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順
詩歌鑒賞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關涉知識積累、審美能力培養(yǎng)等多方面要求,但是,由于詩歌語言的含蓄型、跳躍性,抒情手段的曲折性、隱蔽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往往又成為師生欣賞詩歌的難點,因此,進行詩歌鑒賞的有效性教學研究,就具有現實的針對性。
筆者認為,鑒賞詩歌重在“感悟”——感知詩的語言、形象、和表現手段,通過理性分析達到頓悟,披文入情以獲得審美體驗。因此,只有對詩歌的形式進行研究,其內容方能于幽微處大放其彩。
形式為內容服務,詩歌鑒賞中,思想情感只有通過優(yōu)美的形式才能很好的表現出來。下面,筆者從語言、形象和表現手法三個方面來談談詩歌鑒賞的“感悟”。
一、語言——詩歌美麗的衣裳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語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和跳躍性。古人作詩最講究對詩句的推敲斟酌,哪怕只字片語,也會努力追求準確、生動、傳神。讀者只有借助聯(lián)想、想象“沿波討源”,才能通過語言顯形象,透過形象品意境,最后欣賞意境領悟思想感情。
賞析詩歌語言主要從三方面入手:詩的“煉”字藝術、詩眼和詩歌的語言風格。
1.欣賞詩歌的“煉”字藝術,主要是指賞析詩詞中準確傳神的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副詞以及疊詞等。
如賈島《題李凝幽居》中“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句中的“敲|”字,詩人抓住夜晚訪友的情景,準確傳神地運用輕叩門扉的“敲”字,響中寓靜地刻畫了曠野夜中環(huán)境的幽靜,有出人意料之勝。
2.鑒賞“詩眼”。
所謂“詩眼”是指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類是指活現全詩情感態(tài)度或意境的詞。如宋代詞人宋祁的詞作《玉樓春·春景》中“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不僅形容紅杏眾多和紛繁,而且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來。一類是指具有概括性,能統(tǒng)攝全詩思想觀點的詩句。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結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等都是精練巧妙表達詩作主旨的范例。
二、形象——詩歌強健的體魄
詩歌中,形象是主體,感情是內涵,所以,鑒賞詩歌其實就是玩味詩中描繪的形象過程。詩歌的形象一般可分為三類: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一般分為抒情主人公和詩中人物形象兩種。
第一種是詩人直接在詩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如屈原的《離騷》,詩人通過“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等詩句來抒發(fā)自己的憂國憂民情懷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第二種是詩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通過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如:《詩經》《采薇》中的“我”和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劉蘭芝等,詩人正是通過他們的遭遇來表達自己的愛憎情懷。
2.事物形象。即詩中描繪的借以抒情的自然物象。這些形象既有其客觀屬性,又有濃郁的主觀色彩。如于謙的《石灰吟》,詩人把石灰燒制的過程和純白的顏色來象征人的改造過程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節(jié)操。
3.景物形象。是指詩中描繪的多個具體形象的統(tǒng)一體。它又分為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自然景象。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詩句,通過對秋雨初晴后山中晚秋景色的描繪,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人文景象。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通過“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等詩句表現了詩人風雨飄搖中殘破不堪的茅屋內外的凄慘情形等等,以此傳達詩人強烈的情感愛憎和理想愿望。
所以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認知了詩歌形象,才能準確把握詩作的情感思想,這是鑒賞詩歌的重要的途徑。
三、表現手法——詩歌優(yōu)美的氣質
詩主抒情,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大多數的詩歌都是借助景物來表達情懷,即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代詩歌常見的表達方式,詩中以寫景為主,感情沒有直接外露,但仔細品味分析發(fā)現,所寫的景物背后蘊含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擷取“孤帆遠影碧空盡”和“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幅動態(tài)畫面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對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抒發(fā)了友朋之間真摯的友情。
觸景生情,就是詩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而引發(fā)聯(lián)想產生某種情感。如王昌齡的《七絕·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痹娭腥木鋵懮賸D春日登上樓頭,忽見田野埂邊柳綠花艷,觸景生情頓生相思愁緒:大好春光虛度,傷感中自怨后悔當初鼓勵丈夫離家遠去求取功名,字里行間流露出少婦對丈夫的一往情深。
寓情于景,也叫寓情于物,融情于景。這種抒情方式是詩人將主觀思想感情融合在景物描寫中,抒情沒有刻意的“借助”之意,而是在描寫的景物中滲透作者的情感。如杜甫《春夜喜雨》,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以及鄭燮的“一枝一葉總關情”等詩句都是運用寓情于景表達方式的典范。
應該注意的是,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選景;觸景生情是先見“景”,因景而生情;寓情于景則是見“景”不見“情”,感情盡在景色中。三種方式,雖各具特點,但都體現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寫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的原則。
總而言之,詩是發(fā)酵的藝術,形式是外裝,情感是靈魂。在詩歌鑒賞過程中,我們只有對詩的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各種表現形式作深刻賞析,沿波討源,披文入情,才能感知詩的獨特藝術魅力,領略詩作中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作者單位:陜西漢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