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慧玲
【摘 要】 新媒體技術給《中外服裝史》課程教學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谛旅襟w技術《中外服裝史》課程教學改和創(chuàng)新能力,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 新媒體技術;中外服裝史;課程教學;改革
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后發(fā)展起來的新媒體形態(tài),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等渠道,通過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新媒體信息的傳播具有五大特征:第一,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自由性與平等性,人們可以通過新媒體自由發(fā)布信息。第二,在新媒體的虛擬環(huán)境下,人們可以隱匿自身身份,這種隱匿方式又反過來增加了信息雙方的安全感。第三,由于其不受時空的限制,海量的信息可以被新媒體即時傳播。第四,新媒體信息具有數(shù)字化與交互性特點。第五,新媒體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對信息進行檢索,以滿足人的個性化需求。
受經濟全球化和新媒體技術的沖擊,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的各種問題日益突出,這同樣給高校服裝史論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中外服裝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對服裝史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師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單一等現(xiàn)象。我們應該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在給服裝史教學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適應時代發(fā)展,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對新媒體教學技術的學習和運用。
一、新媒體背景下《中外服裝史》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快速、便捷地了解信息,不受時空限制。目前,部分高校服裝史教師的教學方法相對落后,與當前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形成鮮明對比。在傳統(tǒng)的服裝史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更新較少,沒有將新媒體的優(yōu)勢運用到教學中,學生不能直觀地感受歷代服飾的真實面貌,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倦的心理。此外,由于《中外服裝史》屬于大課,師生間的互動溝通較少,而教師在課堂上更注重教學任務的完成,對學生所關心的問題關注較少,不能及時跟上時代步伐,不能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教學效果不理想。調查資料顯示,在新媒體背景下,我國高校在校生80%有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的使用率達99%,有30%的學生空閑時間用電腦和手機上網聊天,或打游戲,很少用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獲取專業(yè)知識,沒有充分利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最新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是新媒體使用最活躍的群體,大學生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思想和認知還不太成熟,缺乏較強的辨別能力,自制能力較差,易受外界影響。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第一,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在教室中的講授為主,這種模式目前已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的需求。新媒體使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得獲取信息,拓寬了學生視野,滿足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第二,是對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新媒體逐漸成為大學生人際交流的新平臺。新媒體改變了大學生與外界的聯(lián)系方式,使其形成了對網絡的依賴,大學生的交往方式逐漸從現(xiàn)實向虛擬過渡,減少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的交往,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方式被淡化,這不利于學生現(xiàn)實人際關系的培養(yǎng)。第三,是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產生著巨大的沖擊,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新媒體傳遞的信息量大,內容參差不齊,在冗余信息的沖擊下,大學生易形成依賴心理,忽略自身的自由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新媒體背景下《中外服裝史》課程教學改革的新途徑
1、基于新媒體改革《中外服裝史》課程的教學方式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中外服裝史》的教學過程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是在有限的時間、地點學習既定的內容。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室可以開發(fā)多元的教學方式,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第一種是“翻轉課堂模式”。教師可以通過錄制教學視頻,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由接受新知識,遇到問題可以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解決。這種模式讓師生的角色產生了根本變化,增強了師生間的交流溝通,使課堂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場所。第二種是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學。在新媒體背景下,學生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手法表達自我,分享個人的感受。教師則可通過新媒體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等,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利用新媒體向學生推送個性化的知識,實現(xiàn)因材施教。第三種是參與式學習。參與式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新媒體具有隱蔽性和公開性特點,學生在這一環(huán)境下有平等交流的機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較高。利用新媒體的這一特性,教師可設置討論主題,學生可利用手機和微信平臺對該主題各抒己見,激發(fā)學生的思想火花,實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目的。第四種是檢索式學習模式。新媒體背景下,海量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學生只能快速閱讀或瀏覽,很難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檢索式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目標明確的進行信息檢索和學習,避免陷入大量無用信息的包圍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基于新媒體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新媒體徹底改變了知識被某個人或某一群體壟斷的歷史,人人都可以成為知識的提供者或獲取者,學生學習《中外服裝史》甚至可以脫離教師和教材,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照本宣科肯定會被淘汰,只有充分利用新媒體,不斷提高專業(yè)知識和綜合素質,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服裝專業(yè)教師。提升服裝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組建教師協(xié)同教學平臺,以團隊的模式,通過各種手段,采取多元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借力新媒體將豐富的信息運用于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第二,掌握新媒體技術。新媒體背景下,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而且要具備熟練使用新媒體教學設備的能力。教學中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相關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知識和信息。第三,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新媒體為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面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料,另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對某一教學問題暢所欲言,百家爭鳴,在論爭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進教學能力的提升。
3、基于新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地點學習固定的內容,新媒體背景下,這種教學模式已經落伍,不適應信息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借助新媒體,運用網絡、手機等媒體方式,使師生擺脫時空限制,在課堂之外隨時隨地進行互動交流,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教學效果。運用新媒體教學,可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表達其自身的話語權。這種開放式教學模式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新媒體是影響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直接信息平臺,我們應順應新媒體發(fā)展趨勢,強化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積極影響,提升大學生的信息辨識能力,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大學生往往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從而造成價值取向的迷惘。因此,有必要通過媒介素養(yǎng)教育使大學生對媒體信息建立起獨立的批判精神,賦予大學生完善的媒介素養(yǎng)知識結構,在各種新媒體環(huán)境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解讀各種媒介信息。
總之,新媒體技術給高?!吨型夥b史》教學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改革發(fā)展的機遇,作為高校服裝專業(yè)教師,應努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新媒體教學改革的相關制度,以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為指導,積極開展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各種教學模式改革,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促進高等服裝專業(yè)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楊未.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途徑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
[2] 陳苗.新媒體影響思想政治教學的分析與探討[J].新聞戰(zhàn)線,2015.
[3] 張煥華.西藏大學生使用現(xiàn)代新媒體的基本狀況分析[J].學理論,2015.
[4] 周紅春.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高校教學方式的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3.
[5] 李愛軍.新媒體時代中學歷史教學新途徑探討[J].廣西教育,2014.
[6] 潘淳.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
[7] 錢文彬.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及對策[J].新聞界,2010.
[8] 王琰.藝術課程運用新媒體教學的意義[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