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光明
在日常用語以及書面用語中,有時人們并不直接說自己或別人的年齡多大,而是用一個有趣的別稱代替。差不多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別稱,大多數(shù)別稱均有其來源和文化內(nèi)涵。了解年齡的別稱及各自的大體范圍,對于我們解讀語意、豐富意蘊、增加語言趣味,具有一定程度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孩提時代(1 ~ 6歲)
“孩提”其實是一種語言上的倒裝形式,正常語序應是“提孩”,“提”即“抱”的意思。因為小孩子天真可愛,人人見了都想抱一抱、逗一逗。所以孩提時代應該是指小孩兒從1歲左右到6歲這個年齡段。
二、狗嫌之年(7 ~ 8歲)
俗話說“七歲八歲狗也嫌”,意思是說小孩兒到了七八歲這個年齡非常淘氣,常做出一些讓大人十分討厭的事情,就是狗也不能忍耐他們的討厭行為,因此也叫狗嫌之年。但有時這種說法也帶有喜愛的成分,意思是小孩兒畢竟是小孩兒,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
三、豆蔻年華(13 ~ 14歲)
出自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倍罐⑹且环N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淡黃色,果實為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實和種子均可入藥。十三四歲的女孩兒姿態(tài)美好,走路體態(tài)輕盈,如同楊柳隨風擺動,就像二月初豆蔻梢頭開出的豆蔻花一樣。
四、及笄之年(15歲)
指女子年滿15歲。笄是古代女子束發(fā)用的簪子。及笄,意思為女子到了把頭發(fā)綰起來戴上簪子的時候了。古代的女子到了15歲,就要換發(fā)玳簪,表示已經(jīng)成人。
五、弱冠之年(20歲左右)
冠,即帽子,古代男子20歲時要舉行冠禮,戴上成年人的帽子,表示已經(jīng)成人。弱冠之年又稱為及冠,因為20歲的男子還沒達到壯年,身體還比較單薄,所以叫做弱冠,后來泛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紀。
六、而立之年(30歲)
以下四個年齡的稱謂均來自孔子的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總結(jié)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得出的經(jīng)驗??鬃訌?5歲開始就廣泛學習,到30歲時學有所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本的學說,因而稱30為而立之年。后來,人們一般理解為,一個人,特別是男子到了30歲,應該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能夠離開父母獨立立足于社會,并開拓自己的事業(yè)。
七、不惑之年(40歲)
孔子的不惑是指在40歲時,能正確地區(qū)別君子與小人,使君子之道的學說與其他學說區(qū)別開來,不至于使人疑惑。后指人們在這個年齡段的學識、社會經(jīng)驗比較豐富,對于人情世故和學業(yè)上的事情不再感到疑惑。
八、知天命之年(50歲)
50歲時,明白了天命,即自然規(guī)律,知道一切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了。同時也明白了社會規(guī)律,即君子之道必將通行于天下,上天賦予“我”行君子道的使命,讓“我”去挽救弒父弒君的非君子之道,匡正世風,替天行道。因此,人們把50歲稱作知天命之年。
九、耳順之年,又叫花甲之年(60歲)
60歲時,耳朵聽到的都是肯定的話語,自己的言行已不會再招致批評。說明這個年齡,已熟諳人情世故,知道怎樣去應對它們而不會讓人產(chǎn)生不滿。
十、古稀之年(70歲)
源于杜甫詩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币馑际亲怨乓詠砣四芑畹?0歲的太少了。為什么會這樣呢?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落后的發(fā)展緩慢的農(nóng)業(yè)社會,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惡劣,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那時的人們經(jīng)常處于饑餓或半饑餓狀態(tài),連溫飽都不能得到保證,壽命便不會太長。
十一、耄耋之年(80 ~ 90歲)
耄耋指八九十歲,耄耋之年泛指老年。從字形上我們可以約略知道,“耋”是老至,意思是人變老的時候到來了;“?!笔抢厦?,意思是八九十歲時連身上的頭發(fā)、眉毛、胡須、汗毛等等的體毛都枯干變老了。人已是老態(tài)龍鐘,年老體弱,行動不便。
十二、百年之后(去世)
這是一種婉辭,即不直接說出來,用比較委婉的語言表達出來。為什么人死了叫百年之后呢?古人認為,人是可以活100歲的,100年就算是享盡天年,可以無憾地善終了。可是說死是不吉利的,因此死了不說死,叫百年之后。即使沒有活到100歲,人們也這樣說,以此表達人們對逝者的一種良好愿望。而超過100歲的老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忌諱,當別人問他高壽時,回答是99歲,明年后年再問還是99歲。他們認為100歲就該死了,為了討吉利,只好每年都是99歲。
人們也把這種百年之壽的良好祝福送給剛滿100天的嬰兒。在小孩兒出生后的第一百天,親朋好友都來給他“做百歲”,一天代表一年,祝愿他能長命百歲。男女青年結(jié)為夫妻時,人們也常說成“結(jié)為百年之好”,希望他們的婚姻像人的壽命一樣長久。