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如功
摘要:戴震作為清代著名的訓詁學家與哲學家,對于其學術成就及其生平的研究在2015年度獲得了可喜的進展。本文試從多個方面闡述2015年度戴震研究的新成果與新方法,整理并發(fā)掘戴震研究對今日學術界人文研究所具有的理性意義,以饗后來學人。
關鍵詞:戴震;乾嘉學派;訓詁學
戴震(1724-1777),字東原,又字慎修,號杲溪,安徽休寧隆阜(今屯溪市)人,清代乾隆時期著名的訓詁學家與唯物主義哲學家。他一生著作頗豐,在自然科學與人文思想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學術修養(yǎng),是乾嘉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因為戴震突出的學術貢獻,直至今日對其生平與學術成果的研究依然具有相當程度的現(xiàn)實意義。2015年度戴震研究涌現(xiàn)出了一批高質量的論文,囊括了哲學、文學、人物生平等諸多方面,因而筆者試從這些方面人手,梳理過去一年中戴震研究的新成果與新方法。
一、哲學思想
復旦大學的蘇正道認為,隨著乾隆20年戴震進入京師,他之前在研讀《說文解字》與《十三經(jīng)注疏》時期所積累的學術素養(yǎng)得到了總爆發(fā),并博得了京師眾學者的推崇,至此十八世紀戴震考據(jù)學學術地位得以確立。在這一基礎上誕生的《孟子字義疏證》,其寫作過程便是一部完成的戴震義理學由“考據(jù)”回歸。
義理”的建構過程,因而《孟子字義疏證》對《孟子》的闡釋構建出對抗程朱理學的完備的思想體系,是對淪為統(tǒng)治者工具的程朱理學的挑戰(zhàn),也是將原典回歸原義的一個典范。
西北師范大學的任萬明認為,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宋儒將原有的以“道”為中心的儒家哲學演變?yōu)橐浴袄怼睘橹行牡摹懊骼碇畬W”,并在后世的傳播中造成了一系列消極影響。戴震針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積極的駁斥與批判,并對“道”與“理”的關系加以重新闡釋,重申了個人學說中的義理思想。而甄曉英則在《戴震對程朱理欲觀形成原因的歸結》一文中梳理了戴震對程朱理學體系中“理欲觀”在學術思想層面及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雙重批判,指出戴震對理學與宋儒的批判,其根源在于揭露意識形態(tài)化的,將“理”實體化與機械化的封建禮教,以及這種借禁欲主義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奴役企圖,認為身為后來學人,必須要注意到戴震這種批判具有超越學術性質的政治意圖。
山東大學郭征的碩士論文《戴震視野下的王道思想》將關注點放置在戴震的王道思想之上,考察王道思想在戴學中的地位,以及以仁政為核心的王道政治如何達到”達情遂欲”的理想目標。戴震肯定人欲在傳統(tǒng)儒家政治思想中的獨特地位,并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等基于情欲恰當實現(xiàn)的道德原則,這是他超越宋儒,直接繼承先秦以來漢儒思想內涵的表現(xiàn)。而從大環(huán)境來看,明清儒學的激蕩變革也是戴震提出“達情遂欲”理想目標的現(xiàn)實大環(huán)境。
王江媛在《戴震的婦女觀與家庭觀》一文中探討了戴震對婦女問題的研究,認為戴震在其對儒家經(jīng)典的研究中注意到了婦女群體在歷史上所起到的重要所用,而戴震在其《汾州府志例言》對“列女”與“節(jié)烈”的看法,與其對徽州婦女撫育子女維持生計的艱辛寄予的深深同情,都表現(xiàn)出戴震對婦女與家庭等問題的思考。中國人民大學的張立文則通過剖析戴震的精神世界,認為在今日弘揚中國傳統(tǒng)道德精神的大背景下,戴震學術思想精神依然有其積極意義。安徽大學的常珊珊則分析了戴震的實證考據(jù)已超越了古文獻整理的范疇,其根本目的在于“代圣人立言”,以“明經(jīng)”求“聞道”,為實現(xiàn)其高尚的學術志向而努力。
二、訓詁理論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的李暢然認為,戴震的解經(jīng)方法鮮明而簡潔,其方法論在后世的解讀中往往視其為脫離了讀者主體,陷入“純文本主義”之中。指出現(xiàn)代人在嘗試解讀戴震學術思想時同樣要嘗試“以心相遇”的語用學手段,這基于戴震隨著年齡與學術積累增長,思想轉變在著作文本上的體現(xiàn),也是今日學術研究者討論“漢宋之爭”時不可忽視的先決條件之一。同時在《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三書理學史料來源初考》一文中,李暢然則從史源學的角度,考察了孟子私淑錄》、《緒言》和《孟子字義疏證》三部清算程朱理學的代表作的史料來源,指出戴震在寫作中大量引用了《性理大全》等一批包括原始史料與二手史料在內的儒學著作,指出在考察戴震所引發(fā)的“漢宋之爭”中,應考慮到二手史料影響到其批判陸王心學時的學術嚴肅性,而《性理大全》很可能全面影響了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一書的內容組織方式。
徐玲英注意到,戴震認為《詩經(jīng)》作為圣賢整理的經(jīng)典,需要使用詳細的考證發(fā)掘其中包含著的微言大義。因而戴震三易其稿,力求在前人的研究中還原經(jīng)典原貌,同時在他唯物主義的治學態(tài)度之下體現(xiàn)了他求真務實的哲學精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謝艷霜在《從胡適的戴學研究看他的反傳統(tǒng)》一文中通過對胡適的戴學研究歷程的分析,從側面解釋了戴震的學術觀點如何在胡適等一批反傳統(tǒng)主義(實為“反正統(tǒng)”)現(xiàn)代思想家的推動之下,逐步取代程朱理學自清代延續(xù)的正統(tǒng)地位,并且在“激進”的胡適與“保守”的馮友蘭兩人哲學思想的對比中,探索戴學在現(xiàn)代儒學思想重建中的歷史地位。
三、人物生平
關于戴震的家庭環(huán)境對其學術生涯的影響,在《戴震家族考》一文中有著充分的研究。王智汪在文中首先考察了戴姓及隆阜戴氏的起源與遷徙,進而分析戴震及其父戴弁對修族譜所下苦功,以至戴震因“不從舊譜序列,不敢濫承”得罪族人并卷入族中訴訟,被迫逃奔北京。這種動蕩的家族環(huán)境并未影響戴震耿直的性格,反而成為影響他學術生涯的寶貴財富。同時,汪柏樹認為,戴震學術生涯的轉折點,是以30歲進入徽州著名學術研究重地不疏園為標志的。戴震作為善于自學的青年學術奇才,在進入不疏園之前已有深厚的學術功底,而在進入不疏園,成為“江門首稱大弟子”之后,戴震與一批良師益友切磋經(jīng)學與自然科學等學術思想,開辟了嶄新的學術研究途徑,終于在其踏人京師,由地方性的徽州學術文化圈轉移至藏龍臥虎的全國學術文化圈之后,成為四庫館臣中首屈一指的經(jīng)學大師,徽州不疏園因此也成為醞釀戴震學術生涯再攀高峰的思想史重地。
而廈門大學的方勇駿在查閱溫州地方文獻時發(fā)現(xiàn)刻本《乾隆壬午科江南鄉(xiāng)試詩四房同門錄》含有《戴震全書》所未收錄的乾隆二十七年江南鄉(xiāng)試時戴震所做三篇制藝,從中分析戴震與段玉裁、韓錫胙二人的關系、清代考據(jù)學對科舉應試的影響以及著名經(jīng)師江永對戴震應試文所產生的影響,為戴震生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與視角。同時潘定武也從戴震佚文《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頌》為材料,指出這篇寫于金川大捷后,頌、序合篇的長篇序文不僅是今日研究清代前中期賀頌奏折的優(yōu)秀范文,同時也反映出戴震晚年學術思想與學術心態(tài)的轉變的重要文獻,對于分析“《水經(jīng)注》案”對戴震的影響,以及清代知識分子夾縫中生存的困窘處境亦有裨益。
關于戴震研究中縈繞了近二百年的《水經(jīng)注》案的來龍去脈,楊應芹通過胡適對乾隆對《大典》本校訂水經(jīng)注所題御題詩的再研究,深度分析了《御題詩》的題寫時間、題寫背景,以及這種誤讀對《水經(jīng)注》之“相襲”論產生造成的影響。同時他在《南京大屠殺不能與《水經(jīng)注》案同年而語——與姚大力同志商榷》一文中重申了自己的學術觀點,認為《水經(jīng)注》案作為一樁學術疑案,在一系列完備的考據(jù)之下,應當成為一樁學術定案,為戴震二百余年來受玷的學術聲譽洗冤。
北京大學漆永祥在《再論戴震學術研究中的幾個爭議問題》一文中,整理了包括《七經(jīng)小記》蠡測、《經(jīng)考》與《經(jīng)考附錄》、《聲韻考》與《轉語二十章》之關系以及《江慎修先生七十壽序》真?zhèn)螁栴}等戴震研究中一系列難題,同時重新考證了戴震早期與晚期學術取向的轉變,以求厘清戴震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這些誤區(qū)與爭議。
總而言之,2015年三個主要方面產生了豐富的戴震研究成果,今日的戴震研究,需要廣度和深度更深層次的努力,整理并發(fā)掘戴震研究對今日學術界人文研究所具有的理性意義,為清代思想史研究與中國學術史研究留下更多璀璨的思想結晶。
參考文獻:
[1]李暢然.“以心相遇”:解析戴震治學的語用學維度[J].中國文化.2015(1)
[2]李暢然.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三書理學史料來源初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3]徐玲英.求真務實:戴震<詩經(jīng)>研究特色[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4]謝艷霜.從胡適的戴學研究看他的反傳統(tǒng)[J].江淮論壇2015(2)
[5]王智汪.戴震家族考[J].古籍研究.2015(1)
[6]方勇駿.戴震鄉(xiāng)試佚文及其交游、學術新探[J].蘭臺世界.2015(15)
[7]潘定武.戴震佚文<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頌>述論[J].古籍研究2015(2)
[8]楊應芹二百年來<水經(jīng)注>案的癥結一談談胡適關于<御題詩>題寫時間的發(fā)現(xiàn)[J].安徽史學.2015(5)
[9]漆永祥.再論戴震學術研究中的幾個爭議問題[J].學術界.2015(3)
[10]蘇正道.<孟子字義疏證>對<孟子>的闡釋和創(chuàng)新:兼論戴震義理學和程朱理學的關系[J].朱子學刊.2014(o)
[11]任萬明.戴震對程朱理學“道的理化”之駁斥[J].甘肅高師學報2015(3)
[12]甄曉英,戴震對程朱理欲觀形成原因的歸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0)
[13]郭征.戴震視野下的王道思想[D].山東大學,2015.
[14]王江媛.戴震的婦女觀與家庭觀[J].新聞世界.2015(5):301-302
[15]張立文.戴震的精神世界[J].黃山學院學報.2015(1)
[16]常珊珊.戴震的學術志向[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