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隨著新課程改革深入,初中老師開始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希望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為了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能夠對其運用自如,變式教學法成為了初中數學老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
一、變式教學的作用
1.激發(fā)初中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變式教學法,可以讓同一題目存在不同解答方式.又能將多個題目經過重新組合,形成一道新的題目.這有利于讓學生產生新穎、形象的感覺,還有利于激發(fā)初中生的好奇心,進一步對數學知識產生學習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變式教學法,有利于引導初中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數學問題.數學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方式進行討論爭辯,以此就實現了培養(yǎng)初中生拓展性思維的目的,提高了初中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變式教學的具體運用
1.在初中數學概念中的運用
初中數學教學內容跟高中數學內容相比較而言,概念知識這塊內容占教學內容總量的比例較大.大部分初中數學老師在進行教學時,都是先對學生講解課本里的概念知識.初中學生的數學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受對概念掌握程度的影響,因此使其不得不重視數學概念的重要性.
所謂的概念性變式,實際上就是指數學老師先對課本內容中的概念部分進行比較詳細的講解,等學生對概念部分內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數學老師在原有的概念基礎上做出更廣泛的講解,也就是對概念部分的內容進行延伸.把變式教學應用在概念教學之中,一般情況可以用引入教學方法與鞏固深化教學方法.
引入式教學法是通過把數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讓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起來.這樣不但更便于學生理解其真實含義,也讓相對比較乏味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
比如,數學老師在講解“矩形概念”時,老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矩形概念知識,然后提出“在生活中,同學生常見的矩形物品有哪些”等問題.學生可能就會回答有桌子、凳子、飯盒等等.以此引發(fā)學生對矩形形成直觀認識,然后老師在黑板上畫出如圖1的三種四邊形,讓學生認識到矩形的變化形式.通過這種把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的方法,更容易激發(fā)初中生的學習欲望.而若是利用鞏固深化的方法,則有利于初中生透過現象更全面地掌握概念.又比如老師在教學“平方根概念”的時候,可以提問“32的平方根是多少?”“1∶32的平方根是多少?”“負32的平方根是多少?”之類的變式問題.通過這些變式,可以讓初中學生對平方根的概念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2.在初中數學例題中的運用
變式教學在初中數學中的運用,一般情況都是老師先詳細講解例題,下一步才是引導學生對例題進行模仿練習.這樣能夠讓初中生對題型以及解法有初步了解,從而遇到類似的數學題能夠快速作出解答.把變式教學引入教學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效率.老師在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數學教學時,可以專門從教材中挖掘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可變式例題,通過對這些例題的變式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如圖2所示,在Rt三角形CAB與三角形ECD中,點D在BC的延長線上,并且角ACE等于角B,而角B等于角D,角度為直角.證明:△CAB與△ECD相似.”,對于這道題將其變式為“如圖3所示,把一張矩形紙張ABCD沿著CE這條線進行折疊,點B落在AD這條邊上,且點B剛好與點F相重疊.若是AB∶BC=4∶5,則tan∠AFE是多少?”除了變式成這種外,還可以將其變式為“如圖4所示,直線y=x+3與x軸相交于點A,與y軸相交于點B.而直線BC經過x軸上的C點,C點的坐標為(3,0),點D在線段AC上運動,但是不能到達點A上與點C上.過點B作∠BDE=45°,[HJ1.33mm]DE與BC相交于點E.(1)求證三角形BAD與三角形DCE相似.(2)設AD=x,BE=y,求y的最小值.”在這個案例里,初中生極有可能從圖3中拆解成圖2的模型,相對容易地解決了原題,也很容易把第一個變式的解題方案遷移到第二個變式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升初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眼界.
變式教學法很好地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培養(yǎng)初中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讓初中學生能夠全方位地考慮數學問題,通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