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意象,本意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系辭》中的“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教師可以在博大悠遠的中國文化浩繁星空中,選擇具有中國母體色彩、帶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文化“意象”作為主題進行重組重編教材,選擇充滿詩情畫意的經(jīng)典詩文,建設起校本化的意象主題文學閱讀課程,引領(lǐng)兒童走進中國文化的浩瀚星空,用心靈去品味它的深邃,欣賞它的美麗,想象它的奇妙……
一、捕捉意象,建構(gòu)教材
教師精心遴選與主題契合的詩文、故事、民歌、對聯(lián)、成語、農(nóng)諺、童謠等文學樣式,吸納音像、文本、網(wǎng)絡的資源,重組教學內(nèi)容,加上引導兒童閱讀的方法與內(nèi)容的提示,教給兒童自主學習的方式。
《采菊東籬》文學閱讀課程中,我們選擇了三篇主打詩文,分別是陶淵明的《飲酒》(其五),元稹的《菊花》,白居易的《詠菊》。這是因為“菊花”能讓人一下子想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意象文學閱讀,陶淵明是繞不開的。陶淵明是第一個田園詩人,是將菊花品性在文學中發(fā)揚光大的第一人,對于后來的文壇影響深遠。菊花的文化內(nèi)涵眾多,黃巢筆下的英雄威武之菊,李清照詞中的閨中怨婦之菊,岑參詩中的游子感傷之菊。但具有典型意義的還是投射有堅強、高雅品格的東籬之菊。在查閱資料的時候,元稹、白居易這對好朋友的詠菊詩,映入了我們的眼簾。真是巧合,兩首詩,都提到了和陶淵明有關(guān)的典故“東籬菊”“陶家菊”。選定了文本后,我們還在詩歌后面編制了閱讀提示,幫助學生初步讀懂詩歌內(nèi)容。
二、綜合資源,去粗存精
意象主題引領(lǐng)下的課程資源是很豐富的,需要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資源。詩、音樂、畫面、小人書、國畫乃至電影、戲劇中都有意象蘊含的形象,但并非都符合兒童的認知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審美接受能力。站在兒童的視角去研讀資源,就能萃取為兒童接受的,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審美情趣的作品。
建構(gòu)“竹意象”文學閱讀課程《風搖青玉枝》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個人──鄭板橋,想到了一幅畫──墨竹圖,想到了一首詩──題畫詩。鄭板橋的才名和德名都傳揚于天下。他為官時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當看到官場黑暗時,堅決不同流合污,棄官而去。我們選取了鄭板橋的小故事、各種姿態(tài)的墨竹圖、四首蘊意深刻的題畫詩,組成了豐富的課程資源,連同白居易的《養(yǎng)竹記》一起讓學生賞讀,引領(lǐng)學生感悟“竹”的高風亮節(jié),領(lǐng)會古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君子情懷。
三、文學審美,品出“真意”
文學閱讀重在體驗,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學世界所蘊含的文學意象,通過文字、文學、文化三個層面的閱讀,在吟誦與講述、還原與闡釋、想象與移情、對話與冥想等文學審美活動中,感悟、積累以及融貫音樂或畫面的藝術(shù)形式,產(chǎn)生對自然萬物的認識、對中國人情感表達方式的認識,形成綜合知識、能力與情感,培養(yǎng)美的精神。
元稹、白居易都寫下了詠菊的詩。這本身就是值得關(guān)注的文學現(xiàn)象。教師可嘗試進行比較閱讀《菊花》《詠菊》,從語言特點、描繪畫面、表現(xiàn)手法、抒發(fā)情感等幾個方面來賞析兩首詩的特點,讀懂詩歌,清晰菊花的意象和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這樣的審美活動把賞讀的深度更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學閱讀能力。
四、落實目標,形成課型
意象主題文學閱讀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是依據(jù)課標和年段要求,低年段能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積累詞語和詩文,向往美好的情境,關(guān)心自然和生命。中年段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感受文學語言的重具象、重情境、重感悟,理解意象形象和內(nèi)在的意義。積累文學作品中的精彩語段,生動地講述故事,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高年段主要借助文學意象,悉心感悟中國人特有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達特點和審美方式,想象作品描述的情境,理解形象、物象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揣摩“意”的心靈之音,走進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
《風搖青玉枝》竹意象文學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從自己的網(wǎng)名“青竹”導入話題,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現(xiàn)“竹”的物象。主題閱讀文本選擇白居易的《養(yǎng)竹記》(片段),反復品鑒,從形到神逐漸深入。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納入鄭板橋的題畫詩,欣賞一幅幅形神兼?zhèn)涞哪駡D,品悟鄭板橋的人格魅力。于是,竹清秀挺拔、剛正不阿的形象,銘記在了學生的心里,體現(xiàn)了意象主題文學閱讀課程的多重意義。
文學意象就猶如“精神故鄉(xiāng)”一般,提供了兒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似曾相識并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人、事、物、景、情緒、情調(diào)、氛圍和體驗。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一定是注入了學校文化之魂的,它在文化的統(tǒng)領(lǐng)下,得以生發(fā),同時也推動著學校文化建設邁向更高遠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平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