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 要:本文對職業(yè)學校計算機課堂的特殊性做了簡要介紹,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中職計算機課堂教學的一些體會和方法,為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 計算機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個不朽的話題,計算機課堂教學更是如此。課堂教學是學生吸收知識的橋梁,如果把學生比作小草,把教師比作陽光、雨露,那么課堂就像土壤,小草必須通過大地的土壤來吸收養(yǎng)分。
中職課堂有其特殊性,中職院校的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每次上課前都很發(fā)愁,因為中職學生大部分像一盤散沙,想學習的學生能占到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就很不錯了,不聽課的學生要么玩手機、玩游戲,要么睡覺、聊天、打打鬧鬧。面對這種消極混亂的局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半的時間用來維持教學秩序,嚴重影響了教學進程,一節(jié)課下來,疲憊不堪,長此以往,中職教師對上課毫無激情,導致了課堂教學的惡性循環(huán)。
中職學生的不良習慣大都是在初中、小學養(yǎng)成的,他們其中大部分家庭情況都很特殊,要么單親,要么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他們早已厭倦了學習,對他們來說,教師的教誨、家長的批評早已司空見慣。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后,依然我行我素,陋習不斷。
針對這種情況下,對如何提升計算機課堂教學,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尊重學生,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
中職學生自尊心都極強,內心脆弱而且敏感,所以,中職教師一定要注意對學生教育時的說話方式。
教師可以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的笑話,活躍課堂氣氛;盡量多記住學生的名字、多提問;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優(yōu)點、特長,采取賞識教育,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就及時鼓勵。
二、布置簡單易上手的教學作業(y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這門專業(yè)課實用性強,因此,筆者在授課之前,先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制訂教學計劃,并且根據(jù)主題,設計一個難度不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例子,展示給他們看,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出他們的學習欲望。然后,再簡要說明例子中要用到哪些知識點和注意事項,讓孩子們人人動手,主動探索,完成任務。教師一定要注意調動起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課堂教學才是成功的、有效的。
三、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模式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學生自主地通過網(wǎng)絡獲取教學資源,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來獲取知識。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教師更多的職責是解答疑難和引導學生學習綜合應用知識。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習流程通常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個階段是信息傳遞,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學生在課前通過網(wǎng)絡自學進行信息傳遞,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知識的吸收內化,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復習檢測更加方便快捷,便于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進行復習和鞏固。
2.杜郎口教學模式
杜郎口教學模式的特點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解決問題、總結方法,教師成為引導者、追問者、合作者,學生成為探究者和創(chuàng)造者。
(1)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開展合作學習,組別之間相互探究、相互補充、相互碰撞,百家爭鳴,互相促進。尤其是通過不同學習層次、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優(yōu)等生更強,讓學習稍差的學生找回自信,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2)把時空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每節(jié)課中學生占用的時間不少于35分鐘,而教師講課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把空間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無拘無束,可以隨意走動,和同學探討問題,向老師請教問題,還可以到黑板上寫寫畫畫、演算試題。課堂對學生沒有約束,有的只是師生們的心靈相約和情感的交流。
(3)通過預習課、展示課、反饋課強化教學。
預習課——明確學習的主題和目標,總結出本課題的重點、難點。學生是否真正、有效地預習過,預習的效果如何,直接決定著展示課能否獲得成功。
展示課——交流、展示預習效果,對知識進行擴展。在展示課中,將那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內容作為展示課上的重點展示對象。在展示課上,首先由教師分配任務,接著學生講解、教師點評、學生再反饋,學生通過展示課達到真正理解、消化知識的目的。
反饋課——反思和總結。在反饋課上,著重考查個別學生的重點問題,充分發(fā)揮組中同學的團結互助作用。教師通過學生的演示,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糾正。
課堂教學一定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只有真正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才能真正地掌握技能,才能勝任更多的工作。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課堂教學搞好了,學校才能正常運轉,才能做好招生工作,才能更好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張家口機械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