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軒
摘 要:本文是對咳嗽聲敏感的心理咨詢個案分析。通過對來訪者問題的原因分析,采用多種咨詢方法結(jié)合的形式幫助來訪者康復。本文對咨詢過程和效果進行了著重闡述,最終通過5次咨詢,初步達到了咨詢目標,來訪者的癥狀得到了明顯好轉(zhuǎn)。
關(guān)鍵詞:咳嗽聲敏感 心理咨詢 個案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042-02
1 背景
來訪者小A,女,20歲,某工科高校學生,經(jīng)輔導員介紹于2015年3月中旬來到心理咨詢中心,之前無心理咨詢經(jīng)歷。正式會談開始前咨詢師簡要地進行了結(jié)構(gòu)化,并與來訪者探討了她對咨詢的期望。來訪者前來咨詢的主訴問題是對聲音,尤其是對咳嗽聲敏感,以致給學習、生活造成困擾,生活壓力大,經(jīng)常情緒低落。來訪者稱,導致她對于咳嗽聲音敏感的原因是在高三某次考試中,坐在她后面的一位同學由于感冒整場考試都在咳嗽,使得她分心不能認真答題。從那以后,一旦在教室聽到咳嗽聲,就會特別關(guān)注,無法專心上課。由于高考的臨近,也去醫(yī)院看過,醫(yī)生也開了一些藥,但是效果甚微。進入大學后,這個問題有逐漸加重的趨勢。來訪者提到自己是一個比較喜歡自習的人,一般在圖書館或教室自習,但是由于對咳嗽聲音的擔心,導致她現(xiàn)在有些害怕去自習,有時候一想到自習就會有很大的壓力。而同時,寢室里有一位同學患有咽喉疾病,會習慣性的咳嗽清嗓子,導致來訪者在寢室里也無法專心學習,精神壓力很大。
4月底就要進行一項非常重要的考試,可能與畢業(yè)證書掛鉤,因此對來訪者來說是一個明顯的壓力源。這項考試是以班級為單位安排考場,來訪者班上有一名男生有咳嗽的習慣,這使得來訪者非常擔心自己在考試過程中會因為咳嗽聲而分心,導致考試不通過。有時候甚至一想到會在考試時聽到那個男生的咳嗽聲就感到格外的恐慌,胸悶氣短,非常難受。對于考試的極度擔心加上平時無法專心復習的困擾使其情緒突然爆發(fā),被寢室同學和輔導員發(fā)現(xiàn),并送來進行心理咨詢。
2 解決方案
2.1 咨詢思路
2.1.1 評估
(1)主要問題。來訪者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對聲音刺激的敏感所導致的情緒障礙,伴有緊張、焦慮,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2)問題的性質(zhì)。按照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的區(qū)分原則,來訪者屬于一般心理問題,依據(jù)如下:來訪者主客觀較為統(tǒng)一,對自己的癥狀有良好的自知力,盡管問題持續(xù)時間較長,但是不良情緒反應(yīng)在理智控制之內(nèi),能夠基本維持正常生活、社會交往,雖然效率下降,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影響,近期的情緒異常有明顯的現(xiàn)實誘因(重要考試臨近)。此外,其人格特征相對穩(wěn)定,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
2.1.2 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來訪者無軀體疾病,無軀體疾病引發(fā)心理問題的顯示,該問題也與年齡和性別因素無關(guān)。
(2)社會因素。來訪者在高三時,由于面臨高考壓力較大,因此當在某次考試中受到咳嗽聲音干擾而導致成績不理想后,就對咳嗽聲格外敏感,擔心自己在以后的考試中也會受到影響。而最近一次的情緒爆發(fā),也是由于重要考試的臨近使其壓力突然變大,焦慮指數(shù)升高。因此,考試臨近的壓力是一項明顯的社會因素。
(3)心理因素。存在一定的錯誤認知,在自習或者考試前,就暗示自己在教室里面肯定會聽到咳嗽聲音,從而使自己對自習和考試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情緒。
2.2 咨詢方法
(1)來訪者中心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建立在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chǔ)上,講求對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guān)注,用共情、同感的方式去理解來訪者[1]。這種方式便于咨詢師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guān)系,能夠讓來訪者對咨詢師產(chǎn)生信任感,因此這種咨詢方法會貫穿于整個咨詢過程中。
(2)系統(tǒng)脫敏療法。系統(tǒng)脫敏療法可用于緩解和治療來訪者對于特定事物的焦慮和恐懼[2]。本案例中,來訪者小A對于咳嗽聲音格外的敏感,因此咨詢師希望通過系統(tǒng)脫敏療法使其逐漸擺脫對咳嗽聲的焦慮和恐懼。
(3)日記法。要求來訪者在進行系統(tǒng)脫敏的過程中,及時通過寫日記記錄其當時的心情和狀態(tài),便于之后觀察治療效果[3]。人們往往比較關(guān)注對自己不利的事情,而好的事情相對沒那么關(guān)注,因此來訪者常常會忽略治療過程中好的方面,導致其意識不到情況的好轉(zhuǎn)。記日記的目的就是在于能夠通過文字記錄,讓來訪者認識到自己正在進步,正在好轉(zhuǎn),從而提升其自信心。
(4)認知療法。認知療法是咨詢師改變來訪者不良認知的咨詢方法[4]。在本案例中,來訪者小A存在一些錯誤認知,因此需要采用認知療法讓來訪者意識到錯誤認知并將其改變。
2.3過程及效果
本案例共進行了5次咨詢,第一次與第二次,第二次與第三次之間間隔一周進行,后面均間隔兩周。第一次咨詢,來訪者情緒有些激動,經(jīng)常忍不住哭出聲來,咨詢師主要集中于收集信息,并在來訪者情緒激動時及時給予安撫。
第二次咨詢,來訪者有些沒精打采,提到自己已經(jīng)好幾天沒有去自習了,焦慮感和負罪感始終伴隨著她。咨詢師在穩(wěn)定來訪者情緒的同時,向其介紹了系統(tǒng)脫敏療法,教來訪者掌握放松訓練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并要求其在寢室反復練習,直到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自如。
第三次咨詢,與來訪者一起建立焦慮等級,最少焦慮是0,最大焦慮是100,制定的焦慮情境便于來訪者想象,包含了寢室休息、教室自習、教室考試等情境。制定好后,將系統(tǒng)脫敏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告知來訪者,要求其每天堅持進行,并將具體過程和感受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第四次咨詢,來訪者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好轉(zhuǎn),通過觀察其日記發(fā)現(xiàn),來訪者已經(jīng)可以正常面對一些較低焦慮等級的情境,但是高等級的情境依然無法克服。由于效果較好,咨詢師讓來訪者繼續(xù)進行系統(tǒng)脫敏,并配合進行認知療法。根據(jù)貝克與雷米的認知療法中的演示法,咨詢師拿咨詢室與自習室作比較與來訪者進行探討,來訪者意識到自己在去自習室之前已存在一個“有人會咳嗽”的預設(shè),因此進入自習室后會格外留意咳嗽聲,而在咨詢室這樣一個空間里,咳嗽聲不會影響到來訪者(咨詢師曾故意咳嗽過幾聲,然后詢問來訪者是否聽到了,來訪者回答并未注意到)。咨詢師進一步讓來訪者設(shè)想,在KFC或者咖啡廳這樣的一個比較休閑放松的場合里學習,周圍有人咳嗽,是否會對其產(chǎn)生影響,來訪者認為在那種場景下,影響不大。因此咨詢師總結(jié),同樣是學習,在咨詢室、咖啡廳這些較為輕松的場合里,咳嗽聲的影響較小,而在教室這樣比較正式、嚴肅的場合里影響就很大,其實真正影響到學習的不是咳嗽聲音本身,而是心態(tài)。越緊張,就越擔心會出現(xiàn)咳嗽聲,越擔心就會越關(guān)注,而放松心態(tài)則能降低咳嗽聲對其的影響。在來訪者意識到這一點后,對于咳嗽聲就沒那么排斥了,人也輕松了很多。
在第五次咨詢前幾天,來訪者參加了考試。在考試中,來訪者并未注意咳嗽聲,考試過程十分順利。通過與來訪者的談話和日記的記錄情況,發(fā)現(xiàn)咨詢效果較好,情況已基本得到解決,因此正式結(jié)案。
此外,在剛接到此案例時,咨詢師聯(lián)系到了來訪者同寢室的幾位同學并對她們進行了輔導,因為來訪者情緒爆發(fā)的地點就在寢室,對同寢室的幾位同學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通過這種小組輔導,讓同學們談?wù)勊齻儗@件事的看法,解答她們的疑問,消除她們的顧慮,使她們能夠感同身受的理解來訪者。
3 分析與啟示
3.1注重對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
引發(fā)心理和行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為生理因素、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三大類,如果忽視了其中的某個因素,就可能會導致咨詢效果的降低。在本案例中,來訪者沒有軀體疾病,其對于咳嗽聲音的敏感也與年齡因素和性別因素無關(guān),因此可基本排除生理因素的影響。但在某些案例中,則可能容易忽視年齡或性別因素的影響,如就業(yè)咨詢,由于當前社會和家庭對于男女的要求不同,就會導致男女之間面臨的就業(yè)壓力不同,因此在進行就業(yè)咨詢時,需要考慮到生理因素。同理,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也不可忽略。
3.2多種咨詢方法并用
目前常見的心理咨詢理論有: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認知理論等等,每一種理論都對應(yīng)一些心理咨詢的方法,這些理論和方法各有優(yōu)點,也各有缺點,僅采用一種方法可能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在進行實際咨詢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背景和專長,選擇以某一種理論為主,其余理論為輔,多種方法并用,從而提高咨詢的效果。在本案例中,咨詢師以來訪者中心療法為主,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guān)系,然后配合系統(tǒng)脫敏、認知治療、記日記等方式,從不同角度來幫助來訪者,從而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3.3認知療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往往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父母的過多關(guān)愛,看待問題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并且由于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大學生們很容易就能夠從網(wǎng)上接觸到大量的負性信息,從而產(chǎn)生片面極端的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認知偏差。單靠說服教育的方式可能在短時間使問題得到了緩解,但未必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能夠借鑒認識療法的思路,找出學生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從糾正學生的不良認知入手,通過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讓學生意識到不良信念的存在,這樣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高淑艷.對來訪者中心療法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運用的思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0),1598-1600.
[2]陳統(tǒng)獻,王傳耕.系統(tǒng)脫敏療法對不同場合高處恐懼癥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5,3,169-172.
[3]許家泉,馬洪濤,宋文慧,孫守憲,林中,萬旭宏.日記療法對精神分裂癥康復的作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4,14(6),351-351.
[4]林丹.認知療法及其在臨床上的應(yīng)用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5,78(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