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
高職院校貧困生主體性的調查與分析
王麗
摘要:高職院校貧困生問題已是學校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之一,而目前在心理健康領域,對貧困生在校期間中表現(xiàn)的研究理論分析較多,實證研究較少,且缺少合適的測量工具。因此,通過自編的大學生主體性量表,揭示貧困生在學生、生活等方面的主體性現(xiàn)狀,了解其心理及行為的特征以求為教育提供依據(jù),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貧困生;主體性
本研究運用經過標準化的問卷獲得數(shù)據(jù),從六個維度上分析了高職院校貧困生的主體性狀況,并針對貧困生在校期間的培養(yǎng)提出相關建議。
對貧困生的關注是學校幫扶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職院校,如何響應國家的號召,在貧困生的幫扶過程中提高其工作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已有貧困生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理論分析,缺少實證研究。要科學地測量出高校貧困生的主體性水平和狀況,并且符合被測量群體的特點,就需要運用實證調查,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因此,在測驗量表的基礎上,對貧困生的主體性現(xiàn)狀全面了解,希望在通過實證的測量工具,進一步推動對高校貧困生幫扶工作的研究。
(一)研究假設
高等院校大學生中的貧困生的主體性水平總體較好,且在調查的六個維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研究被試
研究被試為蘇州國際教育園北區(qū)的在校貧困生。正式施測,在蘇州國際教育園北區(qū)高等院校中發(fā)放問卷85份,回收有效問卷83份,回收率達97.6%。
(三)研究工具
《大學生主體性水平量表》自編量表。
(一)結果分析
表1各因素項目數(shù)統(tǒng)計量描述
1.問卷結果分析。在研究所設計的5級記分量表中,3分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就是一般水平,分數(shù)越高,水平越高。根據(jù)表1可得,問卷總分及各維度上的平均分都在3分以上,說明高校貧困生在此六個維度上的心理水平處于中等以上,從總體上看,高等院校的主體性水平狀況良好。
2.高校貧困生主體性現(xiàn)狀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在本研究的六個維度上,高校貧困生的主體性水平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高校貧困生的責任感、堅持性等方面在總體上有一個較好的評價,持一種肯定態(tài)度。總體看來,貧困生群體具有積極主動、勤奮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
同時還看到,被試的責任感和堅持性這兩個因素上,相對其它因素平均分較高,這說明貧困生群體具有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但在主動性和自信心維度上的得分分別是3.2517 和3.2756,這說明在大學生活中,貧困生群體由于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自身的自信心受到一定影響,主動積極性也在數(shù)據(jù)上體現(xiàn)的不夠明顯。并且,貧困生容易自我消極暗示,害怕因為貧困讓同學們看不起,自尊心也相應較強,心思容易敏感。[1]
目前,在調查的六個維度中,高校貧困生的主體性水平狀況,整體情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現(xiàn)為高校培養(yǎng)和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貧困生心理健康
貧困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如何看待問題對于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的進步至關重要,這就需要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加強自我教育,建構主體性心理。[2]根據(jù)這種思路所進行的教育,一方面,強化了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意識,通過積極的自我暗示來幫助自身成長;另一方面,提供幫扶,以學生為中心。貧困生是由于家庭原因,經濟條件較差,這種貧困是生活上的貧困,高校要充分響應國家政策,積極努力的幫助這些貧困生順利的完成學業(yè),同時,更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不要走向心理貧困的極端。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關注,從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到二級學院的心理健康工作辦公室,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是一個重點工作,二級學院可以建立貧困生的心理檔案,定期隨訪,關注個案,促進貧困生的健康、積極心理的構建。
(二)著力培養(yǎng)貧困生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大學教育要倡導培養(yǎng)貧困生的主動性和自信心,在具體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主要做法有以下兩個方面:(1)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為貧困生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學生和生活氛圍。學校要加強班級、宿舍環(huán)境的管理,這就需要學生管理人員,尤其是班主任和輔導員要加強對班級班風和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們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環(huán)境,讓貧困生的生活和學習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下進行,在交往和集體活動中培養(yǎng)自信。一個人在交往和集體活動中的威信越高,其自信心就越強,因此,多鼓勵、支持學生正常的交往,讓學生在交往與集體活動中了解自己,完善自己。讓他們通過自身的體驗來促進主動性的培養(yǎng)和自信心的增強;(2)借助心理輔導。心理輔導老師要對缺乏自信心的貧困生做詳細的觀察與了解,同時,要尊重與保密原則共存,重視他們處理問題的敏感性,通過一系列心理輔導的手段來針對幫扶。也可以對貧困生進行團體實訓和教育,依托學校心理咨詢室,搭建應用平臺,讓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輔導資料,并由專業(yè)老師來做指導。[3]
(三)建立貧困生培養(yǎng)的多元體系
經濟的困難都導致貧困學自信心的不足,對人生價值追求也很迷茫,因此,對貧困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也尤為重要。貧困生的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學校教育與管理的介入是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fā)揮學校的平臺作用,在貧困生中深入展開教育,把握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動態(tài),逐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從主動性、預見性、自信心等多角度探索提高高校貧困生的主體性水平的同時,還應綜合社會管理、學校教育和貧困生自身等各方面因素,建立貧困生培養(yǎng)的多元體系。只有把貧困生的內部環(huán)境和外部環(huán)境有效的結合,才能為其教育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發(fā)展空間。[4]
參考文獻:
[1]吳秀清.淺議貧困大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J].商業(yè)文化,2011(10):285.
[2]王玉珍.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D].開封:河南大學,2006.
[3]丁敏.高校貧困生的人文關懷探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D].蘇州:蘇州大學,2013.
[4]齊平,吳金昌.論大學生獨立性、責任感、自尊水平及其培養(yǎng)[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7(4):103-105.
[[責任編輯李漪]]
基金項目:蘇州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院課題“旅游管理高職生工學交替職業(yè)心理素質的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MH201504)
作者簡介:王麗,女,蘇州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心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16)02-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