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霞
摘 要:為了優(yōu)化中學語文詩詞課堂教學,教師就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將詩詞的審美教育功能貫穿于中學語文教學中,以藝術熏陶人,以藝術塑造人,最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使他們對生活、社會產生美的感受。本文重點論述如何運用比較閱讀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關鍵詞:比較閱讀;審美想象力;意境;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26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10
我國古典詩詞匯聚了古今文人的語言文化的精髓,呈現(xiàn)出精彩優(yōu)美的大千世界,蘊涵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情感。要想鑒賞體味其潛在的意韻,采用比較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我們可從不同詩人對同類事物的描繪中,領略其各自獨到的感受,初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除了引導學生在多姿多彩的詩文中遨游,用心體驗,細心品味,還更多地關注比較探究。這一要求和引導開辟了初中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在詩詞教學中,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將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欣賞和品味詩詞。下面我就以《山行》《江南春絕句》《游園不值》為例,談一談詩詞比較欣賞的好處。
一、縱向比較
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文比較。通過這一比較,不僅能更深刻地了解詩文,而且能通過比較了解和學習作者的詩文風格,了解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生活經(jīng)歷、不同的政治抱負和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牧的《山行》和《江南春絕句》,同是兩首寫景絕句,《山行》寫山中秋景,《江南春絕句》寫江南春景?!昂健薄笆瘡健薄鞍自啤薄皸髁帧薄八~”“二月花”“千里鶯啼”“綠葉紅花”“水村”“山郭”“酒旗” “風”“古寺”“樓臺”和“煙雨”這些簡單景物的拼湊,幾筆就勾勒描繪出一幅意境高雅、古樸別致的山水畫,給人一種寬闊,遼遠,濃盛的感覺,可見詩人豪放的詩情和細致的觀察力。
“霜葉紅于二月花”“多少樓臺煙雨中”同是一種景物特寫,讀者從中欣賞到了秋天楓葉經(jīng)霜的艷麗美,煙雨中佛寺的古樸朦朧美。但詩人杜牧絕非只知吟風弄月,孤芳自賞之輩。崔道融贊頌杜牧的人品:“紫薇才調復知兵,長覺風雷筆下生?!毙飓I中贊頌杜牧的詩品“杜之詩思索悲切,流情感慨”。所以“霜葉紅于二月花”語出思索與哲理: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經(jīng)霜的生命將更加嬌艷,反映的是作者積極的奮斗的生活觀。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于朦朧詩意的美景中透出悲切的流情感慨,有喻古諷今之意,以南朝廣建寺廟而最終衰敗,來諷刺當時政治的沒落,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時政不抱希望的無能為力之情。同一作者的兩首不同的詩,通過比較鑒賞,就可以顯而易見地體會到作者流露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橫向比較
不同作者寫同一景致的詩文比較。通過這一比較,會給我們寫文章立意構思以許多創(chuàng)新啟示。
例如,杜牧詩《江南春絕句》和葉紹翁的《游園不值》。這兩首詩同是寫春天景物的絕句,但詩人看景的視覺和寫景的筆法不同。杜牧詩《江南春絕句》中“千里鶯啼綠映紅”描寫了一幅到處鶯歌燕舞,花紅柳綠的盛春氣象,一個“啼”字就把生機盎然的春天給寫活了,在詩的一開始就映入讀者眼簾??梢娫娙藢懢伴_門見山,看景視覺大、遠、。;“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一句提供了并列的幾個意象:“水村” “ 山郭”“ 酒旗”和“風”。詩人抓住了最有特征的景物,其他的一切都由這些意象刺激讀者,由他們在想象中去創(chuàng)造。
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中,詩人開始并沒有寫景,而先抒情:“應憐屐齒印蒼苔”,后敘事:“小扣柴扉久不開”,隨即卻有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朋友院墻上的紅杏冒了出來。一枝紅杏而非一園紅杏,一樹紅杏,可見詩人的視角小、新、奇。同樣的寫景詩,一個視角寬廣、闊大;一個窄小、新奇。通過對比鑒賞,每一位讀者就可以輕松地體會到不同作者寫作手法的不同。
通過比較可知,同是春天,可以這樣看,也可以那樣看;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那樣寫;可以這樣抒情,也可以那樣抒情;可以抒這樣的情,也可以抒那樣的情。
由此,可以將縱橫比較作為詩詞鑒賞的重要步驟和方法。在教學中經(jīng)常性有意識地加以應用,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作者的情感\對文章的內涵的理解,而且可以跨越時空、國界、體裁去感受不同詩文的不同意境,達到一箭雙雕、舉一反三的效果。
鑒賞能力的形成要以相當?shù)拈喿x量為基礎,僅僅圍繞語文課上的訓練是不夠的,因此必須注重課外的培養(yǎng)。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心靈世界充滿幻想,身心發(fā)展從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時期。這時,他們充滿幻想和創(chuàng)造精神,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初步具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對比的詩詞欣賞、理智的欣賞,要求學生自覺養(yǎng)成誦讀、欣賞、品評詩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對文學、生活、社會的審美、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