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泉
21世紀發(fā)展最迅速的學科之一是認知心理學,傳統(tǒng)意義上的能力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認知能力,解決“是什么?”的問題,二是技術能力,解決“怎么辦?”的問題。兩種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跟人與人的相處能力有關聯(lián),同時受到個體情緒的影響,所以人們開始意識到第三、四種能力,就是合作交流溝通能力和情緒能力,情緒會影響心理過程、價值判斷、行為執(zhí)行和道德認知,犯罪學中有一種情緒失控的“激情犯罪”,就是指情緒失控做出極端行為而造成犯罪的惡果,在道德教育中,控制情緒非常重要,情緒失控,理智就喪失,道德認知產生偏移,道德判斷、道德行為必然產生錯誤,研究情緒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一、小學生情緒學習對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影響
1.情緒分類和情緒能力的測評?,F(xiàn)代認知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情緒的產生與外界環(huán)境刺激、個體的文化背景、認知水平及大腦的生物學基礎都有直接關系,個體情緒化特征既有家族的遺傳性,又有后天的學習性,目前,從人類生存保障的視角出發(fā),把“情緒”分成次要情緒和社會情緒兩大類,兩類情緒都來源于個體的生活經驗,一般生活中感受到的道德相關情緒稱“次要情緒”,如失敗條件下的羞恥感、窘迫感、嫉妒感,等等,社會情緒指沒有外界危險的情況下也能產生的情緒傾向,例如對某一事件感到驚訝、憤怒、恐懼、厭惡,對某一人物崇拜、蔑視,對生活態(tài)度選擇悲觀或快樂,等等,這種情緒是比較廣義的,也是受到文化背景及認知水平制約的。社會情緒有七種:恐懼、憤怒、悲傷、厭惡、輕蔑、驚訝、快樂,七種之中只有快樂情緒是積極的,所以我們無論是學習層面還是道德潤澤層面,都必須注意快樂情緒的最大化,使個體在愉悅的情緒條件下發(fā)展自己的心智。
情緒跟行動有關聯(lián),情緒的測評就必須仔細觀察被測評者的行為、表情、言語和姿態(tài),德育教育工作者缺乏觀察和測評學生的情緒能力,一堂品德課教師并不關注學生學習情緒給道德認知帶來的影響,只是按教材內容機械推進,偶爾使用一些小環(huán)節(jié)引起學生的淺層次興趣,逐步使品德課堂教學成為學生邊緣學習的場域。真正優(yōu)質的品德課是要學生追求一種道德信仰,并在追求中獲得成功的喜悅,要鼓勵學生渴望成功,追求高尚和儒雅,學會不同語境下、不同條件下的情緒自我調控。
2.情緒產生的因素分析。因為情緒產生跟人的大腦有關聯(lián),所以情緒有年齡發(fā)展階段性、家族遺傳性,也有人種、性別的差異性。情緒產生又跟外界刺激條件有關聯(lián),因此情緒又有外界誘因刺激性、文化背景制約性、個體感受能力的識別性。情緒是主觀產物,同一事物可以產生不同個體的不同情緒,不同事物也可以產生不同個體相同的情緒,情緒是短暫的,可以轉化的,例如教師經常用紅五角星獎勵學生,低幼年級有獲得獎勵的喜悅情緒產生,高年級學生就會產生厭惡情緒,時間短,低幼年級有激情,時間長就不感興趣了。
3.小學生情緒調控對道德認知形成的影響。道德的學習不能在事不關己的討論中、冷眼旁觀中進行。德育主體必須在經過道德生活的過程中認識社會與道德,體驗道德生活,發(fā)展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悟的能力,情緒對道德體驗、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悟能力是有直接影響的,中國傳統(tǒng)儒家學說中有句名言:“親其師,信其道”,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情緒對道德學習的影響力。
二、小學生情緒的識別、理解和管理
1.小學生情緒的理解和管理。小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和腦發(fā)育的制約,情緒比成人脆弱,自控能力比成人差,嬰兒至學齡前兒童產生情緒變化時生存物質條件占主要因素,跟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并無聯(lián)系,學齡兒童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精神層面的需求會導致社會情緒的變化,單親家庭子女性格異常,多數是家庭結構條件引發(fā)的情緒變化得不到調控,日積月累轉變成性格問題,對學生情緒調控能力的培養(yǎng)醫(yī)療心理學稱“心理介入”或“心理輔導”,德育教師應該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的心理輔導老師,理解學生情緒的產生過程和變化規(guī)律是德育工作者的專業(yè)發(fā)展基本要求。
從情緒理解的視角看待小學生的不道德行為就會產生一種新觀點,稱作“合理性錯誤”,例如學生不會做回家作業(yè),又得不到任何幫助,也查不到可用資源,在懼怕教師權威的情緒下,抄他人作業(yè),這就是“合理性錯誤”,并非是“道德認知問題”。抄襲作業(yè)是不道德的,但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所產生的錯誤行為是合理的,教師的德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不能以懲罰矯治錯誤,而是改變外界刺激條件,轉變學生情緒,使他們向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規(guī)范方面發(fā)展。
2.師生關系在學生調控中的作用。師生關系的“和諧”和“親善”是學生情緒調控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條件。在德育工作領域,教師角色是多重的,既是年長者生活經驗和知識傳授的使者,又是道德規(guī)范的楷模,教師的品格、言行直接影響學生情緒的產生,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人格平等的,相互尊重,合作交流的。造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下,學生的社會情緒不可能產生“愉悅”,“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有理”使師生對立、情緒沖突,不可能有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產生,師生關系是學生情緒產生和調控的閥門,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產生道德的理性認識。
三、小學德育工作的情緒教育融入法
1.小學生德育工作情緒教育法的一般步驟。教育工作中的情緒教育法經歷四個教育階段:一是情緒識別階段,二是情緒因素分析階段,三是情緒控制和轉換階段,四是道德認知回歸理性階段。德育是一個廣義概念,學校德育由學科德育課程和品德德育課程兩部分組成。學科德育課程指每一個學科中的情感目標和道德教育目標,品德德育課程專門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班隊活動,等等。學科德育課程的情緒教育重點關注情緒對學業(yè)的影響,品德課程重點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情緒轉化和自控能力。情緒教育法有許多不同策略選擇,具體可分個體情緒疏導和集體情緒調控兩大類,個體主要言語交流,集體主要共情同理,用直覺的方法控制和轉換消極情緒,使學習者在良好的感覺下調控情緒。
2.小學生德育情緒教育法的幾種范式。情緒教育法有以下四種范式:一是傾聽和溝通范式,二是非語言共情范式,三是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范式,四是消除情緒障礙范式,也稱問題解決法范式。
小學德育中的情緒教育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藝術,既是一種德育工作者的范式,又是一種哲學理念。德育工作者是一個研究道德培養(yǎng)和探究人性的教育實踐者和思考者,一定要重視情緒對每個學生總體認知能力的作用。研究小學德育中的情緒調控能力培養(yǎng),為德育工作實效化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和方法,也一定會給德育課程改革帶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