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目的 探討正畸治療前后骨面型Ⅲ類錯(牙合)患者頦部軟組織側貌形態(tài)變化。方法 選取50例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正畸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療前后拍攝X線頭顱側位定位片,運用Onyx2.6.24投影測量軟件進行定點、連線和測量,觀察Bs-LLPos、LL-Pos、Bs-Pos-Mes、LL-Bs-Pos、Bs-LLPos及反映頦突度測量值在正畸治療前后的變化。結果 正畸治療后,Bs-LLPos較治療前明顯增加(P<0.05),LL-Pos、Bs-Pos-Mes、LL-Bs-Pos較治療前明顯減少(P<0.05);正畸治療后,反映頦突度的各種測量值中E-LL、E-Mes、E-Bs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P<0.05),Pos-Po較治療前有所減小,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 正畸治療安氏Ⅲ類錯牙合后,能夠明顯改善頦部結構形態(tài),糾正頦部前伸或下前牙唇傾,改善側貌美觀,值得推廣。
關鍵詞:頦部軟組織側貌形態(tài);骨面型Ⅲ類錯(牙合);正畸治療
骨性Ⅲ類錯牙合畸形對患者的外形影響較大,同時還會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發(fā)音功能。頦部是下頜骨的組成成分,正常的頦部形態(tài)對顏面部美觀至關重要。而最佳的咬合和協(xié)調的側貌一直是正畸治療兩個最為重要的目標。本文主要對正畸治療前后頦部軟組織的形態(tài)變化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50例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正畸治療的患者,納入標準:無正畸治療史;無拔牙病史或先天缺牙史;無牙周病史或面部外傷史,無先天頜面部畸形史;骨面型Ⅲ類,ANB<0°,輕中度骨性病例,同時為安氏Ⅲ類。入選的50例患者中,女23例,男27例,年齡18~32歲,平均年齡(15.3±3.2)歲。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正畸治療前后均由同一經驗豐富醫(yī)師拍攝X線頭顱側位定位片,拍攝時要嚴格定位頭顱,嘴唇呈松弛狀態(tài),下頜處于最大牙尖交錯位,對所有符合標準的頭顱影側位片進行收集,錄入電腦,運用Onyx2.6.24投影測量軟件進行定點、連線和測量,連續(xù)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選取軟硬組織定標點如蝶鞍點(S)、上齒槽座點(A)、下齒槽座點(B)、鼻根點(N)、耳點(P)、眶點(Or)、下唇突點(LL)、下切牙點(Li)、軟組織頦前點(Pos)、頦前點(Po)、軟組織頦下點(Mes)、下頜凹點(Bs)。E:垂直于咬合平面且通過S的直線。
1.3觀察指標 觀察正畸治療前后以下指標變化:LL-Pos:反映頦部長度,指LL至Pos線的距離;LL-Bs-Pos:表示頦唇溝弧度,頦唇角;Bs-LLPos:反映頦唇溝的深度,Bs至LL-Pos線的距離;Bs-Pos-Mes:表示頦部弧度,下頜頦角;E-Mes、E-Pos、E-Bs:表示頦部突度,指E分別到Mes、Pos、Bs的距離;Pos-Po:頦部軟組織厚度[1]。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ASS 15.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組間比較以t檢驗。
2 結果
2.1頦部軟組織變化 正畸治療后,Bs-LLPos較治療前明顯增加(P<0.05),LL-Pos、Bs-Pos-Mes、LL-Bs-Pos較治療前明顯減少(P<0.05),見表1。
2.2頦部突度變化 正畸治療后,反映頦突度的各種測量值中E-LL、E-Mes、E-Bs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P<0.05),Pos-Po較治療前有所減小,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3 討論
Ⅲ類錯牙合畸形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據調查,該類畸形的患病率為5%~14%,其發(fā)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遺傳、自身發(fā)育、不良口唇習慣等,其中最常見的是上頜骨發(fā)育不足和/或下頜骨發(fā)育發(fā)育過度,導致前牙反覆,磨牙關系近中,嚴重影響患者的美貌程度。軟組織形態(tài)是面貌評估重要的指標。研究發(fā)現(xiàn),頦部后縮,俗稱沒有“頦部”是患者所不能接受的。同樣,頦部過度前伸也會大大影響面貌美觀[2]。研究發(fā)現(xiàn),唇頦關系不協(xié)調是影響上下頜均前突患者側貌美觀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頦部軟組織形態(tài),說明唇頦關系的協(xié)調對面貌美觀程度由直接影響[3]。而反牙合病例,其下頜骨過度前伸或下前牙前傾均會影響面下1/3的美貌程度,表現(xiàn)為頦唇溝淺,面下1/3前突,下唇過厚。而在眾多的美學指標中面下1/3是側貌美觀評價的重要指標,因此可見,頦部的形態(tài)結構在協(xié)調面部側貌中的重要作用。
在正畸治療中,醫(yī)師們通過移動牙齒、頜骨的位置而改變患者的面貌,在此過程中,軟組織也會隨著硬組織的改變而發(fā)生一定限度的補償性改變[4]。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骨性Ⅲ類前牙反牙合治療后,頦部突度及頦唇溝弧度較治療前明顯減小(P<0.05),頦唇溝深度亦明顯增加,頦部長度明顯減?。ň鵓<0.05),說明正畸治療后改善唇頦關系,使反牙合得到矯正,改善面下1/3形態(tài)。但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治療后頦部軟組織厚度較治療前稍有減小,但與治療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研究提出的有關頦部軟組織厚度變化在一定范圍(2 mm)內時,才能達到相對正常的面型,若變化過大(超過3 mm)時則可能會適得其反,達不到理想效果的這一結果相一致[5],另外頦部軟組織厚度治療前后差異不明顯,還可能與本研究所選病例均為青少年,其生長發(fā)育尚未完成有關。
綜上所述,正畸治療安氏Ⅲ類錯牙合后,能夠明顯改善頦部形態(tài),糾正頦部前伸或下前牙唇傾,改善側貌美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姚霜,劉曉君,柴汝昌,等.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Ⅱ患者顳下頜關節(jié)的形態(tài)特征研究[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2,28(1):47-50.
[2]付巍,侯小利,丁元鳳,等.不同矢狀骨面型錯(牙合)的r角測量[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17):3164-3167.
[3]吳勇,羅頌椒,趙志河,等.擺形矯治器矯治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類錯(牙合)的療效評價[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5,23(1):35-37.
[4]鄭旭,林久祥,謝以岳,等.(牙合)型、骨型、軟組織面型的相關表型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35(1):61-64.
[5]孟耀,劉進,郭鑫,等.骨種植釘前牽引對骨性Ⅲ類錯(牙合)患者軟硬組織側貌的影響[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30(3):278-282.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