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洗鉛華,盡削冗繁,讓學生始終親近文本,在對語言的‘親和體貼中獲得母語的滋養(yǎng),從而學會語言,學會理解和表達”——聆聽了專家的講座,我認識到作為一個語文人我們肩上的使命,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們學習生活中的語文閱讀教學。在我們的生活中,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是,教師:重做題,輕讀書;重結果,輕過程。學生:走馬觀花、急功近利、心浮氣躁。語文是學生用來學習說、講、讀、寫、用的工具,其中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乃至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教師必須認真關注的問題。在此,筆者也想就語文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一管之見。
首先,要培養(yǎng)民主、和諧的閱讀教學氛圍。語文閱讀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互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xié)調完成的信息傳遞過程。仍然記得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蔡淑卉老師在《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授課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文中的‘百合花的淚水可以刪去嗎?”學生回答很踴躍,有一個小男生在另一個學生還沒有回答完之前,就高高舉起右手并示意老師他要回答時,這時蔡老師僅僅說了一句話:“傾聽和表達都重要?!睕]有嚴厲的態(tài)度,只有謙和的微笑和簡練的語言,既委婉地點明了學生的錯誤,又面對群體講明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明白不光要表達,還要傾聽。
教師要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但參與學,也參與教。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xiàn)真正的學習民主。
其次,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閱讀教學不能冷漠地去理解內容、剖析人物,我們只有引導學生融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體驗文中所蘊含的人生真諦、人品精華、人世滄桑,快樂著人物的快樂,悲傷著人物的悲傷……這樣的課堂才會形成一種與課文相融的氛圍,才會獲得真切的感受。在棗陽市實驗中學黃莉莉老師的作文輔導課上,黃老師由溫庭筠的《望江南》創(chuàng)設情境,先是師生“配合原詞與創(chuàng)作地說”,接著讓學生評點,了解了活動的方法后,讓學生分組完成后四句的創(chuàng)作。由于教師引導到位,學生雖然只是初三的孩子,但卻能很好地體會溫庭筠的《望江南》所設置的情境,學生的即興創(chuàng)作更讓人記憶猶新。在進行“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即興“創(chuàng)作地說”中,有一個女生深情旁白:“......郎君啊,我究竟是你的歸人還是你的過客??!”
情感是學生理解文本,進行有效地表達的基礎。只有激發(fā)學生的體驗,才能使其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線索和精神實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情感教育滲透在每一篇文章中。教師若能以自身的學識與情感叩擊學生的心扉,那么必然能夠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把握作品的深刻內涵,進入美妙的藝術境界。
第三,語文閱讀教學要循序漸進。語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必須遵循其由低到高的發(fā)展順序而進行。在蔡淑卉老師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中,老師提到“百合要開花,雜草和蜂蝶鳥雀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雜草公開和私底下的話能換一下嗎?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蔡老師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了解百合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逐漸增加理解坡度,讓學生大膽分析百合開花的艱難歷程,再由花事到人事,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水到渠成。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tǒng)。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與概括。簡單地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處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問題解決的滿意度都趨于最佳狀態(tài),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有人把語文說成是扶持師生的力量,有人把語文說成是滋養(yǎng)生命的情懷,還有人把語文說成是放飛思想的自由。陽光無聲,能融入萬物,照亮內心與靈魂。語文當如陽光般,有直抵心靈的力量與自由。而語文中的閱讀教學,則是這其中的關鍵!
路望姣,教師,現(xiàn)居湖北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