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亮
摘要:本文以中國音樂史學為研究對象,以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在中國音樂史學中的應用為研究目標。首先,對民族音樂和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整理和闡述。其次,著重探究了民族音樂學的兩種研究方法,即“田野工作”研究法和“歷時與共時”研究法分別在中國音樂史學中的具體應用,希望能夠給我國音樂史學的研究帶來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學 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
在近十幾年,我國當代音樂學,尤其是中國音樂史學因民族音樂學的快速發(fā)展而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和成長。作為“文化中的音樂”,民族音樂學以“活的歷時材料”為研究對象,而以田野工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因此,對于中國音樂史學來說,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音樂史學教學過程就是通過對中國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歷史、政治、文化背景進行釋讀,并從中剖析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經(jīng)歷和個人情懷與抱負,進而使得學生能夠全面了解中國音樂史學的相關知識,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如今國內(nèi)的中國音樂史學教學水平已經(jīng)日漸成熟,如果再借助于其他學科如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勢必會得到更大的提升。本文旨在借鑒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來探究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方法,從而使得這些方法能夠在音樂史學上得到更加充分的應用。
一、中國音樂史學和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概述
從中國音樂史學的角度來看,其基本方法主要分為兩種,即文獻法和考證法。而這兩種研究方法就與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有著密切關系。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學科的發(fā)展趨向于多元化。如中國音樂歷時定性、定量研究,中國音樂史微觀研究法、比較研究法以及歷時宏觀研究法等。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研究方法都是從其他學科,包括民族音樂學中獲得的啟示,從而逐漸發(fā)展出來。而對于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不會僅僅采取一種研究方法,而是結合多種研究方法來使用。由于研究者對于音樂史研究的目的和內(nèi)容不同,所以應用多種研究方法是必然的。而對于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要以某種或者某幾種研究方法來整理并梳理其總思路,然后再借鑒民族音樂學的“田野工作法”和“歷時與共時法”,從而做到清晰的研究脈路,這也能夠將多種研究方法綜合運用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出來。
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來看,它是音樂學門下的一種理論學科,該學科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國以及各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民族音樂學的基本特征是在某一民族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基礎之上,來探究該民族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音樂。在研究中可以通過該民族群體或者個體在創(chuàng)作、使用、傳播和發(fā)展其民族音樂的歷史背景,來深入考察和分析該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特征以及有關音樂方面的藝術特征等。但是,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來分析和研究民族音樂學,要想實現(xiàn)研究深度和廣度方面的進展,其研究方法的選擇和應用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由于具有不同的研究對象,所以在分析和研究民族音樂學的過程當中,對于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也是不同的,且其運用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系統(tǒng)上來說,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分別來源于三個方面,即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目前對于其研究方法的系統(tǒng)性應用還未形成一個定論。但是從其研究方法的大方向上來看,很多著作都將“田野工作法”和“歷時與共時法”作為民族音樂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其中“田野工作法”具體指的是到實地進行實際調(diào)查,而“歷時與共時法”則具體指的是音樂事象的時間觀念。
二、中國音樂史學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的分析
(一)“田野工作法”在中國音樂史學中的應用
民族音樂學的“田野工作法”,其基本目標就是去實地調(diào)查并獲得音樂文化的真實的、可靠的資料,并對這些資料實現(xiàn)客觀的認識和了解。作為民族音樂學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法”的具體應用要求研究者要面對具體的社會以及處于真實生活中的人,而不是孤立的音樂音響現(xiàn)象。因此,在學習中國音樂史學時,如何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獲得該環(huán)境中人的信任,這將是實地研究中國音樂史學所面臨的一個難題,同時也是在中國音樂史學教學過程中應用“田野工作法”的一個瓶頸。在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利用“田野工作法”進行“融入”與“跳出”的客觀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所謂“融入”指的是融入異文化,而“跳出”則指的是客觀分析這種文化,從而實現(xiàn)內(nèi)外角色的平衡。
在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不能僅僅重視理論和技巧方面的研究,同時也需要進行實地考察,不斷加強自身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這就要求研究者在進行田野考察中,要能夠以“內(nèi)部人”的身份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并站在主觀的角度對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入觀察和分析,從而能夠獲得民族音樂所反應出來的精神情感,這些就獲得了田野工作的第一手研究資料。當收集好資料之后,還要以“外部人”的角度對這些資料進行客觀的分析,將民族音樂的每個小節(jié)和每個音符所表達出來的故事內(nèi)容以及情感、力量進行深入分析和感受,從而將作品最原始的面貌還原出來。因此可以看出,將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法”應用于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研究作用。
(二)“歷時與共時法”在中國音樂史學中的應用
“歷時與共時”研究法中的“歷時”具體指的是,基于時間的維度,來對音樂事物進行縱向研究;而“共時”則指的是基于空間的維度,在同一時間范圍內(nèi),對音樂事物進行橫向研究。時間、地點和音樂隱喻是賴斯于2003年提出的研究音樂民族志的三維方法。而這一研究方法意圖在時空框架的基礎上,將民族音樂學研究對象按照歷時性來進行縱向比較研究,并試圖探究處于不同時空范圍的民族音樂研究對象其發(fā)展的具體過程以及變化發(fā)展等情況。此外,民族音樂學家在對任何音樂事物進行考察和分析時,其都需要將這一音樂事物置于同一個時間范圍內(nèi)來進行橫向比較,進而通過分析和比較總結出這一音樂事物與當時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其他學科等因素之間的關聯(lián)。
在進行中國音樂史學研究時,首先研究者要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包括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體驗等。透過時代背景將作品所反映的當時的文化本質(zhì)以及政治、經(jīng)濟等分析出來。要想實現(xiàn)對作品全面、系統(tǒng)的解讀,就必須應用“共時”觀來對作品進行一個橫向的了解。其次,研究中國音樂史學,還要對其從時間維度上進行一個縱向的梳理和分析,利用“歷時”觀,能夠將中國音樂史學從其誕生、發(fā)展到整個變化過程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進而有效的掌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歷時與共時法是我們將民族音樂學中的研究方法嫁接到中國音樂史研究中,從而能夠從中國音樂史的縱向和橫向進行比較研究,達到對中國音樂史蘊含信息的全面解讀,最終為學生學習和探究中國音樂史打下堅實的方法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應用民族音樂學的“田野工作”和“歷時與共時”研究法,不僅能夠從實際考察中了解到音樂事物所反映出來的民族文化,而且還能夠從時間的縱向和空間的橫向,對中國音樂史學進行一個全面而系統(tǒng)的把握。
參考文獻:
[1]喻輝.學科盛會、史海探索——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相關綜述[J].音樂研究,2015,(01).
[2]洛秦.敘事與闡釋的歷史,挑戰(zhàn)性的重寫音樂史的研究范式——論音樂的歷史田野工作及其歷史音樂民族志書寫[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01).
[3]朱國偉.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對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借鑒作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01).
[4]李小兵.民族音樂學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研究范圍、方法、目的之動態(tài)變遷[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03).
[5]楊民康.論音樂民族志研究中的主位—客位雙視角考察分析方法——兼論民族音樂學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方法的來龍去脈[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