??h喀拉瑪蓋鎮(zhèn)榮獲“阿肯阿依特斯”之鄉(xiāng)進行了揭牌,這是對我縣民間阿依特斯文化的高度肯定,必將推動我縣哈薩克族阿肯阿依特斯文化發(fā)展和傳承,哈薩克族阿肯阿依特斯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和宣傳。
四、加強傳承人培訓,民族民間文化走進校園
對傳承人的傳承培訓工作加強管理,積極與傳承人簽訂傳習協(xié)議,把任務落實到位,將培訓與教育、輔導相結合,使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社區(qū)、進校園。福??h是哈薩克族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我縣將《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作為課間操進行普及,使每個在校學生都了解并掌握了該技藝。尤其是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興趣愛好隨著傳習的開展,學員人數不斷增加。我們利用這種優(yōu)勢將《哈薩克族達斯坦》、《哈薩克族卡拉角勒哈》等資源進行了集中培訓推進校園,這些代表性項目列入了日常學習課程,使民族民間藝術絕技后繼有人、代代相傳。
五、認真做好“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
加強宣傳,營造保護氛圍。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lián)網等媒體上開設專欄,不定期刊登、在人口密集處發(fā)放宣傳單、舉辦展演、展覽、培訓班等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知曉面,廣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種類及保護重要性,增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動員社會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相關“搜遺”活動,有效的提高了全縣人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保護意識。
六、有效利用,做大做強品牌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利用與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相結合,大力發(fā)掘并充分利用鄉(xiāng)土文化,激發(fā)廣大群眾的民族自豪。與培育和發(fā)展旅游業(yè)、文化產業(yè)相結合,促進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慶元優(yōu)勢的民族民間文化產品系列,做大做強特色品牌。
七、健全隊伍,加強業(yè)務培訓
要建立和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培訓,不斷提高專業(yè)水準和工作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保護,需要我們列入常規(guī)并長期堅持保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當繼續(xù)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從保護、傳承、培訓、宣傳幾個方面開展工作,將繼續(xù)精心組織,廣泛開展群眾文藝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搜集工作,抓理論調研,做好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工作、抓輔導培訓,更好的做實做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一步豐富福??h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人們全面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