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式,對語言起到裝飾作用,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隱喻隨處可見。當然在政治語篇中也不例外。政治語篇作為一種特殊題材,其措辭嚴謹,內容與日常生活用語差距大,難懂。作者發(fā)現由于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運用,使得抽象難懂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使普通民眾也能理解其政治立場。本文從概念隱喻角度出發(fā),分析習近平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總結習主席在講話中運用的主要概念隱喻,分析其原因,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政治語篇。
關鍵詞:政治語篇;習近平;概念隱喻
一、引言
Lakoff & Johnson (1980) 認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維和行動中,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質的”。從此語言學家開始從認知角度來研究隱喻。可以說,這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改變了我們對隱喻的認知。人們借助概念隱喻,通過熟悉、具體的事物來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政治語篇作為一種特殊題材,其措辭嚴謹,內容簡潔、準確、嚴肅、精煉。Lakoff (1996) 指出“政治由隱喻組成”。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政治語篇中也不例外。講話者通過政治語篇來表達其政治立場,常常運用概念隱喻來表達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達到說服、激勵、領導的目的。因此,本文試圖分析習近平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分析和歸納其中主要運用的概念隱喻,并分析其原因,并希望能為政治語篇中的概念隱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理論背景
本文的理論基礎是概念隱喻理論,由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概念隱喻是一種認知機制,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源域是我們所熟悉的,具體的范疇,目標域是我們所陌生的,抽象的范疇。隱喻的實質就是通過一種事物來認識理解另一種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一般說來,人們借助我們所熟悉的具體的源域來理解抽象復雜的目標域。
隱喻在政治語篇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Thompson (1996) 用一個隱喻來表示政治和隱喻的關系:有了水,魚才能成為真正的魚;有了隱喻,人才能思考和理解政治。也就是說,隱喻是政治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家們通過概念隱喻,表達其政治立場。他們在政治語篇中用概念隱喻來縮小他們和普通市民的差距,于此同時,還可以獲得普通民眾的支持并贏得聲譽。Lakoff (2008) 也提到了美國政治中的概念隱喻,通過概念隱喻分析了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個黨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政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領導人的講話也收到廣泛關注。但從概念隱喻角度來剖析領導人的講話還比較少見。本文嘗試從概念隱喻角度剖析習主席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通過其主要運用的概念隱喻來解讀語篇,并為其后研究提供參考。
三、典型隱喻
通過分析,作者發(fā)現在習主席的這次講話中主要有三種典型隱喻:旅程隱喻、建筑隱喻和人類隱喻。以下是具體例子及分析:
(一)旅程隱喻
Lakoff (1993) 指出,有目的的社會活動就是一個有目的的旅程。亞非合作也是一個具有目的性的社會活動。作者在習主席的講話中發(fā)現了概念隱喻“亞非合作是旅程”。通過我們所熟悉的源域“旅程”來理解相對陌生的目標與“亞非合作”。例如:
1.亞非合作走過了60個春秋,正來到一個新的起點上。
2.要摒棄冷戰(zhàn)思維、零和博弈的舊觀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安全的新理念,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分歧爭端,共同應對恐怖主義、公共衛(wèi)生、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和全球性挑戰(zhàn)。
3.中國愿同亞非國家開展產能合作,支持非洲國家建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區(qū)域航空網絡,推動亞非工業(yè)化進程。
在一段旅程中,有目的地、旅行者、旅途中的困難障礙、方向等。與之相對應的是,亞非合作中的各個階段合作的目標、亞非國家、合作中出現的分歧困難等。在亞非領導人會議講話中習主席靈活運用“亞非合作是旅程”這個概念隱喻,表明了合作就像旅程,雖然會有困難,但終究會到達目的地,終究各個階段合作目標會順利達成。
(二)建筑隱喻
亞非合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用源域“構建一座建筑物”來理解目標域“亞非合作”會更加簡單清晰形象。即語料庫中包含此概念隱喻“亞非合作是構建一座建筑物”。
1、中方支持印尼方建立亞非中心的倡議。
2、中國愿同有關各方一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建設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發(fā)揮好絲路基金作用。
3.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開展南北合作的政治基礎。合作共贏的基礎是平等,離開了平等難以實現合作共贏。
構建一座建筑物,首先需要牢固的地基,同樣亞非合作也需要堅固的基礎,如堅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政治基礎。構建一座建筑物,需要建筑師們的密切配合,同樣亞非合作也需要中國與其它亞非國家密切合作,共同建設,完成亞非合作。
(三)人類隱喻
Lakoff & Johnson (1980) 認為“非人類實體可以用人類來表示和描述”。即用描述人的詞匯來描述非人類實體,賦予非人類實體人的特征,以達到使語言更形象更生動的目的。作者發(fā)現習主席使用了兩種人類隱喻,即“國家是人類”和“國家之間是朋友、伙伴和兄弟”。
1.中國愿同亞非國家開展產能合作,支持非洲國家建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區(qū)域航空網絡,推動亞非工業(yè)化進程。
2.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qū)和國際事務的權利。
3.中國是亞非團結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始終堅定支持亞非國家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義事業(yè),堅定促進亞非國家共同發(fā)展,并向亞非國家提供了真誠無私的援助。
把國家當作人類,賦予國家人的特征。人能支持也能與他人合作,人享有權利更有義務,在這次講話中,習主席通過“國家是人類”概念隱喻,明確表明了中國愿意與亞非國家合作,并堅定支持、促進合作,充當著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的作用。
4、無論發(fā)展到哪一步,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都永遠做發(fā)展中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
5、面對新機遇新挑戰(zhàn),亞非國家要堅持安危與共、守望相助,把握機遇、共迎挑戰(zhàn),提高亞非合作水平,繼續(xù)做休戚與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同時,作者也發(fā)現了概念隱喻“國家之間是朋友、伙伴和兄弟”。習主席通過這個概念隱喻,表明了中國在亞非合作過程中的友好態(tài)度,始終把亞非國家當作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四、結語
本文結合概念隱喻理論,分析解讀了習近平主席在亞非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作者發(fā)現路程、人類和建筑隱喻在這次講話中占了大量的比例。并且與這三種源域相對應的目標域要么是亞非合作,要么是國家。作者發(fā)現習近平主席在這次講話中主要通過這三種概念隱喻,清楚明白地表明了中國在亞非合作中的政治立場:中國愿意積極地與其它亞非國家一起促進亞非合作,并且提供無私援助,做亞非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亞非合作是一次旅程,雖然有問題分歧、但終究會到達目的地,終究各個階段合作目標會順利達成。亞非合作是構建一座建筑物,需要堅固的基礎,如堅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政治基礎。亞非合作同樣也需要國與國之間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像朋友、伙伴更像兄弟一樣共同促進亞非合作順利進行。
概念隱喻在政治類語篇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概念隱喻,一些復雜抽象的政治概念更容易為人們所理解。通過概念隱喻,政治家們清楚明白地表明其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 M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3]Lakoff, G. The Political Mind: A Cognitive Scientists Guide To Your Brain And Its Politics[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8.
[4]Thompson. 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 Metaphor: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1996.
[5]陳文革. 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作用[J]. 南華大學學報,2006.
[6]喬治. 萊考夫.別想那只大象[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束金星.隱喻與政治—“911事件”后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隱喻思維透視[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5.
[8]周維超.美國總統就職演講中的隱喻[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2.
作者簡介:石夏娟,女(1990.05——)
,重慶梁平人,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