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際交往沖突容易導致高職學生心理危機,在人際交往理論(PAC)指導下建立心理危機干預策略,能夠有效緩解高職學生心理危機。人際交往理論(PAC)主要分析人們在交往溝通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心態(tài)對實際交往效果的影響。建立A-A模式的人際沖突應對策略,即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舉止控制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A),以成人的語調(diào)、姿態(tài)對待別人,引導對方也進入成人自我狀態(tài)(A),作出成人反應,建立互信、互助關系,從而有效應對因人際沖突帶來的心理危機。
關鍵詞:人際交往理論(PAC);心理危機;干預;
作者簡介:劉曉華(1969-),女,河北昌黎人,重慶財經(jīng)職業(yè)學院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心理。
基金項目:2014年重慶市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人際交往理論(PAC)視域下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研究”(編號:14SKSZ43),主持人:劉曉華。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05-0020-04
心理危機(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個體在遇到了突發(fā)事件或面臨重大的挫折和困難時,當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無法用自己的資源和應激方式來解決時所出現(xiàn)的心理反應。人們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或者長期的心理壓力時,都會面臨心理危機的狀況。特別是青年學生,由于自身生活經(jīng)驗不足,面臨心理壓力時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有限,當事者會陷入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甚至常常會有意外情況出現(xiàn),如自殺、自傷等,也有可能會對他人產(chǎn)生攻擊行為,造成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適當?shù)膽獙Σ呗钥梢詭椭斒抡咧匦聦徱曌约好鎸Φ膲毫Γx擇健康的解壓方式來緩解心理壓力,從而解除心理危機。心理援助是幫助當事者擺脫心理壓力的重要手段,提供恰當?shù)男睦碓椒?,能使當事者擺脫心理困擾。人際交往是人們的基本社會需求,人際關系可以幫助人們自我了解,人際關系也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人際交往沖突是學校心理危機人群的重要壓力源
高職學生對人際交往有著強烈的需求,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巨大變化影響著高職學生對自我的認知。他們迫切需要得到交往對象的認同,從而肯定自我的價值。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能夠幫助高職學生建立自尊、自信感,學會構建良好人際交往模式,將使他們有能力應對由于人際關系帶來的壓力和挑戰(zhàn)。與此同時,人際交往沖突也不可避免,一方面是青年學生自身的心理發(fā)展所限;另一方面是社會生活的特點使人際交往復雜多變。人際交往沖突成為學校心理危機人群的重要壓力源[1]。有調(diào)查表明,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有:自我封閉,和其他人的聯(lián)系過少,不能和別人建立穩(wěn)定的朋友關系,內(nèi)心孤獨,卻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自己獨處的時間比較多,獨處時內(nèi)心感到不安,渴望友誼;防范心理比較重,和異性相處表現(xiàn)尤其明顯,很難和異性保持正常交往,但又希望得到異性的贊賞;想融入群體生活,卻缺乏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技巧,個性敏感脆弱,總是憂慮別人在背后說自己壞話;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烈,希望得到他人的友誼,又不主動和他人聯(lián)系溝通;了解自己的人際交往狀態(tài),有強烈的交往意愿,但缺乏有效的交往方法和技巧等等[2]。
要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準確把握高職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表現(xiàn),采取適當?shù)男睦砀深A手段,解除高職學生因人際交往帶來的心理壓力,引導高職學生正確認知、調(diào)整交往態(tài)度、增加心理調(diào)適的能力,促進高職學生的心理成長,提高學習效率和生活質(zhì)量。
二、人際交往沖突導致心理危機學生的篩查
(一)被試對象及篩查情況概要
本文中“心理危機”人群是指心理普查中測試結果顯示為“異常”的學生。對這些被試進行觀察、問卷調(diào)查、訪談分析,歸納總結出高職學生人際交往沖突導致的心理危機的類型和表現(xiàn)。
課題組對學生心理普查測量采用的是北京心海導航科技有限公司的危機干預心理管理系統(tǒng)自帶量表,普測量表選擇的是SCL-90和UPI。
篩查結果顯示:(1)SCL-90測量結果顯示異常的人數(shù)及比例:此次測量發(fā)放問卷2140份,收回有效問卷1948份,無效問卷192份,有效試卷回收率是91.8%。測量結果顯示為異常的人數(shù)是303人,占測量總?cè)藬?shù)的14.2%。(2)UPI測量結果顯示異常的人數(shù)及比例:此次測量有效問卷1898份,無效問卷136份,有效試卷回收率是93.3%。參加測試的1898名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測量結果顯示為異常的人數(shù)是189人,占測量總?cè)藬?shù)的10%。該系統(tǒng)中總分大于或等于25分或者第25題作肯定選擇者,即被界定為異常。(3)人際交往沖突導致心理危機的學生人數(shù)及比例:結合SCL-90和UPI顯示“異?!钡娜藬?shù),去除兩項測試均異常的重復計數(shù)94人,共計398人顯示存在“心理危機”。通過訪談和問卷分析顯示,其中有75.1%的人(299人)表示心理危機的壓力源是人際交往沖突。
(二)心理危機的類型和表現(xiàn)
根據(jù)學生心理測試結果,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人際關系的測量,得到人際沖突帶來的心理危機的數(shù)據(jù)。再對這些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結合大量的個案研究,分析高職學生人際關系沖突產(chǎn)生的原因和類型。高職生心理危機的類型和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因人際關系沖突導致情緒不健康,突出表現(xiàn)為焦慮和抑郁。從SCL-90測量數(shù)據(jù)看,有占總測量人數(shù)14.2%的303名學生需要制定特別心理輔導計劃。其中把焦慮因子或抑郁因子3分以上(焦慮:25人,抑郁:23人;)的人群作為重點干預對象。
2.因人際關系沖突導致人格障礙,突出表現(xiàn)為強迫和敵對。其中把強迫因子或敵對因子3分以上(強迫:55人;敵對:42人)的人群作為重點干預對象。
3.因人際關系沖突導致適應困難,突出表現(xiàn)為自我評價不客觀,缺乏集體協(xié)作精神,遇到困難無處傾述,容易感覺孤獨,多出現(xiàn)拒絕集體活動,有心理自閉傾向。
4.因人際關系沖突導致態(tài)度消極,突出表現(xiàn)為完成學業(yè)動力不足,生活缺乏熱情。
針對高職生心理危機的類型及其表現(xiàn),充分利用班會、實踐活動開展基于人際關系的心理危機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高職學生認識人際關系中的沖突現(xiàn)象并進行自我調(diào)適,幫助學生消除人際交往障礙,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引導高職學生認識人際關系中的沖突表現(xiàn),學會在人際交往理論(PAC)指導下應對人際矛盾的策略。
三、運用PAC理論應對人際交往沖突的A-A模式的建立
(一)PAC理論主要內(nèi)容
人際交往理論(PAC)是1964年由加拿大伯恩(Eric Berne)博士提出的。“P-A-C”理論把個人的“自我”劃分為交互存在的“父母”、“成人”、“兒童”三部分,也就是說這三個部分構成了人類的多重天性。PAC理論認為,個體的個性由“父母”、“成人”、“兒童”狀態(tài)構成。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兒童)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P-A-C”,所以簡稱PAC理論(見表1)[3]。
自我狀態(tài)(P):權威、優(yōu)越感、命令、指責、呵護。成人自我狀態(tài)(A):客觀、理智、成熟、穩(wěn)重。兒童自我狀態(tài)(C):情緒化、任性、撒嬌、服從。兒童自我狀態(tài)象嬰幼兒的沖動,表現(xiàn)為服從和任人擺布。
(二)重建理性的人際交往模式
構建A-A模式,就是依據(jù)人際交往理論(PAC),幫助學生自覺覺察自己和交往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如果把交往中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方式、具體行為控制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A),以成人的方式、姿態(tài)對待人際交往的對象,給對方以人際交往中成人狀態(tài)的刺激,同時引導對方也進入成人自我狀態(tài)(A)的反應,從而建立A-A模式關系,這種關系能夠有效避免人際交往沖突導致的心理壓力。
(三)運用PAC理論構建A-A模式的步驟
1.學習對待人際沖突的理性思維模式。人際沖突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交往中。人際沖突表現(xiàn)為緊張、不和諧、敵視,甚至爭斗關系。如果以父母自我狀態(tài)(P)或兒童自我狀態(tài)(C)的心理定位來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必然加劇人際交往間的矛盾。經(jīng)常以父母自我狀態(tài)(P)進行人際交往的個體,呈現(xiàn)出來的通常是命令、指責、甚至恐嚇,給交往對象造成交往的壓力,也容易給自己帶來失敗的人際交往體驗。經(jīng)常以兒童自我狀態(tài)(C)進行人際交往的個體,呈現(xiàn)出來的通常是情緒化、任性的形象。經(jīng)常感情用事,喜怒無常,沖動,和交往對象不能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行溝通。這些非理性的人際交往模式必然帶來人際沖突。學習對待人際沖突的理性思維模式。引導學生了解非理性的人際交往模式帶來的人際沖突的原因、表現(xiàn)及危害,指導他們學習建立客觀、理智、成熟、穩(wěn)重的成人自我狀態(tài)(A)——成人自我狀態(tài)(A)人際交往思維模式。
2.學習對待人際沖突的語言模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恰當傳遞語言信息,能夠充分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圖。用他人容易接受的語氣發(fā)表觀點,語言表達清晰,就能夠避免造成溝通隔閡,同時也要重視非語言信息的表達。觀點分歧的表達更要講究方式方法,先充分了解交往對方的需要和意圖,充分溝通,避免以非理性的方式制止對方的表達,拒絕對方的傾述。語言溝通也要注重傾聽的藝術,注視對方,適當點頭回應對方的觀點,適當重復對方的觀點,面帶微笑,避免雙手交叉抱于胸前等表達拒絕信號的身體姿態(tài)語言。身體略前傾的姿態(tài)語能傳遞恰當、親和的人際交往信息。
3.學習對待人際沖突的行為模式。以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態(tài)度進行人際交往活動,能夠有效避免人際交往沖突。其中提高同理心能力是關鍵因素。所謂同理心,是指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立場的一種思考方式。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感同身受,能站在交往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好地做到換位思考,表現(xiàn)為善于傾聽,秉承尊重,樂于接受他人的觀點等等方面。
4.學習構建對自我認識的元認知心理。元認知,是指人們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人們可以通過元認知來了解和調(diào)整自己的認知活動。一般認為,元認知可以由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三部分組成。掌握對自我意識的元認知監(jiān)控的技巧,可以調(diào)整對自我的不客觀的認識,進而理性對待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和評價。元認知可以幫助個體迅速覺察自己的非理性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思維、語言、行為模式,鞏固A-A模式的人際交往方式。
四、構建A-A模式人際交往策略的實踐意義
(一)建立理性的人際交往模式,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
通過對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人際關系沖突的研究,分析高職學生人際交往沖突的原因,探索導致高職生人際關系沖突的應對策略,能夠為高職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充分利用班會、實踐活動開展預防人際關系沖突導致心理危機的主題教育活動,全面滲透健康理念,逐步建立起人際交往理論(PAC)視域下的人際關系沖突應對策略。
高職學生正處于需要強烈認同的青年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反之,不良的人際關系會嚴重影響其對自我的認同,影響心理健康。對人際交往理論(PAC)視域下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策略進行研究,依據(jù)PAC理論制定高職學生心理干預策略,有助于學生在交往中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和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作出適宜的反應,使溝通得以順利進行,從而解決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引導學生參與人際關系沖突帶來的心理危機的體驗,激發(fā)學生心理“自助”意識,能夠提高學生心理“自助”能力。營造一個真誠友愛的氣氛,開展團體心理輔導,通過開展人際交往心理互動團體活動,能夠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個人成長、朋輩互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高職學生對人際關系沖突帶來的心理危機的認識,提高主動運用PAC理論心理技巧解決實際心理問題的能力。通過開展人際關系學術研討、成長訓練、案例分析等活動,可以豐富高職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校園人際間和諧氛圍的形成。
(二)構建科學的心理危機干預策略,整體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對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沖突及應對策略進行探究,是高職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重要依據(jù)。通過對人際交往理論(PAC)視域下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的研究,引導高職學生認識人際沖突現(xiàn)象并進行自我調(diào)適,在PAC理論指導下,建立高職學生人際交往沖突A-A模式的應對策略以解除人際交往沖突帶來的心理危機,能夠提高高職學生心理素質(zhì),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青年期是身心急劇發(fā)展的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諸多社會性需要,而這些需要必須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xiàn)。研究認為,人們之所以需要人際交往,是源于本能的、自我肯定的需要和合群需要三個方面的心理訴求。人們只有在群體交往的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和他人的情感聯(lián)系、和他人形成親密的情感關系,從而產(chǎn)生安全感;人類的這種本能需要對個體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有制約作用。個體可以從別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對自己評價的高低中來了解自己,結合自己對自我的評價,形成完整的關于自我的概念,進而對自我進行肯定。適當?shù)娜穗H交往是個體滿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正常的社會交往也會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由于社會成員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有巨大的差異。
社會的穩(wěn)定需要人際關系的和諧,因此,對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行為進行深入研究,基于人際交往理論(PAC)視域下構建高職學生人際沖突導致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對增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促進高職學生管理工作,構建和諧校園,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教育工作者全員參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危機出現(xiàn)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學給予新生活環(huán)境適應指導,培養(yǎng)學生耐受挫折等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每位輔導員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工作,給予心理有困擾的學生更多的關愛。通過團體心理測量結果幫助輔導員了解班級整體狀況,開展有針對性的班級心理團體輔導工作,以活動為主,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四級心理網(wǎng)絡匯報是非常有效的心理危機預警制度。學校—系部—班級—宿舍四級分層管理,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系部心理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組成四級聯(lián)動工作模式。宿舍心理信息員掌握本宿舍學生心理動態(tài),心理委員利用“班級情緒晴雨表”等摸排本班學生心理狀況,并及時匯報給輔導員和系部心理輔導站,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指導下,及時關注、監(jiān)護、轉(zhuǎn)介處于心理危機狀態(tài)的學生,保障學生安全,維護正常的校園秩序。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主,充分利用班會、實踐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全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立完整的PAC理論視域下心理危機干預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輔導員及學工部門、黨團組織的作用,構建卓有成效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對整體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翔,樊富珉.大學生人際沖突行為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4):32-34.
[2]王飛.社區(qū)警察人際交往的PAC理論及其訓練模式[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4):21-22.
[3]孫皓.監(jiān)獄人民警察人際交往PAC理論及其訓練模式[J].遼寧警專學報,2010(4):86-87.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