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晟
馬克思指出:“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苯處煹臏贤ㄋ囆g也決定了教學的溝通狀態(tài),從而決定著教學的質量。本文以九年制義務教育《稱象》這篇課文教學為例,試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具有的溝通藝術。
一、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遵循的“溝通”原則
(一)自我定位原則
自我定位是正確認識自己在生活、工作、家庭的角色。定位清楚,說話、辦事正確率高;定位不清楚,就會說錯話,辦錯事,吃力不討好。從《稱象》課文里,我們可以看到曹沖在與長輩們的溝通中的表現(xiàn),曹沖能認清自己的角色,自己是小孩,跟長輩在一起,要謙讓,讓長輩們先說;長輩發(fā)言時,他認真傾聽,聽懂長輩發(fā)言是否可行;在傾聽的同時,他積極思考,如果沒有認真思考,就拿不出稱象的好辦法;準備成熟后,他主動表達、表達清楚,對于怎么稱象,說得頭頭是道,言簡意賅。
(二)尊重原則
尊重是因為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尊重有自我尊重和獲得別人尊重兩個方面。人們的思想和言行是有差異的,應當承認并尊重這種客觀存在。尊重可以給別人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溫暖的氛圍,使其最大限度地表達自己。禮儀是人際關系和諧發(fā)展的調節(jié)器,人們在交往時按禮儀規(guī)范去做,有助于促進人們之間互相尊重。禮儀要從“入學教育”開始,要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
(三)真誠原則
真誠就是表里如一、真實可信地置身于班集體中。真誠可以為班集體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氛圍。微笑體現(xiàn)真誠,能夠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微笑體現(xiàn)寬松,微笑體現(xiàn)友好,微笑體現(xiàn)寬容。
(四)傾聽的原則
傾聽是理解的前提。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別人的一種贊美。無論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溝通、個人與團體之間的溝通,還是團體與團體之間的溝通,都得從傾聽開始,只有傾聽了,才知道彼此之間需要溝通什么,需要了解什么,才能走進對方的心靈。在教學《稱象》時,我就讓學生想象這樣一個情景,官員講出稱象的辦法時,曹沖和曹操的表現(xiàn)會是怎么樣的呢?
(五)熱情原則
熱情體現(xiàn)在教學的全過程,僅有尊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會顯得有些拘束;尊重和熱情結合,才能情理交融,感人至深。每個人都有被鼓勵和贊美的需要,你把別人當天使,別人也把你當成天使;你鼓勵和贊美別人,別人要會欣賞支持你。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的“閃光點”。在教學《稱象》時,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表現(xiàn)得很精彩,并且會主動贊美同伴,或鼓掌或喝彩或豎起拇指,于是教師馬上贊美同學:“你們修養(yǎng)真好!善于鼓勵和贊美同學?!?/p>
(六)共情的原則
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溝通,還需要感情的溝通。共情就是對他人內心世界的理解及體驗,共情就是換位思考,即教師能感受到學生的心情,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的心情。
二、教師要具備的溝通藝術
教師除了要具備基本的溝通常識之外,如保持親和力、做好準備、了解對方、明確溝通的目的、講究時機和方式,還要有一定的溝通技巧。要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教師首先要有課堂教學的溝通藝術,具體如下:
(一)認可
認可,即教師對學生所說的話表示已經聽見了,希望對方繼續(xù)說下去。表示認可的方式可以是言語行為,如“嗯”“對”“是的”“是嗎”“很好”“真棒”等。
(二)重復
教師把學生所說的話的意思概括性地重復或者用關鍵詞重復,目的是引導學生補充自己的陳述,同時檢驗自己對學生所說內容的理解并給予鼓勵。如在教學《稱象》時,教師讓學生找出好的句子,學生找出句子:“這頭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墻,腿像四根柱子?!苯處熅椭貜蛯W生找的句子:“這頭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墻,腿像四根柱子?!敝笇W生朗讀,讀好這句話,并練習用“又……又……”說話,課后布置作業(yè):摘抄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這就是重復。重復,可以是重復學生說的話,也可以重復學生說話中的某一個詞。
(三)分享
教師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經驗與學生共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例如在《稱象》教學開始前,教師讓同學們分享預習成果:誰和大家分享你所知道的曹操和曹沖?
(四)贊美
教師不要用教參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說出標準答案,只要學生能講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就要及時贊美。例如《稱象》的第一課時,讓學生學習生字、詞后,教師說:“曹沖是個聰明的孩子,想出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為什么要稱象呢?我們一起來讀1、2自然段?!睂W生讀后,有的回答道:“因為第一次看到象。”教師就及時贊美:“黃同學看書認真!”有的答道:“象太大了,稱象是個值得挑戰(zhàn)的問題?!苯處熂皶r贊美:“張同學能想象那時的情景,太厲害了!”
(五)先“跟”后“帶”
先表達“贊同”學生的部分,即“跟”,不僅僅局限于談話的內容,也包括對對方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認可和理解;后“帶”,即表達“差異的觀點”,教師提出一個學生最可能回答為“是”的問題,慢慢地,讓其形成回答“是”的言語習慣,最后提出希望和要求,學生就被“帶”到教師所希望的地方。比如教學《稱象》時,有的學生提出用現(xiàn)代的測量工具稱古代的象,老師要先“跟”,表示理解,贊賞學生動腦筋,然后再“帶”:那時有這樣的現(xiàn)代化工具嗎?
總之,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教育的藝術主要講的是溝通藝術,教師有一定的溝通藝術,教育教學的溝通順暢和美,教學效果自然就會好上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